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估价副词“居然”的语法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语用角度看,现代汉语中的“居然”具有突出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焦点、指明语用预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三项语用功能。
关键词:居然 语法化 焦点 预设 感染力
一、引论
“居然”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估价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它的解释为:[副词] 表示出乎意料:
(一)指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竟然发生。如:
(1)事情过了才几天,他居然忘了。
(二)指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竟然发生了。如:
(2)医生都说他的病没有希望治好,可他居然好了。
(三)指本来不容易做到的事竟然做到。如:
(3)俩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居然成了好朋友。
在上述三项例子中,副词“居然”皆起着转折作用,表示事情的发展超出一般常情事理,实际结果与人们的推测完全相反,跌出预期。这其中有好的结果,如例(2)和例(3),也有说话人认为不好的发展趋势,如例(1)。
历史的推进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词汇与词义的不断演变。现代汉语中表出乎意料义的“居然”由最初独立性极强的动词“居”和表“这样、那样”的指示代词“然”通过词义虚化、组合等一系列语法化作用,发展成现今具有凝固词形和词义的副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副词“居然”的成词过程
《说文解字·尸部》对“居”的释义是:“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尸,俗居从足。”即“居”的本义为蹲着,如《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后经“蹲着”义又引申出“坐”“居住”“停留”等新义项,如:
(4)居,吾语汝。(《礼记·乐记》)
注:“坐也。”
(5)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
“居”表居住义。
(6)不有居者,谁守社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居”为停留义项。
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居然”的连用很早就出现了。指示代词“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虚化为具有描写性语法功能、表“……样子”的形容词词缀,从先秦两汉开始就与“居”的引申义相结合,描摹安稳、平安的状态:
(7)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8)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繆公以来, 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魏晋时出现“显然”义,表所述动作行为的易见易感。如:
(9)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10)《诗》序云:‘王姬下嫁于诸侯,衣服礼秩,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推王姬下王后一等,则皇子居然在王公之上。(《宋书·蔡廓传》)
形容词词缀“然”在使用过程中的进一步语法化为副词“居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然”已不表任何概念意义,完全虚化成了词尾,与同样失去了实词义的“居”紧密结合催生了“居然”的副词词性义项:竟,表出乎意料。如《越绝书·内传·陈成恒第九》中便出现了“竟然”义:“大夫何索,居然而辱,乃至於此。”再有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品藻》载:“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句中“居然”也表“竟然”。
唐诗中出现了许多副词“居然”的用例,用于修饰动宾短语或主位短语。如:
(11)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12)郎署有伊人,居然古人风。(王维《送陆员外》)
(13)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4)居然麟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韩愈《峡石西泉》)
(15)满空乱雪花相似,何事居然无赏心?(裴度《雪中讶诸公不相访》)
明清时期,随着白话体小说的兴盛,副词“居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
(16)那知今日宝玉居然像个好人,贾政见了,倒也喜欢。(《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17)跟手写了一封信, 居然摆出上司的款来。(《官场现形记》第九回)
(18)施公道:“尔居然有一个节烈的女儿,可羡!可羡!”(《施公案》第三百八十一回)
