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智
摘 要:“南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意象。“水”是中国文学一大母题,“南浦”意象的产生与此紧密相关。“南浦”除基于水畔的审美特质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与“历史”的内涵。南浦是滋生爱情的圣土,是抒发离愁的处所,“南浦”是时光荏苒、物华不再的象征,游子思妇以“南浦”咏离情别绪,政治家借“南浦”寓隐逸情怀,可见“南浦”意象的探究,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提高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南浦” 意象 流变
“南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南浦”意象的产生与水密切相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浦”:“浦,从水。甫声。滂古切。五部。浦,水濒也,濒下曰水涯,人所宾附也。”可见,“浦”其本义为“水滨”,以后逐渐衍生出其它引申义,寄寓了丰富的象征意蕴。
“浦”之本义,可见于《诗经·大雅·常武》: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修武备战,整装待发,“戒我师旅,率彼淮浦”,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王师出征,战于淮浦,军威赫赫。这里的“浦”字,皆与水畔有关,为处所名词,所用为本义。
中国古典文学与水颇有渊源,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勃兴与自然的“人性化”过程紧密相联,而这种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外化为“登山”与“观水”等日常活动。无论是“圣人之观”还是“士女之游”,常常与水相依相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驻足水滨,水质的明净澄澈,水态的柔韧腻滑,水势的汹涌浩淼,定能催发人生的诸多感叹,或放意肆志有所寄寓,或悠游嬉戏寻求快乐。“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母题,是作家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
自《诗经》以来,基于水滨的文学意涵逐渐扩大。文人们有意识地寻求水所寓含的美感特质,而且游观之景语与情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临渊观水,不仅要获取自然形式的美感,而且还是情感渲泄之方式,寄寓了某种“人文”或“历史”的内容。
如孔子所代言的“圣人之观”。孔子曾言:“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可见圣人是用思辨的眼光来观天地之变迁,原其“四时明法”,穷“万物之理”的。故孔子在河边漫游时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刘向《说苑·杂言》中亦载:“孔子与子贡见大水必观焉”。圣人伫立水滨,思考宇宙之无穷,掐算盈虚之无数,睥睨天下,谈经论道,立德立言。
与圣人游观时沉重的道德束缚相比,平民百姓在水畔的游观之乐则轻盈了许多。《诗经》中载有许多青年男女在游观中滋生情爱的例子。例如耳熟能详的《诗经·周南·关雎》篇,毫无疑问,《关雎》篇作者的灵感来源于水滨,流淌不息的水流见证了“君子”与“淑女”的“爱情”。
《楚辞》是诞生于水畔的文学。《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与水相关,故事发生的背景多为水滨。诸如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九章·哀郢》中“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九歌·湘君》中“望涔阳兮极浦”,“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遗余佩兮澧浦”;《九歌·河伯》中的“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等。纵观屈原一生,他除了在郢都任职外,还有两次飘落在外的经历,一次是汉北,这是在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另一次是在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这是屈原遭顷襄王放逐之地。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逐水而居,常常在泽畔长吟,抒发积聚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可以说,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与水畔的漂泊生涯有关,许多篇章中大量出现“江皋”、“北渚”、“浦”、“南浦”等与水滨相联系的词语,于是,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南浦”便出现了。“南浦”,有意有象,象中寓意,内涵丰富。
“南浦”,既是滋生爱情的圣土,也是抒发离愁的处所。
屈原《九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有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可见,“南浦”与“长亭”一样,常常作为送别的代名词。后围绕“送别”之意,语义逐渐扩展开去,衍生出丰富的意蕴。
古人送行,陆上止于长亭,水畔别于南浦。南浦辞行,更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岸上友人(或亲人,情人)别情依依,离人渐行渐远,水天茫茫,舟随水逝,岸凝滞不动,水流淌不息,空惹满腹惆怅。亘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借南浦之水抒抑郁之志写离愁恨绪,多少旷夫怨妇徘徊于南浦之滨嗟叹年华似水,有情人不得团聚。悠悠南浦之水承载着沉沉的情感重荷滚滚逝去。
借“南浦”写“离忧”,例子俯首可拾。
唐代诗人杨炯《和崔司空伤姬人》诗曰:
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
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
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
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
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
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
忆往昔南浦作别,鹤声凄唳,琴弦哀怨,而如今旧烟灰飞,佳人难再,只余南浦流水呜咽。情与景相融,颇具艺术感染力。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清淡如水的小诗,款款流泻出惜别的深情。秋风乍起,木叶零落,南浦送别,更添萧萧寒气。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与肝肠欲裂的“凄凄”别离之情相生相衬,“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离人登舟弃岸,他却频频回头,千般情思,万种愁绪,皆在“看”中凸现出来,南浦送别地,黯然消魂处!
