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远
转变差生,防止厌学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本人就如何努力创设乐学情境,促使厌学学生消去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谈点浅见。
一、融洽师生关系,实现“厌学”到“想学”的转变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深知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不良心境所致。因此融洽师生关系,创设舒畅心境是变“厌学”为“想学”的根本所在。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热烈、融洽、紧张、愉快的氛围,让师生之间独特的友好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要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浩瀚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应进行精选和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二是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充分理解、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意愿、爱好、兴趣和特长,即使对学生的消极言行,也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做细的思想工作。
三是要把爱的“激励”倾注给学生,尤其是差生。由于他们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调节他们心理平衡。有成绩及时表扬,有困难热情帮助,让他们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带来了学生舒畅的心境,学生的“厌学”情绪自然会消失,“想学”的念头油然而生。
二、把握有利时机,实现“想学”到“肯学”的渐进
教学过程是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它需要借助于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完成,没有情感的“催化”,就难以完成这一过程。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情境下激发出来的。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相反,不良情境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外界事物反映的冷漠。
“想学”不等于“肯学”。要实现从“想学”到“肯学”的渐进,教师应该把握有利时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萌发“肯学”的种子,让它生根、开花、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在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这样学生不单纯地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愿望。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坚定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三、启动创造意识,实现“肯学”到“会学”的突破
教学中应充分暴露规律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个“暴露”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创设发现情境,让学生通过归纳、联想、推理、直接判断等思维方式体验“科学发现”的喜悦,使他们在自身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情感。
通过创设发现情境,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能作一些发现,他们越学越思路开阔,越学越兴趣十足,越学越感到自己聪明,这样使学生在“肯学”的基础上得到了“会学”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他们懂得掌握有效的“学法”自己“会学”,才能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加强。学习才能稳步上升。因此,创设发现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最佳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四、提供成功机会,实现“会学”到“乐学”的升华,
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喜悦使学生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学习起来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兴趣十足、轻松愉快。如果一个学生很少感到成功的喜悦,就容易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
如在课堂、作业中的题目配置应有一定梯度: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在课堂提问中应有针对性地尽可能给差生提供表现机会,教师及时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成绩,使学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有种独特的成功快乐和恰如其分的自我欣赏和陶醉,从而出现最佳学习激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地使用“很好”、“妙极了”、“很有见解”、“解法精彩”等赞誉之词。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努力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生活,自有乐在其中之感,从而实现了“会学”到“乐学”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