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谦
摘要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战略意图的大谋略。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马歇尔计划是一个经济计划。因而,对马歇尔计划的考察必须从经济学和计量学的角度入手,即:不是看美国援欧数额的多少,而是着眼于美国扩大对欧援助后所带来的实际结果以及马歇尔计划设计者最初设计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种新的研究路径既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马歇尔计划史研究学者的一些问题,更有助于打破西方神话,还原历史。
关键词马歇尔计划;西欧;经济复兴;神话
中图分类号K153;K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054-05
1951年12月31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马歇尔计划结束。此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便开始打造有关马歇尔计划的神话,盛赞马歇尔计划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神话之一”,“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而载入史册”。“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马歇尔计划是唯一成功的计划。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事先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马歇尔计划必然被视为本世纪美国所奉行的最成功的和平时期外交政策之一。”就连一向对美国冷战外交政策颇有微词的美国政治学家斯坦利·霍夫曼也称赞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外交史上最成功的计划之一”。面对西方这如潮般的叫好声,我们不禁要问,马歇尔计划果真如西方所宣扬的那样成功吗?它真的是神话吗?
(一)
据美国权威档案记载,在整个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全程45个月),美国共向西欧国家提供了折合大约12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援助主要是采用馈赠方式,由经济合作署利用援助资金在美国本土采购物资,而后分发给各参与国。这一援助数额大约是1948-195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2%。如果以年度计算,美国的援助份额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948年的1.9%到1951年的0.5%不等。就算在援助最多的头15个月(1948年4月1日-1949年6月30日),经济合作署对西欧的援助配额,王仅占到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3%。
众所周知。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战略意图的大谋略。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个经济计划,是一个包含了美国大量资源和经济模式向西欧转移的计划,其目的是帮助这些国家承担起具体的经济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具体的经济目标。因此,我们今天考察马歇尔计划,除了从政治战略高度研究美国的政治战略意图外,还应着眼于战后美国对西欧扩大援助后所带来的实际结果,即不是看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数额多少,而是要看马歇尔计划设计者最初设计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
那么,美国政府最初设计的援欧目标是什么?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明确指出:“美国政府未来提供的援助应该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止痛剂……挽救之道在于打破恶性循环,恢复欧洲人民对本国和整个欧洲经济前途的信心。”《1948年对外援助法》再次明确:“欧洲国家个人自由、自由制度和真正独立的恢复和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和稳定的国际经济关系的确立,取决于欧洲国家不依赖临时外援的健康经济(的恢复)”。也就是说,体现在马歇尔计划中的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帮助西欧建立有效、稳定、独立的国家经济,这种经济强大到足以抵抗共产主义的颠覆和侵略。足以确保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延续。同时,经济独立还能使西欧成为以自由贸易和支付关系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的积极参与者。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1947年9月,美国国会根据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中欧洲人所作出的承诺,批准了基于以下四项具体经济目标的复兴计划:1.努力发展生产;2.扩大对外贸易;3.建立和维持国内财政稳定;4.发展(欧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这些具体目标服从并服务于美国宣布的总目标,即在四年内,西欧经济能在没有持续援助的情况下自立。
(二)
鉴于上述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如果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判断马歇尔计划,就必须基于一个标准,即:在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西欧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美国宣布的政策目标,即西欧“不依赖临时外援的健康经济(的恢复)”。为了将这些具体努力转化成可以量化的语言,我们在此不妨借用一些经济学和计量学术语,如国民生产总值、生产和消费指数、价格指数、进出口额和收支赤字等来加以说明。
1.努力发展生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估西欧国家是否兑现了“努力发展生产”的目标。首先,我们看一看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西欧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西欧国民生产总值从1947年的1196亿美元上升到1951年的1588亿美元,实际增长32.5%,增幅比较明显。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年度增长率从1948年的10%下滑到1951年的4.7%,但西欧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大多数参与国的高投资率。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124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这样的高投资率很难维持下去,尤其是在复兴计划实施的头两年。在今天看来,虽然这笔资金只是相当小的实际成本,但在西欧美元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实际上起到了“输血”的作用。
