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

2009-06-15 05:21谢纳泽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帮扶关怀激励

谢纳泽

摘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新时期高等学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积极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新途径和新载体。

关键词:激励;关怀;帮扶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209—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目前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作为新时期高等学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传递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营造党内和谐,促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激励方式多延续传统的发奖状、开表彰会等方式,显得较单一,已缺乏时代特点;往往重生活帮扶,轻政治激励和思想关怀;重季节性的给钱给物,轻常态化帮扶;多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很少“造血” 式、发展式帮扶。这些问题急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思考,去研究,采取新措施,取得新突破,以切实构建党内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既不忘“一般”,又照顾“特殊”,党组织既要面向全体,激励、关怀、帮扶每一名党员,又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个别问题个别处理。在普遍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对思想、生活、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给予重点关怀,实施重点帮扶。

2.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相结合。既重“精神”,又讲“物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党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行不同形式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既注重对党员进行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又要在适当范围内给予其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与帮助,改善福利待遇,使其安心工作。

3.经常性帮扶与集中式帮扶相结合。坚持“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并重,既要做好“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夕的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又要做到经常性的关爱,及时“解急救患”,例如,党员突发重病住院或亡故时、党员家庭遭受灾祸或发生意外时;等等。

4.外部帮扶与激发内部动力相结合。实行“输血”与“造血”并举,积极对帮扶对象给予及时的物质、经济上的帮助,同时,要把帮扶的侧重点放在“扶”上,在授“鱼”的同时侧重于授“渔”[1]。通过技能培训、进修学习、政策倾斜、结帮扶“对子”等途径,帮助困难党员求发展、求提高,以困难党员自身“造血”来实现活力的再生。

5.激励、关怀与帮扶相结合。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是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偏废。实际操作中,必须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激励为核心、关怀为宗旨、帮扶为途径”的党内和谐建设新机制,营造党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活泼和谐新局面。

6.激励、关怀、帮扶党的基层组织与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个人相结合。对党员个体要给予激励、关怀和帮扶,对基层党组织也有一个激励、关怀和帮扶的问题。要让党的阳光和温暖,既覆盖到党员个人,又覆盖到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对基层党组织整体的激励、关怀、帮扶和对党员个体的激励、关怀、帮扶结合起来,建立起激励保障、人文关怀、党内帮扶工作的完整体系,调动基层组织和党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校党委的亲合力,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二)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具备的保障机制

1.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只有各级领导,特别是校级主要领导解决了思想问题,“官”念到位,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使关怀帮扶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有考核、有结果运用,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系统完善的制度保障。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依赖于制度建设,依赖于一套好制度的形成。以有效地制度安排来调节实践中的矛盾和冲突,保证工作连续、有效、健康地运行。目前,一些高校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好制度,例如,困难党员登记制度、特殊群体党员定期慰问制度、党内结对帮扶制度等,值得大力学习和推广。

3.稳定的资金保障。生活不是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不否认物质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要有坚实的资金做后盾[2]。离开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激励、关怀和帮扶就会大打折扣,从实质上保障党员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党费出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帮扶资金,设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

(三)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措施

1.完善激励形式,健全激励机制。一是精神激励。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工作实绩突出的党员,授予荣誉称号,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其觉得“头上有光环,脸上有光彩”,给他们提供树形象,展风采的载体和平台。二是物质激励。马克思早就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4]。对党员的激励也不应该回避物质利益。对踏踏实实干事创业、默默奉献的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既让他们“头顶上有光环”,又让他们“口袋中有实惠”。对优秀基层党组织,可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奖励。三是待遇激励。可以参照学校对拔尖人才的奖励措施,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业绩特别突出、师生公认的特别优秀的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给予特殊津贴或生活补贴,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四是政治激励。重视党员政治作用的发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完善党内监督,畅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坚持重大事项党员先通报、重大决策党员先讨论、重要文件党员先传达,切实保证党员“四权”,鼓励他们按照民主、法制、正当的渠道陈述意见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让广大党员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前途是紧密联系的,增强他们精神上的归属感、政治上的荣誉感、工作上的使命感。

2.坚持凝心聚力,健全关怀机制。一是生活关怀。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困难党员生活救助制度、特殊群体党员定期慰问制度、困难党员联系人制度等,对生活困难党员给予及时的物资和经济上的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权利和尊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政治关怀。尊重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地位,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校党委做出的重大决定、决策部署、干部人事任免、党费收缴使用、党员教育管理、慰问救助资金发放等党员关注、师生关心的问题要通过会议、公告栏等形式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进行公开,提高党员的政治荣誉感和政治责任感。三是思想关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给教师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较大影响,再加上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党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党员的思想观念也会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和一些不稳定因素。党组织要及时了解党员思想动态,注重心理疏导,开展走访、谈心活动,畅通沟通渠道,及时疏通情绪,消除困惑,增进理解,谋求支持,使党员心平气顺,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四是实现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制度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三会一课”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以基层党委(党总支)为依托,采取集中培训、上党课、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教育理论、法律、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党员自身素质。

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健全帮扶机制。一是资金帮扶。对因大病、重灾或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给予直接的经济帮扶,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走出困境。二是技能培训帮扶。知识分子把学历提高、职称晋升、学术水平提高看作自身价值的外在表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困难党员考研、读博读硕、提高学历层次,增加发展后劲,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困难党员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三是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高校党组织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着眼于全体党员的需求,并主动帮助困难党员解决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所难、帮党员所需,在党内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获得为党工作、为学生服务的巨大动力。四是政策倾斜帮扶。党组织可从制度和政策上扶持困难党员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和困难党员个人发展密切的热点问题,首先从制度和政策上提供良好保障。比如对困难党员学习深造,可根据校情,加大扶持力度,给予适当的资助,让其到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培训、攻读学位,了解前沿学术动态,并要求其出相应的成果,以此来促进其自立自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祖志.党内关爱促和谐——我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纪实[J].江淮,2008,(08).

[2]刘树燕.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帮扶关怀激励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