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关系的探析

2009-06-08 04:45
关键词:身份认同

赵 宁

摘要:从Lam博士关于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建构自身身份认同(identity)的过程里提高外语能力的研究成果出发,探讨了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对外语教学理念上的影响。外语能力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得以重构,性格角色得以创建,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为学习者的文本身份和多重认同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习者创建自身文本声音和重塑外语能力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的沟通;外语能力;身份认同;文本身份

中图分类号:H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100—04

如今,电脑在外语教学中的普遍使用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而且是社会组织样式的广泛变更,导致一种“社会协作型”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下简写为CMC)使学习者之间既能即时又能延时交流,既可一对一又可一方对多方交际。同时,网络环境中的非实名交际可使作者隐身,将英语是母语的和英语不是母语的网民在全天候的虚拟社区联系起来。其实,互联网不仅作为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存在,而且为学习者提供了不断用外语探究反思身份认同的空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am博士在《英语教学季刊》发表的论文L2(second language)literacy and the design of the self:a case study of a teenager writing on theinternet(外语能力与自我设计——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英语写作的个案研究)对美国华人移民后代、高中生Almon在互联网上与他全球各地网友书面沟通的文本体验进行了分析。Almon在美已有5年.但仍是一名英语成绩较差的高中生,特别是英文写作不甚理想。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个人网页,介绍他钟爱的日本明星,并与网友就此进行网上聊天和Email联系。Almon认为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沟通,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显著提高。Lain指出外语能力的发展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建构密不可分,而Almon在网上“文本身份”(textual i—dentity)的建构使他能在主动重现与重置其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提高外语能力。在互动性的网上文本操作中,Almon对自己重新设计;在文本层面上,Al—moll发声建构了多重身份认同,发展了多重外语能力(multi—literacies)。本文从Lain的研究出发,进一步深入探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对外语教学理念上的影响。

一、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不可分割性

Lainl将外语能力视为是多种样式的和具有多种实现形式的社会语义操作,与特定的意识形态、体制性力量和社会文化群体的话语规范紧密共生。在这样的视角中,语言被视为依附于语境的社会文化建构。语言的使用是具有社会性的,无论交际的模式与媒介如何,外语能力从来就是“一个对话性的过程”(a dialogical process)(原文加着重号)。学习者外语能力的习得不仅体现为掌握一定的读写技能,而且要进入一系列社会角色,成为一系列群体的成员,从而习得特定话语社区的“行为、交际、评估、思维、认知、言说方式”以及“读写能力”。

这就意味着外语能力是被特定话语社区特有的话语成规社会化的结果。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外语能力是指学习者依照不同情境恰当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看,外语能力是一种社会建构,既被文化所形塑,又起到形塑文化的作用。外语能力涉及人类的传播行为,即涉及“通过文本创建和阐释意义”的话语实践。Lam赞同Gee的观点,将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形成和身份认同的建构都视为一种话语实践,一种“存在和做事”的方式,它使得学习者使用外语“演绎和/或同时反思”(enact and/or recognize)自身在特定语境中建构的社会认同。这里我将“演绎”理解为学习者的外语使用所引发的作为主体的表演性行为(performative acts),在语言呈现中展示、演绎自身;而“反思”则是学习者主动就其表演性行为进行的反思性介入,将自身的话语实践视为在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之间的那一领域的探索与发现。在演绎并反思的过程中,学习者领会外语语言/话语如何建构社会现实和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同时反思语言/话语中的语言成规和使用语境之间的关系,在这过程中获得外语能力。这种后现代主义视角使我们思考某些特定的语言使用现象是如何演化成社会行为的一部分,以及这些语言现象如何再造与维持某些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因此,外语能力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两者可以互相阐释,因为两者都是嵌入学习者语言表现和反思中的文化建构。也就是说,外语能力只有在学习者使用语言对自身身份认同意识的动态建构过程中观照才有意义。在当下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学习者一直处于族裔、性别、阶级身份认同的复杂互动中,他们的身份认同具有多重性,学习者在自身建构的多重话语中也具有多重主体性。这导致学习者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上具有游移性、矛盾性、交叉性、互补性的特点,同时也使学习者具有通过外语使用进行磋商,反拨和创新自身身份的潜力。Almon的个案使我们看到,语言是我们自身意识和主体性建构的场所,在个人网页这一与课堂环境迥异的社会语境中的外语使用使学习者的文本身份得以建构或重构,外语书面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具体表现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得以重构,性格角色得以创建,主体性得以张扬。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得以重构