(19)我肚里生出来的,到不由我作主,居然算你的女儿。(《绿野仙踪》第八十三回)
相对于在近代汉语时期蓬勃发展,逐步显现出优势地位的副词义项,“居然”的形容词义项却在语言的发展中慢慢地被表意更直接的同义词所替代(如“显然”代替“居然”表明显义的形容词义项),并渐渐从常用词汇中消失。而表“出乎意料”的估价副词“居然”圆满完成了语法化,具备了稳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顺利运作于现代汉语中。
三、“居然”的语用功能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居然”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突出焦点、指明语用预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一)突出焦点
焦点是一个句子的信息中心,是说话者最想让受话者注意的部分。估价副词“居然”在语句中所表露出的说话者对话语内容的态度或情感,实际上就是其焦点表述功能的显现。它的出现,突出了说话者整个表述中的重点,起到了突出信息中心的作用。例如:
(20)今天他没有迟到。
(21)今天他居然没有迟到。
不难看出,例(20)一句中有两个话语焦点:一个是话题“他”,另一个是陈述部分“没有迟到”。由于句子里两个焦点的同时存在,使得受话者不容易判断出哪一个才是说话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中心。而在例(21)中,副词“居然”的加入使得其后接部分“没有迟到”的焦点性得以明显增强,确定了信息中心所在。
(22)居然有人在大沙漠里建四合院。
(23)有人居然在大沙漠里建四合院。
例(22)中的“居然”在句子中占据的是句首位置,即所谓的“高位位置”,统辖整个句子。由于位于话题“有人”之前,所以它突出的信息焦点是句子的话题。而例(23)中的“居然”处于句中位置,也就是“低位位置”,在话题之后,统辖的是句中陈述“在大沙漠里建四合院”,故突出的信息焦点是句子的陈述部分。
(二)指明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说话者在某一语境中说出某个语句时,对受话者的知识水平、可能出现的反应等做出的假设。它是谈话双方进行思想沟通的基础,也是说话者让其表述具有合理性的依据。“居然”的另一个语用功能便是指明说话者的预设,使其明确。例如:
(24)在参加证券管理分析师考试时,索罗斯居然在所有科目上的测试都失败了。
(25)现在日本国内居然还有人否认侵华战争,美化侵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种态度。
这两个例子里的“居然”所强调的皆是与推测完全相反、超出常理的事态结果。同时,例(24)中的“居然”也指明了说话者的预设:作为LCC索罗斯基金董事会的主席号称“金融天才”的索罗斯在金融证券方面是极具天赋的。然而,他在证券管理分析师考试中的全科失败的结果让说话者大跌眼镜,与预期完全相反。例(25)中的“居然”指明的预设是“二战时日本侵略中国并犯下滔天罪行”,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如今有些日本人对侵华战争的否认并制造谎言美化侵略的种种行径,完全出乎了说话者的预料。
值得注意的是,预设的必然性越高,实际事态的发展越反常,居然所起到的“唤起注意”的作用也就越突出。如:
(26)在惊慌失措之中,居然发生了美军炮火将本土飞来的己方飞机误认为日机而将其击落的情况。
例(26)中的预设“美军炮火攻击的是敌军(日军)的飞机”是必然的,而实际结果却是误将己方的飞机击落,与预设相悖。“居然”指出预设,对事态的反常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
(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作为估价副词,“居然”表示说话者对客观结果的主观情感和评价,结果可能是说话人希望的,也可能是不希望发生的。“居然”所揭示的就是说话者对于“跌出预期”的态度,从而使句子具有了明显的主观色彩。如:
(27)你真了不起,在刚刚那种乱哄哄的场合,居然还能保持冷静!
如果例(27)中不使用“居然”,那么说话者也不过是直白地表述了“(你)保持冷静”这一信息。但添加副词以后,情况就改变了:不但明确地指出了其后的陈述部分“保持冷静”是信息焦点,同时还表明了说话者的主观感受,强调了对这一事实的主观评价,从而使得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四、结语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考察了在古汉语里独立性很强的动词“居”和指示代词“然”经结合发展为副词“居然”的语法化过程,并从语用的角度探讨了“居然”的功能特征,分析了其作为估价类副词在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所起到的突出表述焦点,指明语用预设并强调事态的“出乎意料性”,增强语言感染力等语用功能。关于“居然”的语法化,前人所作研究不多,还有许多值得考证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白玉林,池铎.古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4.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1995,(4).
[7]杨荣祥.副词词尾源流考察[J].语言研究,2002,(3).
[8]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9]曾毅平.“居然”如此修饰[J].修辞研究,2002,(6).
(王秋艳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