其次,我们看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西欧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提高状况。1948年12月,欧洲经济合作组织递交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临时报告》曾设想,到1952年,西欧工业生产总值超过战前30%,农业生产超过战前15%。在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经过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共同努力。西欧工业生产的确实现了重大突破。据联合国调查结果显示,从1948年到1953年,欧洲煤炭业和制造业人均年增长率为6.2%。截止1951年底,西欧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0%的原定目标已超额完成,包括西德在内的各参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超过1938年战前水平的35%。如果不包括西德在内,西欧工业生产则超过战前水平45%(见下表)。
与工业生产相比,西欧各国农业生产的增长幅度却不尽人意。尽管经济合作署在递交美国国会的最后一份季度报告中说明:“到1951年,各国已实际达到了战前粮食消费水平”,尽管丹麦、英国农业产量分别超过战前水平26%和22%,但截止1951年底,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最初设想的“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15%”的目标并没有实现,1951年的农业产量仅超过战前水平11%(见下表)。西欧国家仍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食品和饲料。
西欧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生产指数,尤其是工业生产指数可以使我们得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结论:到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除农业外,欧洲人基本上兑现了“努力发展生产”的承诺。
2.扩大对外贸易。在帮助西欧国家实现扩大对外贸易、缩小贸易逆差方面,马歇尔计划有其成功的一面,也留
下了遗憾。
从成功的一面看,到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西欧在贸易方面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期望。1948年12月,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估计,只有到1952或1953年,欧洲内部贸易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但1950年的实际记录显示,欧洲内部的贸易量已超出1938年战前水平的24%,1951年超过战前36%,1953年超过战前40%。从1948年至1951年底,欧洲内部的贸易量扩大了70%多。西欧对外出口也提高了66%,进口提高幅度接近20%。1947年西欧的美元缺口为110亿,1948年减少到63亿,到1949年中期为止,妨碍西欧各国复兴的贸易限制已减少了50%。1949年后期到1950年前期,美元短缺稳步缩小,收支近乎达到平衡。
从另一方面看,尽管在1949年后期到1950年前期,欧洲内部贸易和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重新武装的加强,西欧贸易又出现了反弹。从1951年下半年起,西欧内部贸易急剧恶化。与1950年末平均每月2.8亿美元贸易赤字相比,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月贸易赤字介于4.4亿美元到5.9亿美元不等,结果导致西欧黄金和美元储备进一步枯竭。尽管有欧洲支付同盟提供便利,欧洲内部贸易仍受到双边贸易协议、外汇管制和大额进口准入的限制。到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西欧仍存在着严重的收支失衡状况。从1952年起,西欧工业也全线下挫,降到1947年来的最低点。1953年,西欧赤字仍维持在50亿美元左右。
3.建立和维持国内财政稳定。与西欧的收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一样,在马歇尔计划宣布结束时,西欧各国的通货膨胀也依然存在,而且相当严重。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财政的恢复和稳定”,我们可以从西欧物价的走势略见一斑(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西欧物价的总体走势。在整个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所有参与国的物价都在持续上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1949年12月,法国的商品批发价仅比前一年低1个百分点,这是唯一的例外。从1950年后半年开始,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和重新武装的加快,美国援助性质和方向的改变带来了严重的金融后果。到1951年12月,除了意大利,所有马歇尔计划参与国的批发价都超过了1950年同期水平,奥地利的物价竟在一年内飙升了72个百分点。物价的上涨必然导致消费的提高。与1950年相比,西欧各国1951年的消费支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国家的提高幅度惊人。由于人均农业生产低于战前水平,西欧大约30%的食品、专业机械、工业部件、煤、钢仍依赖从美国进口。到1951年底,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始终困扰着西欧国家,尤其是奥地利、冰岛和法国。
由此看来,西欧国家“建立和维持国内财政稳定”的成效是短命的。尽管在1949年和1950年初通货膨胀一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西欧各国恢复内部财政和金融稳定的努力已取得某种成效,但这些成果很快又被重新武装和共同防御计划所吞食,通货膨胀很快又卷土重来。从1950年第三季度开始,西欧各国物价再次呈飞涨态势。到马歇尔计划正式宣布结束时为止,该计划头两年半反通货膨胀所取得的阵地已丧失殆尽。因此,西欧国家“建立和维持国内财政稳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
