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艳
【摘要】学分制是市场经济下职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当前重点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分制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突破口,从学分制具有的特性,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意义、实施对策等方面去探讨如何深化和促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分制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学分制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确立的,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主张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特性”、“性向”和需求,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选择课程、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才显得顺理成章。
职业高校实施学分制,坚持以人为本,能使学生摆脱学年制带来的时空上的限制,使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艺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职业高校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已势在必行。
一、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的理论依据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而人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教育的功能原本就体现其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而我们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年代沿袭下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一种统一标准和模式去面对有着千差万别的全体学生,强化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有余而个性化功能不足。针对在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面临当前整个社会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带来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多样化,更应提倡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承认和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符合辩证法的。而实施学分制正是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长期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国家采用,经过多年探索,学分制在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的职业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素质的标准不断提高,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岗位复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人才的规格逐步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需要彻底改变,要求职业高校培养能满足各行各业需要的、有个性特长的、不同规格的人才。人才培养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速度的加快和层出不穷的行业热点,要求职业高校能非常灵活地培养人才,特别需要更加灵活地设置专业和课程。
二是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限制在不断放宽,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愈来愈大;随着职业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创业,已逐渐取代了统招统分,学生在入学和就业上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日益增强,在学什么和怎样学方面希望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随着学生就业和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入学深造已成为职业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多种选择,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
上述变化无疑为职业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最大的现实可能性,这一客观事实也要求职业高校从实际出发,加快实行学分制,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职业高校实行学分制,能使学生学习摆脱学年制带来的时空上的限制,使学习更加符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艺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学分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新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确立,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以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求的素质。学分制的弹性选课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专业方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2.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分制教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年制只有必修课,以及统一的教学计划,学生学的是统一的教材,本人不能组合自己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来选课,实行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学分制教学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改变了过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统一模式,统一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和社会之间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选择余地。
学分制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实行学分制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有专长特长的学生可以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学习潜力大的优秀学生,可以多选修几门课程,学校奖励他多学几个学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进度,如减少选修课程,或另选其它课程,延长学习时间。这就可以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为。
3.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学分制,授课教师的收入往往与选听其课的学生多少及讲课次数多少挂钩,可以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促进教师发挥业务专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选教师,对教学质量不好的教师,内容陈旧的课程,学生可以不选,教师感到压力很大,这对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有积极意义。
三、抓好关键环节推动学分制改革进程
自跨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新形式下,探索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如何在职业高校实施学分制,将学分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是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
1.要尽快建立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
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应该由必修的“宽基础”课程板块和选修的“活模块”课程所构成。
⑴必修课。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必开课程及保证学生培养规格必须修读的课程,它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
(2)选修课。学分制的关键是选修课,选修课赋予学分制巨大的优越性。如果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则无课可选;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则学无所获;选修课面不宽,无助于学生个性和爱好培养。因此,科学设置选修课,成为实行学分制的关键。随着办学条件的完善,应适当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选修课程的权利,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精心组织教务管理
由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同,目的与动机不同,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大的分散性,给组织教学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困难。为使这一困难尽可能降低,一方面,选修课的设置应合理,另一方面,教务处应编写选课指南,引导学生选课并作出选修课开设规定。其次,教室安排问题、实验实训设施问题、师资问题等。学分制的试行必然打破现有的固定班级、固定人数、固定课时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分散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室变固定为流动、实验实训设施全天候开放、教师配置重新组合。这就要求教务管理转变观念,精心安排教学资源,保证学分制教学的正常进行。
3.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职业高校的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学校管理者应通过选课指导这种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渠道,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信心,根据社会需要、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选择学习内容,避免选择的盲目性、从众性,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学分制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生选课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将大量增加,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开出新颖、实用的选修课程。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拓宽知识,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学校要扩大师资引进渠道,实行专兼结合,促进师资结构的优化。另外,由于选课制的实行,班级学生流动性大,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教书又要育人,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对学生的独立及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5.优化教学资源
实行学分制后,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将增多,对教学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配备足够的教室、实验室、实作场所、计算机房、阅览室,以及课程所需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教学多媒体软件等。在试行学分制前,要求反复调查论证,做好预测工作,优化设备的配置,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总之,在职业高校中实行学分制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弹性学制的实施,有利于弘扬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特长,有利于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也有利于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3
[2]蔡先金,宋尚桂等.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等.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邬大光,薛成龙.现代大学学分制功能新解[M],2005.
[4]祗新生,张君维,周振军.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
[5]宫艳霞,王磊.关于高校实施学分制问题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
[6]赵雷洪.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及其保障措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