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2009-06-17 03:0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研究对策心理问题

张 伟

[摘要] 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引起政府、社会、学校进一步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研究并思考对策。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心理问题 研究对策

高校贫困生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而且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10%至20%左右,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贫困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分析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认真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尊交织。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愈加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给贫困生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但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家庭、社会环境的激励使贫困生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争强好胜的心态,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努力奋斗,因此自尊心相对更强。一些生活本无着落的贫困生却拒绝领取助学金,甚至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有的对学校和别人的好意资助断然拒绝。这就是贫困生自卑和自尊心里交织的真实写照。

2.敏感和孤僻共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他们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长此以往,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敏感孤僻,逃避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产生自怜、自残、自毁等心理问题。

3.焦虑与抑郁并存。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很大,贫困生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的心境,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能力培养的落后而焦虑;有的为同学交往中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而焦虑;有的对家人生活担心和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而焦虑;有的为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而焦虑,焦虑抑郁的心理成为贫困生突出的心理特点。贫困生长时间的焦虑就会形成抑郁性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会发展为抑郁症。

4.无奈和愧疚交错。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不少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无奈和失望,贫困生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和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但往往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家庭减少压力特别是无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无奈与愧疚的不断交错,更加剧了原已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突发性事件。

5.嫉妒与怨恨相伴。有些贫困生针对同班、同级、以及同校的一些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忌妒心理,他们经常怨天尤人、愤恨世道不公、感叹生不逢时、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的态度,他们常常为自己家庭贫困而苦恼,自我意识消极,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

6.逆反与偏激同生。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差距、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感情上的烦恼、社会生活存在着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贫困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

二、增进和维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同行为表现,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赛、主题活动、班级社会活动、家访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观念教育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他们虽身处逆境,但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引导他们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勇敢地面对挑战。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周末文化、节假日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等开展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同时,可以开展多种活动让贫困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可通过鼓励贫困生刻苦学习,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可通过贫困生勤俭节约,端正学生的消费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要确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于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正面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助困制度和措施,在竞争机制的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覆盖面,加大奖学金力度;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金,使其通过勤奋学习获取除国家、省政府资助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开展对贫困生的“一帮一”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研究对策心理问题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浅谈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