4.发展(欧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1947年5月,凯南曾表示:“美国援助计划的目的应是鼓励和促进西欧国家形成某种形式的区域性联合。”马歇尔计划不仅要通过援助复兴西欧经济,而且希望欧洲人借此联合起来。在美国人看来,西欧经济的碎片化和传统的双边贸易手段不利于西欧持久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制约商品、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的壁垒,将西欧内部贸易与支付置于多边基础之上,必然有利于“促进西欧理性统一所必需的自然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一个单一、统一的西欧市场能够为西欧带来规模经济的好处,最终结果必然是出现一个繁荣而稳定的西欧共同体。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与西欧各国订立了双边和多边协定,鼓励西欧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西欧市场。西欧经济联合的最明显标志是1947年7月在巴黎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即后来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50年9月,西欧国家以此为基础,又成立了促进贸易和支付自由化的欧洲支付同盟。虽然这些组织都是为实施马歇尔计划而设立的,但这些经济组织都是政府间合作组织,它们在西欧各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加强了西欧各国之间牢固的经济关系。通过这些经济纽带,西欧各国被联结在一起,为西欧最终走向经济一体化。并为欧洲最终走向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应该说,1958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的欧洲共同体和后来的欧、洲联盟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此可以说,马歇尔计划加快了西欧经济一体化和欧洲联合的步伐。
(三)
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尽管西欧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许多经济指数,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等确实得到了提高,甚至是长足的提高,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但马歇尔计划也留下了诸多遗憾。
导致马歇尔计划只是差强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重新武装对马歇尔计划产生了巨大冲击。2.美国对西欧复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西欧的生产结构、西欧的财政稳定等问题关注不够,对困难估计不足。3.西欧国家稳定内部财政和金融的措施不当,对美国的依赖心理太重,传统的生产意识太顽固,传统的双边贸易存在种种弊端。4.出于转嫁经济危机和阵营利益的考虑,美国对西欧各国经济进行打压,如采购专断、航运垄断、倾销过剩产品、干预参与国投资决策、限制东西欧贸易等。5.美国人存在着担心强大起来的西欧与美国竞争的矛盾心理。当美国利益与西欧各国利益发生碰撞的时候,美国首先保护的是自己的利益。斯坦利·霍夫曼在总结马歇尔计划的败笔时曾这样说过,在执行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有时,美国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6.英国掣肘。战后,英国始终把谋求英美特殊关系、恢复本国经济、保全英联邦特惠制和恢复英帝国国际地位作为其首要战略目标,对西欧联合复兴缺乏热情,态度由最初的积极支持逐渐转向拖拉迁延,再到消极对抗,游离于欧洲之外,把欧洲统一放在次要的位置。英国之所以不愿融入欧洲,除了传统的孤立主义意识外,还有其根深蒂固的英联邦情结。1951年重返政坛后的保守党领袖安东尼·艾登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时一语道破天机:“加入欧洲联盟是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不能做的事。”7.法国口惠而实不至。在马歇尔计划执行期间,尽管法国人口头上欢迎欧洲一体化,但却埋头自己的“莫内计划”,甚至在后来的欧洲煤钢联营和共同市场内,仍和以前一样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
更重要的是,美国为西欧设定的重建目标从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可以肯定地说,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西欧电不可能在四年内实现经济独立,因为经济独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通过国内生产水平的大幅提高,实现持续的收支平衡;二是通过生产水平的大幅提高,维持足够的人均实际收入。就1947年至1948年西欧的经济态势而言,如果不极大牺牲现有的生活标准,这两个条件一个也不可能实现。正是因为美国人意识到个人生活水平的牺牲可能带来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才主动向西欧提供援助。但不管是出于何种政治上的考虑,美国没有充分考虑到西欧国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既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要稳定国内经济,还要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美国国会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朝鲜战争爆发后日益加强的军事和防御要求对西欧各国可能造成的影响。不仅如此,不管是《1948年对外援助法》,还是随后的国会授权法案,都没有充分意识到通向欧洲一体化道路上的经济、政治障碍,甚至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区域合作所面临的重重阻力。
尽管到1951年底马歇尔计划没有使整体的西欧实现经济独立,但我们必须承认,马歇尔计划为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和西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在敦促西欧缓和劳资矛盾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收支困难依然存在,但西欧各国已出现了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达到了靠自力发展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这种发展甚至一直延续到60年代,乃至更久。而且,伴随着这种发展而来的是西欧内部贸易和支付限制的逐步放宽,以及西欧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的自由化。
责任编辑许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