Lam写道,“他(Almon)在网上所掌控的英语使他逐渐形成一种身份认同并拥有与一个全球性的说英语的社区相连接的感受”,而这个社区中大多数人是英语非母语的学习者。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沟通(CMC),Almon英文写作有“明显进步”——他说:“现在我可以十分自如地表达自己”。Lain应用Golfman社会交际的舞台表演性理论分析Almon与一位在美国的日本裔女孩Ada网上交流的记录。Goffman将社会交际视为个人通过努力管理自身形象而进入某种社会角色的行为。个人通过以下方式在交际中建构自身形象:对交际情境的操控,对交际内容的策划以及按照社会规范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人际传播因而被暗喻成社会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舞台性表演,两者之间双向反馈,相互影响,两者角色又不断地存在互换。这样AImon与网友在网上互动过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在某些用英语(二语)进行的网上书面交流中,Almon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内向、不自信的男孩,期盼“女孩能给予的那种

鼓励,让你对自己有信心”。而Ada则以扮演“照顾人的、母性的、协助性的角色”作为回应,给予Al—mon肯定性的正面的反馈。但是,在另一些网上互动中,Almon则置换原有角色,扮演“照顾人的”角色,模仿传统女性化的语调来安慰因与男友关系不佳而沮丧的Ada。很明显,这说明外语学习中的语意磋商(negotiation for meaning,NIM)在这里同时也是相互鼓励支持的一种社会关系磋商。Almon与Ada进行的不仅是信息传递的信息性磋商,而且是社会角色的磋商(negotiation ofpositions),即除去语意磋商中的指涉性/交易性,更凸现出互动性/社会性/私人性。在网上虚拟空间里,Almon与Ada仪式化地扮演某类社会角色,在文本意义上建构身份认同,同时通过意义/身份磋商提高外语语文能力。网络不仅为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沟通提供了媒介支持和演绎自身形象的平台,而且促成了个人多重社会角色的生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本性社会组织方式。

三、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性格角色得以创建

Almon用英语与“网上的跨国同伴群体(包括Ada)”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例证了语言使用是一种“创建、维持、改造社会现实的象征性过程”。华裔的Almon在网站中将自己昵称为“儿童先生”(Mr.Children),使用促销性的广告语言介绍他钟爱的日本明星,将自身建构成日本流行文化全球追星族中“见多识广和有益的一员”,与不同背景的网友积极交流。Lam提出“文本身份”的概念来说明Almon和其他学习者“在网上交际的书面文本中与各类纷繁的话语进行磋商而发声、定位自己的……各种语义策略”。正如Almon自己所说,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使他拥有两个自我,即在现实生活中的“我”和网上虚拟空间中的“我”。Al—Non写道,“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我沉默寡言,十分害羞、木纳、老套。但是在(网上)想象世界中的‘我却是滔滔不绝,爱玩,爱开玩笑,调皮,接纳别人,多愁善感又机灵,有时还很容易发脾气……我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我,我正试着改变自己”。这种对于身份认同的拿捏方式拒否了传统人文主义关于身份认同是确定、连贯和稳定的概念,解构了外语学习者被给予的先验、静态、固化的本质主义的身份认同。它使身份认同变得“不确定、自相矛盾、总处于进行时态中,并且在我们每次思考和说话的时候不断重构。”

