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宏
摘要:创新教育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教育 兴趣 质疑 发散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创新,是素质教育之核心。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
开大门 。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教法的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的教法灵活,才能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2.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教学,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善于质疑,激发学生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见的问题,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会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特别善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这种“插嘴”,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
三、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的显著特征是思维不依常规,不受固有模式束缚。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语文课既涉及古今中外许多观念性的东西,也涉及人的思想感情的东西,好多问题不是从一个角度或几个相对角度就能定论的,有时甚至存在着相反的认识。抓住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逆反思维,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效果。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写战士无畏地上战场建功立业,还是写厌战情绪? “逆境出人才”这个命题,从鼓励人们在逆境中要不断追求不断奋斗的角度立论,不错,但如果从警戒人们不要人为地给人才制造逆境的角度出发,其逆命题“顺境更能出人才”也醒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