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向陇原都是爱

2009-06-02 06:32邹雅林
开发研究 2009年6期

内容提要:宋平同志曾在甘肃工作过10年,和甘肃人民一起渡过甘肃最艰难的岁月。1981年之后,宋平同志虽离甘赴中央工作,但对甘肃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仍然十分关心,并作出许多重要指示,为甘肃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平同志真正做到了“心系甘肃情意在,撒向陇原都是爱”。

关键词:宋平同志;甘肃农业生产;重要指示

中图分类号:F3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001-08

1981年2月,宋平同志离甘赴中央工作,从国家计委主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委员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由于他在甘肃工作十年,和全省人民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渡过甘肃最艰难的岁月,所以他对甘肃有十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对甘肃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及生态环境建设仍然非常关心。1981年2月1日,宋平同志在欢送他赴中央工作的省委机关全体职工大会上说:“我到甘肃工作,曾下决心要在甘肃干一辈子。我和我的老伴说过,将来见马克思时,要把我们的骨灰撒在甘肃中部地区的黄土上,现在叫我离开甘肃实在有些舍不得。”由此可见他对甘肃特别是中部地区人民情感之深。他对甘肃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贡献是多方面的,是有口皆碑的。所以广大干部、群众都说:“宋书记‘心系甘肃情意在,撒向陇原都是爱。这些都是他对我们实实在在的关怀和爱护,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宋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由于我在他身边工作多年,所以曾多次去看望他,他一如既往,对甘肃农业非常关心,并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作过许多重要指示。我每次都根据记录与记忆予以整理,及时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并多次刊登在省政府办公厅编印的《送阅件》及省委绿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绿化通报》上,供领导同志参阅,并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现将宋平同志对甘肃农业的多次指示予以综合整理,可以作为工作的借鉴,有益当前,启示未来。

1倍愿仕嗟呐┮狄进行再认识

1988年1月10日上午,我与宋平同志的秘书、国家计委外事局长于永平同志一起去看望宋平同志,他见到我们非常高兴。他知道我在甘肃省政府任副秘书长是分管农业的,所以一见面就问:“甘肃的旱情怎么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不大?”我当即将中共甘肃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作出的加强农村工作的决定、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及抗旱救灾的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说明全省旱情虽然严重,但全省上下抗旱的决心大、动手早、行动快,争取当年有个较好的收成还是有希望的。他听了以后说:这几年,我们批判了“以粮为纲”,但“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不能动摇、不能改变;如不坚定地巩固农业这个基础,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搞上去,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我们虽然有多年抓农业的实践经验,但还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甘肃的农业进行再认识。甘肃经过连续几年的丰收,又遇到了连续两年的大旱,1973年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年的旱灾和这两年差不多,十多年来甘肃已经历过多次这样的反复,说明甘肃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定,要把甘肃的农业搞上去,的确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斗争,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在甘肃工作,对把农业搞上去最深刻的体会是:甘肃农业生产条件差,底子薄,干旱多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抓得很紧很紧,都要记住甘肃是个穷地方,要打好翻身仗有个过程,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留有余地,这样比较主动;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要有长期作战的打算,千万急不得;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年复一年的真正做出成绩来,甘肃的面貌就会改变的快一些。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地进行总结,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再实践、再认识、再提高,才能把农业这个基础夯的牢一些,才能加速甘肃农业发展的进程。

1987年和1989年我两次去看他,他都曾循循善诱作过这方面的指示,他说:要改变甘肃穷困落后的面貌,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办到的。因此,要解放思想,扬长避短,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扎扎实实地工作,埋头苦干,一步一步地前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抱侥幸心理。我们建国已经三十七年了,甘肃中部地区有些地方连吃饭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困难还很多,要有紧迫感,总不能长期“等、靠、要”。大别山和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山区,群众生活也很困难,对如何把农业搞上去,同样有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要改变这些地方的现状,也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千方百计把农业搞上去,首先要把粮食搞上去,解决吃饭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脱离群众,群众就不会原谅我们,就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程和安定团结。