四、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

作为一种强势的电子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沟通“因其跨越不同地域、时区障碍,易操作的互文性和即时便捷有望赋予学习者一种新的主体性,一种新的身份认同”。Almon通过一种非传统的方式使英文写作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而且宣称在网上交流中建构了另类的身份,这说明仅以行为主义的角度来考察二语习得是远远不够的。正如Block所指出的,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将对语言交际的分析局限于诸如为语意磋商服务的词法、句法、音位等语言特征方面,而将其他意义的磋商边缘化,对身份认同的理解则限于说母语者和非母语学习者两类。”Almon的网上交际不仅是他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挣脱传统教学方式囚禁主体性的桎梏,从而在网上文本建构中成就一种自我表达的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过程。Almon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在他通过对现有话语和语义呈现模式的改造性使用,学习者在文本里呈现自我并重新设计自我,建构新的意义和认同。而身份认同是在呈现之中建构而成的,不是在呈现之外。Almon在网络空间中主动呈现他自身和他想象中的现实世界,从而维持、磋商或变更了他被给定的体制性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这里“自我设计”是指学习者通过电子媒体对呈现自身形象的表意资源用英语进行再造、转变、调度、和形塑,形成新的话语/认同。互联网为学习者的作者身份和多重认同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文本空间,使得语意磋商转化为意义的重新呈现,为学习者创建自身文本声音和重塑外语能力提供了可能。正如Kramseh et al论证的那样,“经由网络环境下的沟通而磋商的不仅是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自我和他者的重新呈现。值得指出的是,二语习得引致的结果并不是学习者被目的语的文化完全同化,而是建立一种跨文化的处境,即“第三种地方/中间地带”(the third place)从而使学习者超越母语文化。可以认为Almon在网上与同伴的交际(其中大多数母语不是英语)就是“第三种地方/中间地带”的一例。

五、结语

总之,网络环境下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不可分割性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首先,网络环境下外语能力和身份认同的意义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被赋予了后现代的意义。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使得外语能力由印刷化的转化为电子化的,对书面语言的稳定性与作者身份的本真性构成了挑战,因此在以下两个方面产生创造性的张力:(1)在学习者课堂教学命题作文的各种规定情境以及规范化的书面表达和网上交流中自主创建的情境以及独特的网络语言之间;(2)在学习者课堂教学中被给定的社会身份和网上交流中虚拟的电子化文本身份之间。这样的张力和学习者在网络中的隐形引发我们对语言形式游戏化的关注、试验与思索,同时思考网上虚拟的身份认同颠覆固有的确定的认同的后现代意义。身份认同不再是被预先贴上的标签,而是通过英语(二语)的语义手段和其他视觉媒介(如图片)构成的“制作出来的和被维系的虚构”(fabrications manufactured and sustained)。同时,语言使用成为风格化、表演性的往复再现,持续性地将自身认同重现与重置。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再是“学习即吸收知识模式”(1earning-as—the—knowledge—absorption-model)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学习即建构知识模式”(1earning-as—knowl—edge-construction-model)的主动创造者。其次,对网络环境下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思考也使我们反思对学生的认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时常对外语学习差的学生有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能力,难以象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那样进行批判性思考。Lam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并表明网络空间为学习者张扬主体性,挪用语言资源以创建自身文本声音,同时提高外语能力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外语能力置于学习者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意义中阐述,关注学习者如何逾越、模糊社会给定的身份边界(如族裔、性别、阶级等),创造性地改组主流话语,重建个人身份认同进而重塑多重外语能力。我们需要重新理解网络环境下的沟通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因此,Block提出将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的“A”。即习得(acquisition)重新命名为正在进行的建构身份认同的“活动"(activity)和学习者与其他成员交际中共建的“主体性”(agency)。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重申“外语学习中角色扮演,舞台性和虚拟身份认同的价值”,从而使学习者不仅成为“语言的生物,而且成为语言的创造者”。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大众传媒语境中商业主持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