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 加强德育工作

2009-06-21 01:48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张 琴

[摘要] 心理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成为德育工作的障碍。德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研究学生心理需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体察学生心理变化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以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德育工作 心理需要 心理特点 心理变化 德育实效

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害。据中国心理学会的研究表明,我国有 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23%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约12%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死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现象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不良心理就像阳光下的阴影,不但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成为德育工作的障碍,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青少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长期性,必然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的影响最为突出。生理疾病损伤健康,而心理疾病危害灵魂,甚至毁灭整个人。思想品德新课标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学目标,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可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研究、洞悉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一、研究学生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说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已不堪重负。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自身、家庭以及学校因素,如家境贫寒,造成自卑怯懦;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不稳;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自暴自弃,等等。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受制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事实上,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他们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表现、自尊、自主、成功等方面的心理需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需要却很少得到满足,致使学生产生情绪冲动、学习积极性低落等心理障碍;如果教师动辄批评、训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道德滑坡,难以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指引人一生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承担者,要学会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只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心理问题的成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疏导,通过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纪律问题也不一味斥责,而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认识自身问题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增添改错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德育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塑造学生优良个性

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师生的良好沟通从心开始,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

通过观察,我发现虚荣、自卑心理是中学生最为突出的两种不良心理。具有这两种心理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具有极端性,如果一旦产生偏激心理,很容易导致偏激行为。对此,我从尊重学生出发,对这两种错误心态以疏导教育为主,从不横加指责甚至伤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通过与他们交流谈心,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关心、理解,愿意把心中的苦恼向我倾诉,乐于接受我的建议纠正错误心态,从而避免了不良行为的产生。我正是通过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做到以爱育人,因势利导,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防止他们偏离人生轨迹,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体察学生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的年龄段是13~18岁。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变得成熟,情感愈发丰富,意识趋向独立:但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快,容易产生冷漠、拒绝、对立的逆反心理。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如自私、孤僻、偏执自负等,都需要教师帮助消除。“最复杂的心是人心”,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经常深入班级通过谈心来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善于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及反常行为,密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找到师生沟通的焦点。当然,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师还必须熟悉心理学,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心理障碍,通过及时疏导,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尊重学生,爱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尊重则是实施教育的根本前提。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眼神和行为来探测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变化,我重视心理换位,悉心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善于理解、尊重、宽容,做真诚的倾听者,避免空洞说教,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努力唤醒他们的自尊心,激发学生产生自我疏导、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改正,有效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力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健康的心理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才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