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学生能力培养探究

2009-06-19 02:09管志伟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反思能力高考历史教学

管志伟

摘要考生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尤其是试题讲评课中,通过课堂的精心设计与组织,切实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利用课堂对考生进行有效培养加以阐述。即:学会阅读一自学与审题;学会思考一质疑与设问;学会表达与答题;学会反思一总结与检查。

关键词反思能力;历史教学;能力;高考

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考生的考试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历史学科笔试中,要求考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高质量的历史学科综合测试题作为学科教学很好的抽样,可以通过命题视角的变化对考生上述四种能力进行有效的测试。在高考复习备考中,通过对考生解题过程的考察与思考,笔者认为,考生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尤其是试题讲评课中,通过课堂的精心设计与组织,切实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考生在解答历史科综合测试题时,一般要经过审题、思考、表述、检查四个阶段,这在实际上对应“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而这四方面能力的获得,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规范、有序、严格的训练着力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培养考生的解题习惯呢?笔者对此简单加以分析。

一、学会阅读——自学与审题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现代社会,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如果我们从学习论的角度去看待学业测验的话,在纸笔测试中,考生解题实质上是其积极主动的自学探究过程,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对设问的联系与作答,都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自学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教师的讲授,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的互动,在这种模式下,考生历史学科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如果我们把阅读教材等同于审题过程的话,不难看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阅读教材往往针对性不明确,指向性缺失,目的性不强,从而难以实现利用课堂达到有效提高审题能力的目的。

高考试题命题注重利用新材料、新情境进行设问。对历史材料、图表、漫画等的有效解读就成为考生正确解题的前提。就历史学科特点而言,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考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做到有的放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备考效率。在对教本的利用上,考生要重视教材目录与引言,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对教材目录应进行历史概念和结构要素分析,大胆取舍,运用常见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归纳知识要点。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学会思考——质疑与设问

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考生改变僵硬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教材中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线索或知识体系。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考生的质疑,或者简单回答、敷衍了事;或者视为对“权威”的挑战,甚至予以批评,这就导致考生学习兴趣的减弱与历史知识结构的不稳定,学习方式停留在“被动接受”的较低层次上。

学习方式的转变会直接关系到考生考试能力的提高。就历史科综合测试题目而言,考核内容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考查方向是考核目标下的知识定位。准确理解知识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前提,是洞悉命题者意图和回应信息的条件。在考生解题过程中,试题设问同样构成了解题的重要信息,在明确题目设问形式和考查方向的前提下,考生得以调整思维并有目的地规范答题。研究设问,使解题的指向更加清晰明了。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搭建问题与考生已知信息之间的联系,洞悉命题者的意图,选择正确的思维路径,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与判断,从而科学规范地答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遵循命题思路,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有效性外,更应在课堂里赋予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机会,培养考生的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使其能够主动探究,积极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考生在答题时由于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面对设问不会思考、无法解题的困窘局面。

三、学会应试——表达与答题

高考历史综合测试题命题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在命题选材上,即使是新情境、新材料,强调的依然是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察。就解题而言,“描述和阐述问题”是高考着重考查的能力之一,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从陌生的材料中正确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最佳切合点,依靠扎实的历史基础功底加上灵敏的思维触觉解决问题,并按题目要求用流畅的文字表述出来。会应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体现为一种能力。在高考答题中,考生面对紧张的环境,加之平时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的缺失,导致会做的题目也常常丢分。答题角度问题,用语规范问题等等严重制约了考生成绩的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试技巧的提高,除了加强考前的强化指导外,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表达,利用考生自学、课堂提问、试题讲评等环节,在规范性、严谨性、条理性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从而养成其良好的表达习惯。枯燥的技巧点拨,其效果远不如经过一番主动思考、认真总结所得到的收获。要注意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引导、体会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学会反思——总结与检查

单纯从考生应试角度看的话,考后反思是考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意识不到位,学习任务繁重,作业堆积,缺乏方法等原因,部分考生缺少练后思考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同类错误不断出现,成绩提高缓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练习与讲授,忽视引导、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包办”代替了主动思考,导致考生对教师的依赖以及反思能力的缺失。

考试作为查漏补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承担了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进行有效弥补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即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使之能够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人物的荣辱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用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使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并在学习生活中应用,有效提高考试成绩,促进自身成长。教学中尤其注意利用试卷讲评课,展示思维过程,使考生愿意反思,学会反思。在答题过程中,应注意对试卷进行检查,从文科的特点出发,突破思维定势,从审题等环节进行全面的审视。

良好的解题习惯实际上体现了考生应试的能力。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对考生的解题习惯进行训练与规范。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应试,学会反思是进行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良好思路。

猜你喜欢
反思能力高考历史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运用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