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2009-06-04 08:13占德胜
职教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系统论专业设置

摘要:从系统论角度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具有高技术性、职业性、区域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征。从专业设置的原则,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中几个关系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系统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专业

基金项目:2008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TG08270)。

作者简介:占德胜(1968-),男,安徽怀宁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12-0038-04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高教大众化的思潮风起云涌,严重冲击着传统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为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我国提出本国的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备职业化的人才。十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正是适应于这个需要。但是相对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毕竟起步较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仍然存在大量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其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系统论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系统论认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所谓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法,就是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的功能上,精确地考察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的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系统所谓的层次结构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要素是一个子系统,子系统又由更小的系统构成,而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的系统的要素。由此可见这样一个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子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而整个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因此笔者把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诸多问题放到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

三、高职院校专业的特征

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的基本特征是做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前提。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认为组成系统的要素都是以整体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并围绕整体目标实现来协调彼此的关系。发挥有效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要素,各个院校所处地区的区域经济是其外部环境,由此可以得出高职院校专业具有的基本特征是“高技术性”和“职业性”。除此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征。

(一)高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它培养的人才具有起点高、规格高及文化素质高,是高新技术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人们常说的高技能人才。这种“高技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这也决定了高职专业的设置与中职专业设置的存在着根本性区别。

(二)职业性

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下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科的承担人才。而与前者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即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按照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和所需的职业来划分设置的,这就决定了高职专业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特征。

(三)区域性

幅员辽阔历史久远的大国在经济上都存在这样的一个特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差异显著,我国同样也不例外,而且表现地更加明显。同时又由于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决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势必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这一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具有显著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主要表现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专业结构:二是不同地区的相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四)学科交叉性

由于企业一线的工作常常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从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来看,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也势在必行,这是现代生产、学科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工作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一线工作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这些都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这一特征。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基于从系统论角度论述高职教育专业的四个特征要求,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遵循四个原则。

(一)在量力而行基础上的适当超前原则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知识增长和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岗位技术的半衰期也越来越短,但人才培养却需要一定的周期,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这一矛盾将变得日益突出,高职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应度因此受到严峻挑战。针对这一局面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科技发展走向对职业岗位变化趋势作出准确预测,在专业设置开发上考虑一定的超前性,以此求得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同时也体现出了高职教育中的“高技术性”这一特征。但是这种超前性必须建立在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量力而行,不能盲目上项目、铺摊子。

(二)在质量保证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结构主体框架的依据。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根本宗旨和总原则,它一方面要求我们不仅具有对社会发展动态的敏锐洞察力,而且具有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的快速应对力,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保证专业体系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国家经济运行质量和新技

术人才规格的高度认真对待专业开发工作,从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诸方面确保专业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水平。

(三)在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基础上的应对变化原则

应对变化与针对岗位的矛盾是专业体系构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系统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为了实现变化适应性,在设置专业时,应以行业定位为主导,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钢铁、汽车维修、电子),或针对一个社会公有岗位(如会计、物业管理),或针对一组相关的岗位(如道路与交通管理)等情况来设置专业。对那些社会需求变动较大的专业,则采用“大专业加高年级定向培养”的方式来设置,以加大应对变化的适应性。

(四)在职业需要与学科内在联系基础上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的原则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这一特征,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设置复合型专业。

1、不同学科专业复合起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企业现场总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涉外旅游与饭店管理、商务英语等。

2、专业知识与技能复合起来,如嵌入式系统、DSP与单片机设计、动漫设计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机械制造等。

3、先合后分,即将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系统论的观点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高等教育整体特性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有着自身独特的培养目标。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也就是说“高技术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同时在研究制定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中还应充分考虑目前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市场经济背景下所需人才的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几个关系

(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从发展来看既要具有稳定性,也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高职院校建院初期以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需要,专业发展较快。专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同时,高职教育客观规律也要求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人才需求设置调整专业。但高职院校的专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必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需要经过探索实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一个“专业基本架构”,这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为了处理好这对关系可以通过遴选设置“主干专业”。通过抓主干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个由主干专业支撑的“专业群”,这种集群式的专业结构,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宽与窄的关系

专业建设中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关系处理实质上是如何处理好专业的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矛盾。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专业口径宜窄,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毕业生进入岗位后能立即上手投入工作。然而。今天的职业岗位体系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专业口径过窄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以后的职业变换和工作方向转移。因此,还是要通过适度拓宽专业口径来应对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为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需求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根据实际需要,宽窄结合。对于就业岗位比较明确的专业宜窄,针对具体岗位或岗位群,走“定单式”培养的路子,以体现职业教育定向性强的特点,而就业岗位不很明确的专业,则宜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为了避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出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笔者认为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规模效应是必要的。而且所有设置的专业都必须从基本条件到专业内涵认真建设好,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然而,在建好面上一般专业的同时,应突出重点,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支柱产业选择的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的总体要求,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具有品牌效应的优势专业,以引领带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上层次、上水平,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方法一是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二是通过推行“双证书”,即通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来调节专业口径的宽窄。

七、离职院校特色专业的设置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点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既要反映出学校专业方面稳定的个性风貌,还要能反映所在区域内产业结构特点,它的设置受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职业需求的影响。由于要把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现实的,而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形成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些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做如下的工作: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特色专业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采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办学模式,突出特色,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符合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要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要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符合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定位、课程设置等应通过专家与企业界人士的评审。

2、师资力量的配备。特色专业必须拥有在该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或社会影响力较高的专家、企业界人士作专业带头人,带领专业教师齐心协力建设好该专业。一是专业带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凝聚一批专家学者为特色专业建设打下基础;二是专业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该专业领域工作或研究,对本专业的技术以及学术发展非常熟悉,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有利于创建起高水平的产学研平台。

3、实践技能训练条件的建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充足的条件下,特色专业还必须有充足的可供学生实践、训练的基础设施与场所。一是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求设施应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生均实验室面积和设备台数应达到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二是寻求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检查机制,以确保实习实训能达到教学大纲预期的要求。

4、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完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因此,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现代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课程内容应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的要求。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革新均应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应健全特色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应制度化、经常化,应能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系统论专业设置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中的发展思路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