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诚率题绝句》)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逍遥”二字是解读《庄子》的至要语素,也是解读《庄子》的一把钥匙。“逍遥”就是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而相应的,“逍遥游”就是悠然自得适性任性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穿越时空,透过《逍遥游》,我们可以观照庄子的精神世界,体悟庄子的人格大境。
一、庄子追求化境人生
《逍遥游》中,“鲲化为鹏”如一幅幅剪影反复亮示。开篇“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本是鱼,鲲可以瞬间化而为鸟,这种转化无须丝毫迟疑,不借任何条件。水中之大鱼顷刻便成为空中之巨鸟,此等幻化让读者领味了庄子磅礴的人生气概。庄子是不甘于平庸弱小的,庄子的一生就是鲲化而为鹏的一生,是金鹏展翅的一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自然界的物类“水”与“风”在鲲鹏的翅翼下展示着非凡的动态美,这缘于鲲鹏本身的宏壮美。“鲲”与“鹏”尽管在庄子笔下未实现逍遥游,但仍可以视为庄子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即化境,幻化之境。这是庄子人生志向的一隅。这一点在庄周梦蝶中得到了至美的体现。庄子化为蝶,实是庄子达成了人格的实现。
二、庄子追求神性的人格
庄子敢怒敢言,但他的怒是神话式的怒,他的言是寓言式的言。庄子不甘于世俗化的姿态,他巧妙地驾驭着他人生的马车,绝云气,负青天,以飞的姿态出现在人类所不可企及的神性的世界。“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这“真人”就是神性的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庄子对宋荣子的评价,实是庄子的风格。庄子抖掉了一身的尘埃,卿相的尊位不能动摇他,千金的重利不能改变他。他拒绝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诱惑。他摆脱了外界物质的牵累,恬淡无为,身轻如羽。他的人生便神性地划过夜空,如空中的皎月,烛照暗夜里的万类,引领着泥淖中举步维艰的人类。一生无类,做独特的自己,超尘拔俗,追求神性的人格,这就是庄子。
三、庄子追求逍遥以游心的境界
庄子的一生是逍遥的一生,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生。他超越了物性的拘囿,逍遥自得,悠游自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因为“无”,庄子便能逍遥游,因为没有自己,没有功利,没有美名,庄子的生活变得简单,庄子的心也便自由了。他可以出天入地,刹那间穿越九万里的高空,刹那间游于北海,刹那间游于南溟,这样的人生游历注定是奇幻的,更是无碍无累无患的。心灵一旦超脱,精神就会独立于天地间,这种逍遥以游于天地间的真谛就是庄子所谓“游心”。这也就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以游心的人生境界。
四、庄子追求道境的人生
《庄子》一书的核心即是“道”。 庄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师”。大道无言,“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逍遥游》未谈及道,但“道”却是《逍遥游》的主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 就是天地之本质。“正”就是“道”, 道就是天地万类的“真宰”(《 庄子·齐物论》)。而“道”作为“真宰”的驾驭方式则是“无为而治”,是顺乎天道,所以御六气之辩的本质是随任六气的变化,顺应自然,任物自然。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老子》),庄子认识到,越是刻意地追求将越是遥不可及地远离。故只有“丧我”(《 庄子·齐物论》),“丧我”方能清净,清净方能无欲,无欲方能淡定,淡定方能从容。庄子道境的人生追求就是“破我执”的人生过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不必去追求极端的东西,而应该自然地、无功利地去体验世界。
庄子“道”境人生是玄妙的。“养心”就是其一,而“心斋忘坐”是养心的最好方法。庄子眼中养心比养颜更重要。心灵就像一所房子,让它空着,阳光才能照进来,庄子之道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庄子道境的人生又是“德充与内”的人生,是一种大智慧的人生。道德情操是人的本,“善道”是人与万物和谐并生的根。“自然之道”与“无为之德”相得益彰,正是庄子的智慧人生。
“道”在庄子笔下是水,是北溟之水,是南海之水,水善利万物,水可以穿越时空,逍遥天地间。道不可言,摒弃机心,真率自然,与道化一,就是至道。庄子在至道的虚空间走向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内心的快乐,从而一种大境人生便以光的精神辐射了庄子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曹础基.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逍遥游赏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老子.图解老子[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7.
(温莉艳 甘肃省庄浪一中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