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艳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龙王镇中心小学,湖北 襄樊)
[摘 要]: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因无法克服焦虑、恐惧、痛苦的压力,而丧失求生斗志,放弃一切追求,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学生中也常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本文主要论述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预防。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 归因 教育
一、习得性无助的提出及定义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从一项学习的早期实验中获悉,当狗被置于难以逃避的电击区域时,起初它们试图逃避电击的反应很积极,然而24小时之后,它们的逃避反应明显地减少或消失了,表现为动机缺乏、认知或联想缺失、情绪缺失等现象。他认为是因为狗习得了无助感。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1975) 用大学生当被试,进行了噪音试验,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因无法克服焦虑、恐惧、痛苦的压力,而丧失求生斗志,放弃一切追求,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二、习得性无助对教育的启示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良产物,也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和习惯。习得无助感的个体往往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所有的事都不受他的控制,失败的事情都是自己能力差造成,而成功的事情则被他们认为是运气好罢了,这些事情都不是他们努力就能改变的。因此,在对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多鼓励少惩罚,万不得已必须惩罚时,只能对事不对人,不可否认其能力,侮辱其人格,切忌惩罚到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程度。
1.巧用归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成就动机
自我归因理论认为,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减弱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减弱甚至还会增强进一步的活动动机。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增强成就动机;相反,若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减弱进一步的活动动机。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对成败进行归因时,就应该灵活运用这一理论。例如,当某个平时成绩总在前几名的学生,在某段时间连接几次考试成绩下滑到二三十名,而情绪十分紧张、失望、烦燥、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帮助该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其认识到几次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即不是稳定性因素所致,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即是不稳定因素所致,使其深信只要放松紧张情绪,更加努力,注意改进学习方法,那么,学习成绩很快就能恢复上去。不言而喻,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
引导学生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养成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习惯,而对学习中的失败,多从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提高自信心,激发他们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积极性,避免由于失去自信而自暴自弃或半途而废。努力而成功值得表扬,努力而失败同样应该受表扬;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学生应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应给予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应给予最低评价,我们重点强调的是个人努力。若他们已十分努力,则应引导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并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这样就可增强自信心,预防和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2.积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无助感
无助感的产生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降低或消失。作为教师,就可以灵活运用归因理论,积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性无助感,增强自信心,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就动机和行为。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依赖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或强化。它启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以表扬、关心、鼓励、支持、帮助等正面强化,而少给予批评、指责等负面反馈,以维护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对于原本就十分内向、自卑的个体就更应注意。同时,应尽量避免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比较落后、自卑、内向的学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总之,在运用“积极关注”或强化时应灵活机动,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同时,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无助感时,教师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帮助学生克服无助感时,首先,应让其明白,失败主要是由于不够努力,而不是他们能力差或智力低,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肯定和表扬。要让学生在学业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在循序渐进有步骤的训练和积极强化中,使他们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这样也就不愁学生的积极成就动机和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了,学生的无助感也就自然会消除的。
我们在表达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和表扬学生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表扬的内容。我们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表扬要言之有物,学生确有值得表扬的地方。而在表扬学生时,更应该表扬他的努力而不是他的聪明。研究表明,在学生取得成就时,那些被表扬为很努力的学生们能够在挫折面前保持理智的自尊。他们仍然认为自己很聪明;他们仍然欣赏挑战;他们计划为实现未来的成功而工作。那些被表扬为很聪明的学生们的自尊心获得了初步的提高,但当进展不顺利时,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就产生了动摇。
(2)表扬的方式。当学生学习或其它表现出色时,我们应表扬他们,但是我们更多地应表扬他们的行为策略,而不是表扬他们自己认为与良好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天赋和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可以表扬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持不懈,他们的专心致志,他们学习策略的效果,他们提出的有意思的想法。我们也可以向他们真诚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表明了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及对他们投入的欣赏,我们可以与他们热烈地讨论学习所得。当然,这比我们简单地告诉他们很聪明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赏识,更具有积极意义。
(3)表扬的态度。我们在表达我们的积极关注和表扬时,我们必须是真诚的。如果我们虚伪地去表扬学生,还不如不要表扬。俗话说,巧诈不如拙诚。诚心诚意地做人,用心去接纳对方、包容对方,以诚待人,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才能让他们真正相信我们,相信他们自己。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50-255.
[2]冯青来,连卫.习得性无助感及其防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5):104-106.
[3]吴增强,虞慕镛.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研究.心理科学,1995,(18):99-102.
[4]付晓云.用“形象控制法”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健康,2006,(4):46.
[5]刘志军,钟毅平.习得无助感理论发展研究的简评.心理科学,2003,26(2):374-375.
[6]吴增强.习得性无能动机模式简析.心理科学,1994,(3):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