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09-06-21 01:48何有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学生

何有明

[摘要]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教师应对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内容、重点原则、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学生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应对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内容、重点原则、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根据21世纪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生既接受知识教育,又受到德育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1世纪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爱国之情淡泊。在生物教材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首选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1981年底,我国科学家双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转基因鲤鱼;1992年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计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Mb的测序任务;1993年,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我国地处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约占世界脊椎动物总和数的14%,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远比美国、苏联的种类多;全世界的虎有9个品种,我国就有4个亚种。我国有较多古老的物种(如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和特有物种(如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我国经济树种有1000多种,枣树、板栗、茶和油桐都是我国的特产。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和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起伏的地势和复杂的气候,从而形成了木、草原、荒漠、沼泽、淡水、和海洋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并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知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我国的新疆虎、野马、高鼻羚羊、毛脉蕨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野生甘草),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曾经森林茂盛、气候适宜人类发源地——黄河流域已经变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坡。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我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二、教会学生辩证之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之一。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生物体都是由一些元素组成化合物,再由各种化合物构成细胞,进而形成组织、器官和系统,从而揭示生物是物质的;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揭示物质是运动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通过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存在特点和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特点可以揭示统一和差异性;通过细胞癌变原因和生物性状表现原因可以揭示外因和内因的关系;通过生态因素对生物作用(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应用可以揭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物种形成过程(长期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但是新物种并没有形成,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可以揭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亲身实践,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向光性实验”,可以解释“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原因;通过“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通过“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情况,并且知道从什么方面解决一些问题;通过“必需矿质元素检测实验”可以对自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植物园植物挂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制作小生态瓶,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的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只要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就可以充分运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生物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因而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德育教育学生
学生写话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