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菊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
【关键词】激发兴趣 趣教 教学效益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也就树立学习的信心。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趣教的关键在教师
华罗庚曾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而数学教师则是一名出色的导游。他只有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溪一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才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才能使他们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境界,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
实施趣教的重点应落在“趣”字上。教师要想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围绕“趣”字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到解决,体现“趣”“新”“活”。在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演。规律的发现中去揭示数学的美妙,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得到认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巩固内化终生受益。同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热情,真正达到“我要学”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仅把握数学,精通数学,还要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语言技巧的锤炼,做到动情之处让人荡气回肠,诙谐之处让人捧腹开怀,豪迈之处让人信心百倍,教师进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随之波澜起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趣教的体现在课堂
趣教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在教学中,只有运用简朴幽默的语言,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设计出新颖而且吸引力强的问题,以调起学生的胃口,再施以趣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收到教学的高效益。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 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考虑到学生所固有的好奇心,争胜心,正确剖析数学问题中的趣因子,来领悟数学知识的美妙,激发学生的情趣;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未知数的设法,相等关系的确定会困扰学生的正确思维,使学生感到困难,此时可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较熟悉且有趣的事例:一群小孩分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则剩下一个,如果每人分6个则差1个,问有多少小孩多少苹果?学生置身于分苹果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两个“如果”对应的关系,从而设出有X个人,Y个苹果得到方程组使学生感受到客观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问题感到亲切自然,增加学好用好方程组来解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此题,渗透类比,比较的数学思想,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以上题目可变为:某班学生外出旅游要住宿,如果每间房住4人,则有11人住不下,如果每间房住6人,则差5人才住满,问有多少学生多少间房?同时还可提出新的要求,利用题目再改成行程问题,工作问题的题目,创设这样的变式训练情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身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争先发言,效果良好。达到了学一题会一类题的目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除了趣味性强,内容新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外,好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引导分析与探索同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学生大彻大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总之新鲜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注意抓住问题的“新”“活”之处,设置问题注意它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分析问题力求有新意,解决问题做到思路新颖,方法灵活,不重复自己,不描别人敢于标新立异,想人所未想,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会大有好处。
三、趣教的延伸在教师的不吝表扬中
“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的教学的必然产物。它来之于取得成就的满足。”实践证明,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这种动力将促使学生不畏劳苦,不断向新目标前进。ヒ虼耍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别,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体验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兼顾优生和学困生。对学困生要特别关注、关心、,对他们寄予希望和期待,学习上对他们要“多鼓励,树信心,低起点、教方法,快反馈、速评价”,更多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他们再努力的机会和信心,使其学习兴趣逐步升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例,做到“识趣”,即找出问题中现实中的趣味点,“引趣”把带“趣味”性的问题,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适时“激趣”,这是目的,通过激发兴趣,激活教学活动,以趣促学,收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