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解决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后续发展面临资本实力不强、管理水平较低,以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障碍。应当借鉴国际经验,从资金运用方向、风险管控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国际经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092-04
从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2007年10月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试点的6个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1家,贷款公司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近年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正在成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主体,为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支持。其中,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银行,有效保证当地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
1.村镇银行的主要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尤其是能够吸收公众存款的村镇银行的诞生,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打破了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垄断经营的旧格局,带来了竞争、活力、商机;其次,有助于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促进农村资金回流,解决目前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增加了金融服务提供主体,弥补了试点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和不足,缓解了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第四,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实地调研中发现,多数村镇银行为小企业和小企业主提供的贷款规模都占到了其总贷款的60%以上,户均贷款规模在50至150万之间,有效支持了当地小企业的发展。
以下从村镇银行的资金供给总量和市场定位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首先,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增长幅度。随着原有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新机构不断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以几何级数增加,2007年7月底三类新型金融机构仅有1.13亿元存款和0.94亿元贷款,2008年底,已开业的107家三类机构共吸纳股金41.2亿元,吸收存款64.6亿元,贷款余额34.2亿元,96%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91家村镇银行是其中的主力军。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提高,“鲶鱼效应”初步显现,试点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改善。
其次,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扎根县域、服务“三农”。一方面,立足于农村的村镇银行具有天然贴近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熟人信息”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能够适应农户小额贷款简化手续的要求,降低贷款的单位成本。因此,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以广大农户和小企业为主,大多数机构的“三农”贷款的比例都在70%以上,农户贷款也占50%甚至更多的份额。
2.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村镇银行在发展中既存在自身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限制,也面临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障碍。
2.1村镇银行资本实力不强、人员素质较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为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开设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依据“宽准入、严监管”的原则,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资本金要求比较低,基本标准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与农村商业银行5 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要求相差甚远。这也就意味着资本实力比较单薄,抗风险能力较差。
由于村镇银行地理位置、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招聘具有一定金融专业知识的员工时缺乏吸引力,导致招聘的员工金融专业知识水平低、综合素质差,给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2.2村镇银行的存款增长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由于存款增长速度较慢,许多村镇银行出现了存贷比接近甚至超过了75%的监管上限的现象,制约了村镇银行进一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村镇银行开业时间短,储户接受需要一段时间;村镇银行网点覆盖少,大多只有1-2家网点,又缺少基本的结算服务,不利于吸收存款;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存款总量也有限。
2.3在贷款拓展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在贷款方面存在的困难包括:一是村镇银行市场开拓相当困难。村镇银行获得的贷款客户,基本都是被农村信用社筛选过的,有的是因为贷款超过农村信用社授信额度,有的是因为在农村信用社有不良信用记录。据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反映,农户贷款的贷前调查户数与获得贷款户数比例大概为4∶1,微小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户数与获得贷款户数比例大概为2∶1,市场开拓难度较大。二是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管理模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依赖信贷人员的经验判断,村镇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经验在农村金融市场并没有明显优势。三是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推出的贷款产品同质化。村镇银行推出的农户小额贷款、专业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采取联保、抵押等分担风险方式,这些农村信用社也在做,由于双方的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村镇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没有展现出其技术优势。
2.4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目前尚无法提供结算、征信查询等基本的银行服务,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成长。大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发行银行卡或无法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无法为客户提供一些基本的结算服务。同时大多数村镇银行也没有接入人行的征信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客户风险。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成长。
3.拓展农村新型融资渠道的国际经验
国际上拓展农村新型融资渠道的做法包括两类:一是设立新型融资机构,为落后地区提供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大型金融机构与农村已有的小型融资机构或工商企业合作,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渠道。
3.1孟加拉格莱岷银行的业务模式
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是由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as)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它以借款人为股东,向包括社会底层妇女甚至乞丐在内的穷人发放基于无抵押贷款为核心业务,借款人即股东中97%是农村贫困人口,每笔小额贷款以100美元为单位,截止到2007年,该银行累计放贷58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9%,帮助了550万穷人脱贫致富。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取得抵押或担保为放款条件不同,格莱珉银行放贷不需要穷人提供抵押担保,事实上穷人也无法提供符合传统银行贷款要求的抵押或担保品,它通过运用“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以此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即将申请同类贷款的四五位贷款人作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其他成员的项目结果获得贷款,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保险、互相帮助,共同承担担保的职责,每个小组又为其他小组所监督。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格莱珉银行成功地实现了即使在发达地区也很难实现的高达99%的还款率。
3.2印度ICICI银行拓展农村业务渠道的方式
在印度,农民分布在60万个村落里,这些村落没有水泥公路,交通设施落后,而全国66 500个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大都市、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首府,银行服务几乎无法覆盖到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维护分行基础设施成本较高而分行收益较低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开设网点。
ICICI银行作为印度最大的民营银行及全国第二大银行,以最大化农村覆盖面为目的,采取了5项举措实现了建立创新的农村渠道。
一是银行与自助小组挂钩。建立农村地区的自助小组,通过联保的方式向农村地区放贷,ICICI每个区域经理管理6个项目经理,每个项目经理管理6个社区协调员,每个社区协调员管理6个促销员,每个促销员管理120个自助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区域经理能管理20万个自助小组。
二是与小额融资机构合作。ICICI将资金委托给印度小额融资机构(MFI)进行农村地区放贷,同时向小额融资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系统支持,并有时持有小额融资机构的股份;小额融资机构开展贷款活动并提供有限额的损失违规担保。ICICI在小额融资机构破产或解散的情况下对贷款者有追索权。
三是与企业合作。同企业合作拓展客户,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企业,例如同大型糖厂合作拓展上游农户客户发放贷款。
