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授课面很广的公共课,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能力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教学也尤为重要。分析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院实施“证书考试”教学改革试验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证书考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黎小瑾(1959-),广东广州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系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1-0026-02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为其重要了。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的形成。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和在中学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致使他们进校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已比较熟练,而有些学生则只是在高考报名时用过一下计算机,基础几乎趋于零。这种非常悬殊的差异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遇到困难。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各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部联系,如果仍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来系统讲授,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课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案统一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既能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兴趣学、有东西学,也能让基础差的学生跟得上。经过反复探讨我们试用了以“证书考试”方法对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试验。
二、“证书考试”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材培养模式创新。“双证书”制度即大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我们学院试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完后参加计算机技能证书考试,将学生参与计算机职业资格鉴定的成绩和课程的成绩完全挂钩。既学生考试合格,即能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又能获取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证书。一举两得。经过几年的教学试验,我们认为它不失为一种客观、可行有效的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考取计算机证书,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目的,而是学习、求职的有效手段,从近几年来招聘市场与企业获取的信息可知,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再是大学生求职的优势,而是理所当然必备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知识点、技能点涵盖面广,学生通过考试复习,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技能。通过考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自觉学习。
2.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效果检验直接。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开设的,班级多,任课老师相应也多,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但教学实际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目标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检验,常会出现不同教师教学的要求和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这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规范和提高。实行证书考试,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目标定位统一,任务明确,教学内容和进度同步,通过考试的成绩,可以从一定的角度检验各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给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压力,从而促使教师更认真地去教好书,学生更用心地去学好知识。
三、“证书考试”的具体实施
1.证书种类的选择。计算机证书的种类繁多,即要选择具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证书,又要选择能使本课程教学大纲涵盖计算机证书考试的大纲。经过反复的筛选,我们选择了“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与技能鉴定”证书的考试。我们认为该证书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较为全面,这种证书考试的特点是:全真题库,学生通过大量题目练习,达到真正掌握基本操作的目的,能通过考试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应用已达到教学要求。
2.教学方法的实施。(1)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广泛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相关书籍,积极跟踪计算机发展的前沿,吸收近年来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成果并纳入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突出“新”和“准”的特色,对教学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并以此整合编写了由中国水利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整合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第二部分:WindowsXP;第三部分:字处理软件 Microsoft Word;第四部分:电子表格Microsoft Excel;第五部分:Microsoft PowerPoint;第六部分:网络基础和Internet。教学的内容既重视基础知识平台的建立,又采用丰富的实践例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充分吸纳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学生掌握到最新的知识和动态;在夯实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2)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教学的方法,在实施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全面采用项目化的教学,以实际应用案例为根据,从操作要求、操作过程和方法出发,归纳出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操作技巧和技能拓展要求,将枯燥的知识溶入到实际应用操作中,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操作技能,体现了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案例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字处理软件word部分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份电子报刊,电子报刊的制作包含了文本的输入、修改、编辑、排版,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文本框的插入等图文混内容,页面设置、输出打印等一列系教学知识点和实践操作过程。学生完成实际任务后引导他们对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并适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既掌握了操作要领,又在操作过程中领会了知识要点,学习的热情也有很大的提高,同学间的交流也更密切,自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就像是在实际工作一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把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纳入课堂教学。我们把授课计划和讲课内容与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把考试的操作知识点融合、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中的一部分题目作为教学案例和学生上机实操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涵盖面广、实操性强的案例的操作,不仅有利于掌握授课内容,也能使学生尽早熟悉考题。由于目前大学的上课方式一般是大班课,每位教师一次面对的有100左右的学生,在短短的两节操作课中,教师能辅导到的学生个数是非常有限的,且考虑到有些学生因个性问题怕问老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将高新技术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中的所有操作全部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学习参考。这些视频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大大地减轻了教师辅导的工作量。(4)重视考前的强化训练和辅导。从04级开始,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完后同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新生的第一学期除去军训和入学教育,用于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时间满打满算也就60学时,除去一半的理论教学时间,留给学生的操作时间是很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学好这门课,保证考试的通过率,我们在学生参加考证的前几周,利用星期六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进行免费强化训练辅导课,通过强化训练,加强学生对考证的认识,增加她们应考的心理素质,为考好试打下基础。
四、教学效果和成绩
自从04级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证书考试”以来,不管担任教学的师资队伍怎样变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保持较高的水平,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我院毕业生的一个亮点。几年来我院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合格率与优秀率一年高过一年,考试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实践证明这种“证书考试”的教学方案是可行的,它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证书考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引起了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和省办公软件专家组成员的高度重视。2008年4月11日,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专程带领省办公软件专家组全体成员到学院进行调研。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对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在全省积极推广我院的这种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教学要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符合社会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陪养的需要,我们要对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责任编辑:颜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