宋王沂孙《南浦·春水》词:
柳下碧粼粼,认麴尘乍生,色嫩如染。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
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薠花怨。采香幽径鸳鸯睡,谁道湔裙人远。
写思念妻子,有“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句,春光融融,春水滟滟,妻子娇美的容颜宛若倒映水中。“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薠花怨”,离人已在南浦乘舟远行,只好想象妻子在远方的汀洲采薠唱出相思的怨词。诸如此类的还有唐代牛峤《感恩多》词:“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等等。
“南浦”既是游子出发的起点,也是游子还家的终点,既是送别之地,又是暮归之所。
如《全金元词》录无名氏之作《泊南浦》,词云:
南浦归帆暮。喜重看、螺江烟柳,鹤汀云树。画栋朱帘歌舞地,风景已非前度。
只浩荡、江涛如故。相望飞楼鹏翅展,羡雄城、防卫多貔虎。 又喜免,乱离苦。
旧时犹记登临处。共诗朋、赋友同欢,咏今怀古。两鬓星星今老矣,却似荼蘼孤注。叹桃李、不知春去。独有洪崖青不改,似于人、恋恋能相顾。招我隐,有佳趣。
少小离家,年老方回,如同暮色中南浦之归帆,几经风雨已经变得陆离斑驳,面目全非。黍离之悲,颠沛之苦,人生的起起落落变幻莫测,尽融入“南浦”的意象之中。“只浩荡,江涛如故”,岁月流转,唇红齿白的少年郎已经两鬓染霜,可南浦之水仍然无语东流。
此外,还有借“南浦”之地,喻指时光荏苒,物华不再。如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将“游览美学”与“生命省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诗先叙滕王阁的位置,“临江渚”,倚阁望远,流水悠悠,尽收眼底。“佩玉鸣鸾罢歌舞”,讲的是阁内的人事。“画栋”与“朱帘”形容滕王阁的装潢陈设极其华丽,檐角画楼直入“南浦云”,气势恢弘,沉沉朱帘暮卷西山烟雨,尽夸饰奢华之能事。然而,这一切的豪华,如南浦水之无声无息转瞬即逝:“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虽然滕王阁仍在,但是“阁是人非”,“阁中帝子”早已离阁而去,所有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槛外长江空自流”,唯有自然的永恒与时间的长流,不由得让人感慨在短暂的个己生命中,自己的渺小,最终如同南浦之水,无语东流,无法追攀,也无法留存。
再如张炎的《南浦》词,云: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春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校,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馀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
昔日繁华之所,如今已成断浦荒桥。落红坠地,东风难扫,梦中芳草,馀情渺渺,叹宇宙浩淼,人生短促。临浦观澜,水之潺潺与生命之流逝契合,生命如隙,人生如寄,与水流的恒久不息,与天地之悠悠相比,人实在是显得渺小短暂与飘忽孤绝。
文人借“南浦”咏离情别绪,政治家借“南浦”寓隐逸情怀,如两种身份得而兼之,则“南浦”意象的内蕴就丰富了许多。
举王安石为佐证。宋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二度罢相寓居江宁,过着“知世知梦无所求”的淡泊生活。此后,他修筑房屋,开辟蔬圃,引水入塘,挖渠植柳。落寞时与诗为伴,惆怅时以琴为友。其南浦等诗,足可窥见晚年心态:
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诗以“南浦”为背景,此时的“南浦”,已经成为美景的代名词。登上东冈,一览春色:绿水泛起涟漪,嫩黄色的柳叶儿迎风招展,细长柔美的枝条袅袅而下。诗明丽清新,小巧雅致,诗人心态自然平和。
而另外一首诗心境则复杂了许多: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花开南浦,落英无数,香气渐飘渐散,舟入迷津,无复来路。日落画桥虽美,但毕竟是东山日暮。王安石虽垂垂老矣,但一颗炽烈的心仍在南浦水畔躁动不息。涌动的波浪叩问着他貌似平静实则狂狷澎湃的灵魂,真能心如止水徘徊于世外么?即使置身于春光烂漫、流水淙淙的美景中也是很难很难的。
“南浦”意象,剔除众多的“象”外之意,去掉众多的情感烙印,回归其本原,还其江水澄澈明净的本色,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去处。
江西滕王阁之南建有南浦亭,历来为江边迎送客人休憩之所。唐代王勃作《滕王阁诗》,有“画栋朝飞南浦云”句,可见景致之美。如今以南浦亭为中心的南浦园,是南昌沿江绿化带一座别致的园林。上海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是名列世界第三的叠合梁斜拉桥,雄伟壮观,闻名遐迩。南浦之美,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柯庆明.中国文学的美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余冠英选注,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吕正惠.泽畔的悲歌——楚辞[M].海口:中国三环出版社,1992.
[4]马茂元选注,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顾肇仓,周汝昌选注,白居易诗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6]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高智 海口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