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讨

2009-06-04 08:12李东风葛力力
职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现实理论

李东风 葛力力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当前我国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大任务。从多角度分析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农村劳动力培训;理论;现实

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女,河北丰润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葛力力(1954-),男,湖南湘乡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3-0027-03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义是: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1]。而“农村劳动力”则是指居住在农村的全部劳动人口,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主要是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知识与技能等的传授或训练。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许多国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而要完成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必须依靠职业技术教育。正如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主题报告中提出的:“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长期受学历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开发十分重要。

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已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上来,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通常是指某地区人口总体中可为生产力要素利用的劳动力总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低,农村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2]。农村劳动力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

要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开发者运用制度、政策、组织和教育等有效手段,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培养、训练、管理、配置和利用,使其具有相当的健康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社会适用能力的合格人力资源的过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从而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技术教育要通过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进一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型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决定为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有两个流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向城镇转移。所以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职业技术教育为此也主要有两个培养目标,即农村新型农民的培养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我国有近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其中1/4至1/3为15一25岁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非正规就业,在转移前后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这样的状况下,农民不仅缺乏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在城市中生活的相关常识与能力,而且其技术技能水平也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所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使他们掌握过硬的劳动技能,顺利地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出去,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也就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三农”服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使其具有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民收入等,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通过掌握和使用先进农业技术或生产手段来完成。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问题的分析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实践技能培训不突出、教育内容陈旧落伍、就业信息不畅等情况的普遍存在,使职业技术教育难以适应新世纪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需求。

(一)思想上存在不正确认识

目前社会上仍然有部分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将职业技术教育看作是补充教育,实践中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象。在农村也存在部分乡镇干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的现象。有的乡镇干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培训指标而组织培训,培训工作走过场,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把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当作发财的途径,完全忽视培训质量。

当然,部分农民也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学习意识淡薄,自觉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的状况。调查中发现,在将来不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中,有16%的人反映已经满足现状,无需再学习。这种现象表明“知足常乐”的传统观念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农民的意识还停留在外出打工就是出苦力上,对先掏钱接受培训再工作的方式难以接受,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困难造成的。

(二)政府培训资源过于分散,不能发挥资源整体优势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乏力的问题。我国涉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部门有教育、劳动、农业、财政等10多家,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专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管理部门。例如农业部门在全国有农业职业中专和农民中专3000多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000多所,农机学校2000多所,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410多个。劳动部门在全国有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各3000余个,并分管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培训机构19139个。教育部门有成人高等学校481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4466所,职业初中和成人初中共2665所。各个部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在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的合作性不强,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比较低[3]。而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教育资源的分割和缺乏协作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经费缺乏

我国财政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但我国财政预算中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教育经费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农民普遍反映上学难、学费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尽管现有政策规定参加转移培训有补助,但国家只补助学员学习期间的学费,而培训期的食宿费、水电费、就业推荐费等其它费用均由个人承担,农村贫困学员仍难以承受。以阳光工程为例,一个农民从参加培训、鉴定到转移就业,费用约为800—1150元,就算政府补贴每人300元,那么参加培训的农民还得自己支付500—850元。

就职业技术教育而言,目前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主要靠学杂费收入维持正常运转。因经费不足,多数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缓慢,影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致使实验、实习设备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学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达不到教学要求。据调查,张家界旅游职业学校本应该是张家界市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张“品牌”,但该校用于发展的负债就高达1100万元。因经费严重短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限,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无法体现。

(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制亟需改善

1.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设置存在着明显缺陷。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中,过度注重经济上见效较快的,而忽视经济上见效较慢的、直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农业类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表现出严重的“离农”倾向。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一些农业类的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也是越来越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系统的调研与论证,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且脱离当地实际。

2.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教学方式上偏重知识理论的灌输,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来说,理解和掌握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导致农民对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性不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缺乏实习场地,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践技能的培训,“黑板上种地,教室里养猪”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有的培训实习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

3.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针对性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相当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定位不准。新设专业既不考虑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也不针对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在就业岗位未明确、专业教师未配备、实训设备未到位的情况下随意开设。例如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的培养,教学缺乏与农业、经济、科技等部门及乡镇的沟通和合作,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在办学上脱离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特色。

4.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的教师数量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据调查,湖南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8%,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比例不到30%。新兴专业和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的教师更是匮乏。

5.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时间不合理。据调查,农民不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时间上的冲突。这表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作息规律。培训课程实施的时间和地点比较机械,学制规定上也不够灵活。据调查,农民掌握致富的某一单项技术、农业适用技术一般只需两至三周,周期过长的培训方式与农民要求不适应。而培训教师到边远地区下乡传授知识的则更少[4]。

6.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目标短视化现象。培训只停留在技能层次上,对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教育不够,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仅要有专业课程的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保证学员发展能力的要求,要着眼于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在职业技术学校相对较短时间的培训中去实现也比较困难。

7.一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办学与市场就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不去了解市场的走势、企业的用人标准与需求,导致培训与市场供求关系脱节。培训机构培训专业设置、招生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当,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自主选择的培训专业与市场不对路,都影响了就业效果,甚至于导致一些培训机构生源渐失。[5]

(五)与企业的合作不够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力度不够。职业技术教育要办出特色,企业必须直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等等方面,都应该有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直接指导或参与。将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程中,使教学内容具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但就企业而言,为了最大限度节约劳务成本,越来越倾向使用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企业往往从经济效益考虑,不支持职业学校对农民的转移培训,校企合作多成表面文章。张家界市每年长达4个月的旅游淡季,本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的好时机,但90%的宾馆饭店为降低成本,选择放长假,把农民工遣散回家。当然,由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企业因此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频繁,搞培训会增加成本,到头来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加重了企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的顾虑,所以就不愿投资开展提升培训。

综上所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培训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但无论从繁荣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职业技术教育都将大有所为。探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需求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

[2]农业部等.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J].农村财务会计,2003年11月.

[3]王小和,张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

[4][5]刘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探讨[J].中国培训,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职业技术教育现实理论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