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红
【摘 要】独立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夫,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文本解读是基础。本文从在读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注重语文教师的素养等方面具体讲述文本解读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解读 切入点 素养
十多年来,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忽视“文本解读”,普遍存在着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的状况。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练习课,急功近利地想通过做练习来提高应试成绩。课程改革以来,有的人又试图以弘扬人文主义为借口,追求一种表面上热闹非凡的人文语文课,实质上是再一次抛开了文本价值,同样也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虽然我们语文教师手上都有较丰富的参考资料,但若不懂得解读文本的一些基本方法,照搬他人现成的教案,还是上不出一堂出彩的语文课,或者因为对文本缺少深刻解读,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被动局面。文本解读有其自身的规律。那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轻松而又高效地学习语文?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实践,谈谈解读文本的一些方法。
一、读上下功夫
笔者在备课时做到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做到正确地解读文本,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是准确地解读,读懂作者为何写这篇课文?编者又是出于何种目的,与单元全题有什么联系?并参照课后练习,有助于了解编者编排的意图。尝试在不依靠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解读,你会有自己最初的想法。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读、想。当读到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到文章的妙处(哪怕是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段话),当读到自己的惊喜时,才敢走进课堂。
在读上下功夫,这个对诗歌的理解很关键。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不同境界,形成对诗歌的个性解读。如《氓》,有的学生读出了女子的决绝;有的学生读出了氓的无情;有的同学说古来薄情的不仅仅是男子,女子也有不少,《氓》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等。通过这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有效诵读,可以形成对文本的新的认识。
二、找准切入点
细细斟酌课文,你会发现很多课文都会有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切入点往往是文中关键的字词、语句、过渡段、文题等。
1.词句切入法
曾有一段时间,笔者根本不懂得从词句切入来解读文本,只是简单地认读一下文本中的生词,让学生朗读几遍后就进入了对文本的分析讲解。这样使词句与文本内容分离。词语脱离具体语境,而失去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解读文本如果能从词句切入,结合文章句子分析语境中词语的意思,分析物的特点。即把词句放入具体的文本环境中,熔词句与内容一炉,那么语文课自然可以上得厚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能得到具体的落实。
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四次写到“背影”,父亲的背影令“我”如此难忘,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是怎么来刻画的?笔者把问题抛出后让一学生读第六段,后让学生谈各自印象最深的一点。
学生:父亲的外貌很有特点,它很胖,而且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教师: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学生: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教师抓住黑色这个词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说。
一学生: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
教师:你说得挺有道理,确实,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
另一学生:我觉得动词用的很好。如“蹒跚”、“攀”、“缩”等。
教师:“蹒跚”怎么解释?
学生:父亲那时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当学生说到“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这么去思考:“缩”能不能改成“蹬”?如果用“蹬”字,表明下面有物体可以踩踏,而“缩”字则表明无处可踩,脚是悬空着的,全身的力量都在手上了,如果支撑不住,就会摔下去。“攀”需要用力支撑起身体,而此时此刻,做这个动作的不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是上了年纪的父亲。可想而知,上了年纪、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是何等的艰难。这样就比较细地解读文本了。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披览文字,从文字的“波”追溯作者心中的“源”,慢慢进入到作品缩描绘的情境之中。
2.问题切入法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从问题切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浅层的内容层面,深入到作者情感深处。
如《风筝》,如果只读出兄弟之情,那极为肤浅。倘若谈出作者对弟弟从前精神的伤害的反省,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若能进一步读出作为一个思想启蒙主义者的鲁迅对儿童教育的深度忧虑,那就真正读懂了风筝的内涵。
一问:为什么“我”中年后,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时,得知当年这一幕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忽地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
表明鲁迅自省精神,儿时对弟弟的精神伤害深感内疚
二问:为什么“我”希望听到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的心从此就轻松了,可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我可是毫不怪你啊”说明那件事时隔多年,弟弟早已不放在心上,早已原谅哥哥了。况且哥管得没错,小孩子就应该好好读书、不应该放风筝而浪费学习时间。
“有过这样的事吗?”说明弟弟觉得根本没有这回事,况且他认为,哥哥管教弟弟不要玩风筝,应该好好读书是对的,并不认为这是精神伤害,自己成年后也是这样管教孩子的。如此看来,有过高等教育的中年弟弟还没有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难怪鲁迅只觉得“因而又明明是严冬,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样看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只是作自我反省的鲁迅,更多的是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主义者的鲁迅,他启发我们思考──再也不能这样去摧残我们的下一代了,还我们的孩子以自由、快乐!
三、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林语堂这样昭示: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由此看来,教师要真正进入文本,对文本认真解读,把握主旨,实现对文本的运筹帷幄,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读万卷书才能在教育道路上走万里路,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让自己强大起来,丰满起来。其实,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文本,你这个文本越丰富越深刻,你读文本才会读得更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教师只有走进文本,和作者的心灵撞击,才能引起共鸣,而教师体会到了,才能进行有效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阅读教学田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