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敏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我校进行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多数父母也对子女关爱倍至,希望子女立业成才。显然把父母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为了取得家长的有效帮助和支持,我校建立起和家长有效联合的机制,形成理解包容、互信互爱、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网络,家校共同育人。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家长委员会,及时和家长进行信息交流
学校积极邀请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自愿和推选的基础上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听评班会课、家长听评课堂教学、家长参与修订学校制度、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等,和家长一起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探索教育管理的新举措。对离校较远的家长定期书信联系,电话或网络交流。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向家长汇报的同时,对学生近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成绩是标准而非唯一标准,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教师帮助提高的方法。这种做法自实行以来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学生的欢迎。
二、邀请家长参与德育课教学
为了更好地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学校特别邀请部分家长担任学生的德育课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讲德育课。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奋斗经历、人生感悟等,对孩子们进行理想、诚信、勤奋等方面的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上,讲者投入、听者专注,德育课变成了亲情课。
三、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形成理解,感受亲情
为了让家长亲身感受孩子的成长过程,形成亲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我们在学校举行的“优秀学生”评选、护士节文艺联欢会、优秀学生回母校报告会、师德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中,都邀请家长参加。尤其是每年学校组织召开的运动会,都有一些家长被邀参加。家长们发扬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为学生们做出了好榜样。
总之,家校之间、亲子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沟通,解决了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分爱护等问题,也使家长们对学校建立起信任感,双方之间能够理解与包容,有益于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
学校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连接着社会与家庭,连接着学生的现在与未来。我们要以人为本,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把家庭教育资源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中来,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和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