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供求角度分析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困境

2009-06-04 08:13伟等
职教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调节

聂 伟等

摘要: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陷入了困境。从教育供求的角度审视这个困境得出了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再对这两个互相悖逆的结论作进一步分析,以求寻找到中等职业教育摆脱发展困境的出路,促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育供求;供求矛盾;调节

作者简介:聂伟(1981--),男,江苏徐州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罗明丽(1982--),女,江西萍乡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杜侦,男,江西省教育厅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2-0026-03

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城市化进程中,规模庞大的无业农民和下岗工人也唯有通过中职教育才能实现就业与安置。但目前中职教育却倍受冷落,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视角切入,分析中职教育的供求状况,却发现结果迥异:从社会视角分析,中职教育表现为供不应求;从个人视角观察则表现为供过于求。

(一)社会视角——供不应求

自1997年中职学校全面实行招生“并轨”、毕业生自主择业。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职教育的发展每况日下。尽管近几年中职教育受到重视、发展速度加快,如2005、2006两年连续扩招了1130万人,2007年又扩招50万人,但其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占中等教育的比例仍小于普通高中教育。2004年全国中职学校数占同阶段学校数的46.0%,在校生数占同阶段学生数的38.6%;2005年这两个数字是45.9%、39.7%;2006年则是46.6%、41.7%。虽然中职学生数占中等教育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中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机会相对于社会需求仍显不足。中职毕业生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一线工人的渴求就是明证。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技工荒”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还处于较低阶段,迫切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它各种类型劳动者,而这些“产品”大都需要中职教育来培养和提供。在这个供不应求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职教育的供给不足,社会需求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解决这个矛盾时应该增加中职的教育机会供给。

(二)个人视角——供过于求

从个人视角分析,人们受官本位、“读书入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甚深,再加之中职教育长期发展不足、中职生教育预期收益率低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导致个人对中职教育需求不高。中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机会大于初中毕业生的需求,具体表现在:其一,中职教育受到鄙视。中职学校被当成“次等教育”、被认为是中考“落榜生”的选择,多数适龄青年不愿报考;其二,新生报到率低。即使被中职学校录取的学生也囿于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或家庭贫困而不报到,导致不少中职学校每年的新生报到率不足50%;其三,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差,大多都是被普通高中淘汰的学生。这些因素致使不少中职学校感到生源不足,“改换门庭”。如职业高中不得不打着“职业高中”的旗号搞普通高中教育才得以维持生存、中职学校急于升格转型。如此看来,中职提供的教育机会确实是多了,但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个人对中职教育需求不足,因为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而言,中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机会还远远不够。所以,在解决这个矛盾时应刺激个人对中职教育的需求而不是减少教育机会的供给。

通过分析可知:中职教育发展的应然状态是供不应求。而实然状态却是供过于求。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亟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以弥补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缺口;而另一方面个人对中职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这已经导致中职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多数中职学校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即升格为高职高专受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同样是经济社会原因,“退”即关门或改办高中教育也不行;不进不退又缺乏生源,难以为继。

二、中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中职教育发展困境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长期综合作用而成。中职教育的举办者是国家,中职学校就代表了国家的意志,所以立足于供求矛盾、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困境的成因,可拟取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

(一)国家:支持力度不够

1、资金投入不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国家对教育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却呈下降的趋势。具体中职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情况如表1。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投资已有所增加,但连年教育投资滑坡已经导致中职教育“薄底子”已经形成,增加的投资难以满足“兴办”中职教育之需。

2、法制建设不健全。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此走向了法制化、正规化发展的新时期,但至今出台的中职教育配套的法律法规并不多。十多年来,教育部相关配套的法规只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学校设置标准》、《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实施办法》等。只是近年来中职教育的问题突出,颁布法规的频率才开始增加,如后三者都是2007年颁布实施的。而且现有法律法规存在数量少、位阶低、效力不高等问题,法律调整过程也存在不少空白之处,很多应由其调整的教育关系和教育行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二)个人:鄙夷职业教育

当前,不少人还是抱着“读书入仕”、“重义理轻艺事”的传统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依然沉积心底,不愿就读职业学校。他们认为中职意味着“蓝领”,读普通高中上大学才能进入“白领”阶层。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确实存在鄙薄中职教育的思想:只有13.3%的职业学校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很重要,13.8%的初中毕业生认为很有必要接受职业教育,15.6%的学生家长认为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却有42.5%的学生家长认为子女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将子女送人普通高中,不得已才会去读中职教育。

三、调节供求矛盾使中等职业教育摆脱发展困境

在上述两个矛盾中,笔者认为主要矛盾是供过

于求,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个人对中职教育需求不足,而造成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职生的教育预期收益率低。在中职教育“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坚守“阵地”,披荆斩棘,探寻走出困境之路。

(一)刺激个人对中职教育的需求

1、提高中职生的教育预期收益率

教育预期收益指个体对于接受某一层次教育所预计可以得到的收入。预期收益率就是预期收益与教育成本的比率。如果个体认为教育预期收益率高,就会投资;反之就会少投资或不投资。理论上,提高中职生的预期收益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降低中职生的教育成本,通过国家补贴扶持、增加奖助学金或接受社会捐赠等方法减少中职生的教育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调节或政府干预等措施增加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刺激适龄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需求。

2、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

首先,加强中职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关学者和法律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中职教育法律法规的研究,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加紧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努力构建以《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辅之以中职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而构成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协调统一的中职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尝试新的政策导向。鉴于我国中职教育发展滞后,适度的政策扶持还是必要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学校和学生的政策倾斜。例如,给中职生发放补贴或增加奖学金、助学金等;打破职教与普教之间的隔阂,拓宽中职生的发展空间。再次,增加对中职教育的投资。公共财政投入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个“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国家“十一五”期间对职业教育每年的投资将由以前平均每年5000万元增至20亿元,相信这些倾斜性投资能给中职教育带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3、营造利于中职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

要改变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偏见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盖社会积习重士而轻农、工、商。贵劳心而贱劳力,千百年养成之,非一朝一夕所能返”。首先,我们通过电视、网络与报纸等大众媒介宣传中职教育的意义,让公众了解中职教育的地位作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家所给予的优惠照顾政策等,使公众更充分地认识中职教育以及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其次,积极打造中职教育品牌、推介中职教育典型。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制度、打造中职教育的“211”、“985”学校,不断扩大中职教育的影响力。再次,利用实证研究的结果教育人们。不同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在收入和就业层次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职教毕业生待业时间明显短于普教毕业生。通过这些方式逐渐转变人们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给中职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二)逐渐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中职教育应采用渐进式,在保证质的前提下进行量的扩张。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归根结底是提高毕业生质量,而提高毕业生质量则需要强化对中职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这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开辟企业这块中职教育的“领地”来实现。使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中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鉴于我国企业支持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可以立法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和义务,如接收见习生和实习生。对于不愿承担接受学生见习与实习的企业,应规定向政府交纳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源开发费用,用于建造学校实训基地;对于愿意接受中职生见习、实习的企业,国家可以降低其一定的税额作为奖励,学校也可以优先向这些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使它们尝到校企合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培养质量,还能增加企业这“一元”教育机会的供给。总之,既要努力增加中职教育机会的供给,也要注意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二者结合、双管齐下方能解决中职教育供求矛盾,使其走出发展困境。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调节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