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2009-06-21 01:48吕海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吕海升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变革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条主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精神 培育与弘扬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取得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1.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领域的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于20世纪初,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执着追求。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探索能力。他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的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不同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发展和丰富,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些思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经过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一个怎样的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培育与弘扬

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广阔视野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历史发展实践历程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流传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虽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但仍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硕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培育与弘扬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塑造和锤炼中华民族精神的模具,为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崭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培育与弘扬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革命精神,对于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精心培育和倡导了“64字”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并要求全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弘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懈推动,使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得到不断培育与弘扬。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了精神动力。它包含着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对时代精神的培育、弘扬,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深刻领会这些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坚持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提升和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海荣.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J].学术论坛,2002(3),1-2.

[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

[3]刘力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精神动力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版),2008,4.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