四是与非金融实体合作。与其他零售渠道合作共同服务客户,例如,利用超市结算进行现金业务,同汽车经销商获取信息用于客户信用评分。
五是利用技术建立低成本渠道:研制低成本ATM,与传统 ATM 机(25 000美元)相比成本较低 (1 365美元),提供存取款等基本服务。
4.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和业务模式创新
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借鉴国际相关经验,村镇银行应该在风险管理、治理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探索新业务模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措施。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类似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将超过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库存现金或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指定的商业银行,该商业银行负责对其资金流向进行监控;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独特的风险防护网,即建立与农户良好的互信关系,包括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探索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保证资金安全。
4.2在坚持支农服务的基础上实现错位经营
村镇银行是定位于农村的社区银行,应当坚持经营方向以支农为主。但应将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实现和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错位经营。在农村地区,根据经济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农户分为穷困农户、中等农户、富裕农户三类。在这三类农户中,穷困农户往往是因为缺乏劳动力或者家庭成员有较重疾病等情况,其对贷款的需求主要是用于维持生活,考虑到贷款的偿还能力,这些农户的资金需求应该由扶贫机构来满足,而不是商业化的村镇银行。富裕农户的经济情况与偿还能力在一般情况下都非常良好,属于优质客户,但却往往被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牢牢掌握,如果村镇银行强行争取,则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同时也不能保证客户的忠诚度。中等农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致富愿望,也具有一定的偿还能力,这正是农村金融尚未完全覆盖的空白区域,也是村镇银行的经营重点所在,在通过发放贷款扶植中等农户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培养农村地区未来的富裕农户,即村镇银行的忠实优质客户。因此,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应当明确的将主要目标客户定位于农村地区的中等农户群体。
4.3探索创新的业务模式
对于资金实力、网点数量有限的村镇银行来说,应当充分与当地商业银行合作以增强支农实力,同时增加与龙头企业和当地政府和经济组织的合作,创新业务模式。许多地方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业务,包括与商业银行合作、入股资金互助社、进行农企合作等:一是与商业银行一起整合金融资源,加大金融供给力度。即与商业银行一道共同提供大额、中长期信贷资金,解决村镇银行无法单独满足农产品收购企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同时为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更快捷的渠道。或者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一道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为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融资,在农产品收购企业担保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为生产性农业企业、专业户、种养大户及农资供给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二是通过入股或批发资金等方式与资金互助社合作。资金互助社是以村为单位由农民人股,政府配股的方式组成的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社主要解决本村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小额信贷需求。资金互助社的管理者由人股村民选举产生,信贷发放必须通过股东大会,并要求借款人实行分期还款。参股资金互助社后,可以扩大互助社规模,增加农户贷款受益面。通过参股资金互助社,将零售业务进行批量经营,降低了管理成本。三是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信贷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通过龙头企业为专业户、种养大户提供担保或建立损失分担机制,将信贷资金封闲运行,使得分散的小额资金能发挥出整体效应。该模式兼顾了龙头企业、各类型种养户的利益,也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4.4建设合格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引入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减少在经营中因人的因素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可以从农行、农信社精简的富余人员中吸引富有经验的金融管理和经营人员,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确保村镇银行实现稳健发展。在村镇范围内培育有一定文化背景,熟悉当地情况、具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员成为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减少信贷风险。
5.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和引导
5.1多渠道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首先,积极引导大银行参股村镇银行。如果有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村镇银行的股东,村镇银行的资金供给量可以大大增加,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大银行参股还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获得农民的认同,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增加与村镇银行的合作,通过批发的形式将资金交给新型机构使用。一是开展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委托贷款业务,将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优势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二是鼓励新型金融组织相互之间以及与邮政储蓄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业务。三是人民银行再贷款业务可以考虑向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延伸。
5.2引导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
村镇银行应当牢固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防止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偏离服务“三农”的创办宗旨。银监会的相关政策法规已明确规定:对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原则上应将其资金全部用于社员;其他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兼顾当地普惠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将其在当地吸收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于当地;对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剩余资金可用于购买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或通过其他合法渠道向“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5.3审慎监管、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对于基础薄弱的新型机构来说,外在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包括:(1)审慎监管。对于新型金融机构的管理原则是“宽准入、严监管”,就是考虑到村镇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对其运营应持更为审慎的原则。“严监管”可以体现在资本充足率标准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贷款分类标准更为严格、流动性比率可以更高等方面,使其运营更安全,尽量减少因运营不善给社会带来的冲击。(2)执行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包括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按年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包括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3)建立村镇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当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发生损失时,利用支农再贷款等对其给予扶持。
5.4完善村镇银行的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指尽快开通村镇银行的结算、征信、资金交易系统,以降低村镇银行的业务成本,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具体操作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建立共享平台的模式,也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对母行平台的有效利用。同时,村镇银行可尝试在农村地区使用创新的销售和服务渠道,拓展同客户的接触点,弥补网点数不足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耿欣,何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与完善:基于社会公平视角[J].北方经济,2007,(11).
[2] 顾宇娟.格莱珉银行模式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相关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8,(14).
[3] 吴玉宇.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01).
[4] 张俊光.欠发达地区组建村镇银行困难重重[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02).
[5]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EB/OL].http:// www.cbrc.gov.cn/Chinese/home/ jsp/docView. jsp?docID=2923,2006年.
[6]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课题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J].中国金融,2007,(02).
[作者简介]傅皓辉(1971—),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收稿日期]2009-09-21
(责编:罗哲;校对: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