浅谈广播记者的采访艺术

2009-06-22 05:02杨洪伟李新宇
活力 2009年8期
关键词:采访者被采访者谈话

杨洪伟 李新宇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和报纸中的新闻,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下面,就浅谈一下广播记者的采访艺术。

一、创造良好的采访气氛

创造良好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进行中十分重要。有了这种气氛,采访对象才有可能向你尽情倾吐,你才有可能拿到所需要的全部情況。记者和采访对象假如是头一次见面,互相便是陌生人。按照常人的习惯,人们初次交谈,是不容易把心里话全都掏出来的。记者和陌生的采访对象之间,似乎弥漫着一团冰冷的雾,无法进行感情的交流。作为主导方面的记者,迫切需要加温,尽快驱散这团冷雾,创造出一个“明朗朗的、暖融融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是怎样出现的呢?记者应该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办法,选择话题,创造最佳的气氛。

1.缓和紧张空气。有一类采访对象,他们见世面比较少,敬畏记者,对记者的来访表现出慌乱并有一定的戒心。曾来中国讲学的美国亨特学院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劝告记者采用这种办法:“如果你一进屋,就觉察到采访对象有点害羞或紧张,你可以评论一下室内的摆设——墙上挂的一张有趣的画,茶几上摆着的一个某朝代的花瓶——帮助他放松下来。如果他感觉到你跟他一样也对黑白陶瓷器皿有趣,那就更好了,你就缓和了房间里的紧张气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但要注意,不要在这一些打趣的话上花费太多时间,否则可能会使这次采访变成一次一无所获的聊天。

2.消除隔膜,彼此亲近。一次,我到市煤矿生产的基层单位——市选煤场采访一位20多年没出事故的运煤司机。见面时,憨厚的司机同志紧张得不知所措,正常进行采访一定不会有什么收获。这时我笑着对他说:“这样的环境我实在熟悉不过了,我姥姥家就在附近,小时候经常跟大人来这地方玩。”我的话令司机很吃惊,他觉得电台的记者也和他们生活在一个环境,便不那么紧张了,很自然的就和我唠了起来,谈话自然而然的就转到了正题上。

3.自然和谐,助长谈兴。对另一类采访对象,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在接受采访时,便没有什么“紧张、慌乱”的问题了,但也需要建筑感情交流的桥梁。有位同志在采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时,谈话是从苏步青的名字开始的。他说,他听到一种传说,苏步青的谐音是“数不清”,这是苏老过去立志要攻克数学保垒而取的名字。苏老听后,爽朗地大笑起来,说道:“根本没有那回事情。我一生下来,父亲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含义非常清楚,‘平步青云嘛!那是一种旧意识。”谈话气氛非常和谐自然,采访因而也非常顺利。

二、采访的技巧

1.问题提出的方式。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谈话包括两个方面,采访者的谈话是提问,被采访者的谈话是回答,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被采访者,这就为如何提问带来了一大堆难题。可见提问也是有技巧的。

(1)直截了当。就是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要求一个直接的回答,这种方法多半适用于那些记者熟悉的人,多次接待过记者的人,或者性格开朗,健谈的人。

(2)言简意赅。就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明快,不能含混其词,使人不得要领;也指提出的问题要清晰,有逻辑性。前者对于那种性子急,缺少辨别力的采访对象;后者对那种善于思索,言谈喜欢头头是道的采访对象,都会引起谈话的兴趣。

(3)多样化。记者在谈话时,不要老提“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这些老一套的、陈腐的、没有新鲜感的问题,要灵活地、多角度的发问,以开阔采访对象的思路。

(4)问题具体。问题设计得明确具体,就是为采访对象着想,事先估计哪些问题是对方能够回答,有话可说,并乐于回答、乐于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尽量用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防止对方对问题迷惑不解。要注意提出明确具体的问题,而不至于含糊不清。

(5)分门别类设计问题。在采访前,往往需要记者设计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能是漫无边际,毫无关联的。较好的办法是按照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门别类设计问题。

(7)采访前尽量将头脑中的疑问提出来,但在设计问题时,记者的头绪应该理清楚,根据采访目的主导传播意向,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一环扣一环,在采访前,思路要尽量放宽,但头绪必须理清。

(7)避免问太多抽象的问题。新闻采访不是分析抽象问题的深奥习题,但任何领域的专家都可能不慎使用术语。如果任他们这样做,就会失去听众。采访是专门为听众制作的而不是为当事人和被采访者。所以,帮助采访的专家们的话题尽量贴近大众,使他们不偏离正题,而且只有与听众相关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具体的办法是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多与人们熟知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

2.注意处理和调整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记者进入正式的采访阶段之后,应该在下列一些方面注意处理和随时调整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1)制谈权。我们强调为采访对象服务,并不等于在进行采访时要以采访对象为轴心,跟着亦步亦趋,处于被动的地位。决不能这样!记者应牢牢掌握住主动,把握谈话的方向,即使对那些滔滔不绝的谈话地行反控制的采访对象,也要用适当、得体的办法,让其服从你的指挥。控制谈话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采访对象的谈话不至于离题太远,甚至把采访变成一场无法驾驭的漫无边际的闲谈。不过,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要粗暴地打断人家的谈话,而应在谈话略有间歇、停顿的期间,或是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及时引导到正题上去。

(2)集中精力聆听。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不是允许记者可以夸夸其谈,要多听,仔细地听,把充足的、绝大多数的时间让给采访对象。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的采访者,或者由于平时就乐于做自我炫耀,或者为震慑对方,建立居高临下的态势,让对方不敢小看自己,因而抢着做显示自己懂得很多的发言,把采访对象当成演说的听众。这样的采访,肯定不会有多少收获。

(3)尊重采访对象。①注意礼貌,衣着整洁,举止文明。老记者萧乾说过,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愣头愣脑,不懂礼貌,就无法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要适当注意仪表,旧社会做记者,不管家里多穷,也要穿得像样一些,否则人家瞧不起。新社会当然不存在这种事了,但是假如你搞得很脏,在被采访者面前又是抠鼻子,又是掏耳朵,就会使人感到不愉快,不乐于同你谈话。②以诚相见。要把采访对象看成是自己的一个特殊朋友,细致入微的体贴他,设法培养彼此的感情,但要避免对他流露出来的弱点、伤痕挑起隐痛。尊重当然还包括不能粗暴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不能由于采访对象谈得不够理想,就表现出一种厌烦情绪。而当采访对象频频看表时,那就是说他有别的急事要办,应适时暂停采访。

(4)调整节奏。在采访过程中,由于触及到使采访对象激动的问题、伤心的问题、敏感的问题而使正常的谈话节奏被打乱了,这时,要设法稳定采访对象的情绪,要从敏感线上的问题稍稍后退一点,或收起你的采访机器以及突然对一个与采访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表示关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稍后要记得重新回到敏感问题上来。□(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采访者被采访者谈话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美惠子姐姐聊采访技巧(上)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电视节目采访中—如何让你的采访对象打开心扉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
心是一座孤岛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