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秋华
【摘 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其次,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多变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境,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教师要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第四,向师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要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树立良好的榜样。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特点 和谐 师生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多变的情绪、逆反心理和向师性等心理特点。
强烈的自尊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便会产生自尊需要,产生对名声、地位、荣誉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依附性。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看得很重要。因此,以他人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当评价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使人丧失自尊心,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当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这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只有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谈得到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信任,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渴望尊重的愿望,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是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错误,教师应给予批评,但不能讽刺、挖苦、训斥甚至体罚、打骂。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尊重后进心。后进心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自尊心比优秀生还要强。无论对优秀生或后进心,教师都应当平等对待,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把学生当主体看待,树立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学生就会产生“受排斥感”,以为受到老师的“漠视,师生关系就变得不和谐,课堂气氛变得不融洽。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中学生的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变的情绪,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也因此而受到干扰。有时,放任的情绪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影响师生关系。这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应对中学生多变的情绪呢?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教师要在与周围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民日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面对学生多变的情绪,教师要担当学生“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与生活。这对形成和谐友好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其次,要增强自制力,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心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当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时,就会不自觉地把压力和怒气以各种方式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轻则授业疲倦,重则迁怒伤害”。殊不知,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教导,教导就是耐心地讲道理,把智慧传递给孩子。教导孩子的时候能够面带笑容,那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理解学生,培养宽容精神。
当代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过重不仅会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而且还会引起感情失控,影响师生关系。
逆反心理的表现呈现多样性。有一些初中学生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比如,在我以事例说明公务员这种职业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时,一学生脱口而出:“贪污受贿”。在一些学生当中,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那些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则被排斥,在班集体里造成正不压邪的局面。
教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意识到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对于消极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分析原因,进行教育。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不可缺少的。第一,改进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一般比较敏感,对教师怀有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教师如何应对这类学生呢?我们应改变严厉而单一的批评方式,尽量做到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善待自己,从而消除他们的敌意。同时还要降低对“差生”的期望植,多鼓励、表扬和赞美,少批评指责。一个心理学家曾这样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所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促进学生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对这些“差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要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实际上是头脑简单、不够成熟的表现。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大都是长辈,学识和生活阅历比较丰富,教育青少年都是出于良好的愿望,目的是教育、关心孩子。第二,要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接受老师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教师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宽容、多些亲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逆反心理自然会淡化或消除。第三,要重视对同辈学生群体的教育。“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积极的健康的群体对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同辈学生集体的教育。
中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随时随地都在用自己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教师的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教师的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模仿。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向师性”这一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和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等方面的关系。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实现良好人际交往的关键。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个性心理品质修养:第一,豁达大度。在人际交往中,要宽宏大量,培养宽容精神。宽容就是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别人的过错,达到人与人的多样化的共处与合作。社会生活不能没有宽容,有宽容才能共处,才有创造,才能成就事业。教师应积极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批评,善于接纳学生的建议,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过失和错误行为能够宽容。第二,克制和理智。克制是搞好人际关系应有的准则。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时,教师要主动克制和有效地化解。教育活动是一种理智行为,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不受情绪的干扰,保持冷静的头脑,以教学、教育目的为标准,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范。第三,温和亲切。教师无论是与学生还是同事交往都要为人和蔼,相互间和睦相处,遇到分歧要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对待错误要摆事实、讲道理。第四,正直诚实。教师在交往中应该为人正派,坦诚相见。诚实是人们赞颂的传统美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诚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性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