2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要有个正确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

宋平同志多次指示我们:“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要制定一个符合甘肃实际情况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为此,宋平同志亲自领导我们从1977年至1979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对甘肃的自然状况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多次同地县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当时,我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农业处处长,马不停蹄地从陇东到河西、从陇南到中部18个干旱县进行调查,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一篇由我执笔撰写的报告初步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方针的看法,即《我省农业必须走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道路》。这篇报告经研究室主任吴俊扬、副主任侯亢同志的多次修改后,呈宋平同志审阅,并于1980年3月以侯亢、邹雅林、徐尚和三人联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第4期、《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关注与讨论。文中写了四个部分,即:要正确认识我省自然条件的特点;要从大自然的惩罚中吸取教训;要走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道路;要从长期艰苦奋斗上树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努力走出一条适合甘肃实际情况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宋平同志看了以后非常重视,他说:“几年来,调查研究工作很有成绩,上述观点及论述可以作为继续讨论的基础,还要继续研究、探索。省委在指导农业生产上,必须有认真的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措施,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甘肃幅员辽阔,‘三里不同地,十里不同天,山、塬、川、丘陵、戈壁、沙漠样样都有,年降水量从30毫米至800毫米不等,自然条件十分复杂。省委、省政府把全省农村划分为八个不同的类型;即如在同一个地区内,县社队的自然条件差别也很大。不同的自然条件,应采取不同的生产方针,不能‘一刀切。全省要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牧业、林业的比重。

1980年元月,宋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省委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学习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首要任务是集中主要精力尽快改变我省农业长期落后的面貌。宋平同志说:“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制定一个正确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我们已经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意见请与会同志讨论。”省委工作会议、省委常委会接连又进行了几次讨论才定了下来。到1980年9月,宋平同志代表省委赴国务院汇报甘肃农业问题时,正式将甘肃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报告中央,请中央审定。这次赴京汇报,我和宋平同志的秘书杨立随同前往。这次汇报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于9月12日上午10时开始,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万里同志主持。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国家农委第一副主任张平化、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商业部部长王磊等;甘肃省委书记、省长冯纪新、省委书记李登瀛出席了会议;我和杨立作为具体工作人员也列席了会议。宋平同志在汇报到甘肃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时说:“为了制定甘肃农业发展的方针,我们从1977年起用了三年的时间,对甘肃的自然状况和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个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多次开会和地、县的同志及有关专家进行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解决甘肃的农业问题,首先要端正思想路线,要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勇于实践,对过去好的增产经验要认真总结,到什么时候都要实事求是,真正从甘肃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能正确制定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同时,根据甘肃的特点,下决心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尽快建立起农林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步改变陷入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面对甘肃复杂的自然条件,我们一致认为甘肃农业应当实行‘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我们同时也看到:从全省的自然条件说,谷物的生产很不稳定,而发展牧业和林业的条件却很优越。从长远讲,应当在畜牧业和林业上大做文章。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以农为主的方针呢?主要是考虑: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不能丢,甘肃现有近两千万人口,口粮紧张,农业不敢放松;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变不是短期能办到的,农、林、牧比例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全省粮食生产虽然很不稳定,但有增产潜力。因此,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得把农业放在首位,但必须积极发展牧业、林业和副业,并把牧业、林业放在重要位置。”

万里同志听了以后说:“甘肃实行‘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这个提法很好。必须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各有侧重。我看你们提出的这个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可行,可以这样定。实践出真知嘛,在实践中注意改进。”与会其他领导同志都表示赞同。甘肃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至此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宋平同志对这件工作非常严肃认真,汇报的结果也非常满意。他常常对我们提及这件事。1987年我去看他时,他说:“这件工作我们连续抓了三年,一直抓住不放,终于抓出了成效。制定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是个认识的过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所以才受到各级干部欢迎,中央领导满意,我们心里也踏实。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确定这个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是正确的,它帮助农民得以休养生息,使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逐步复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详见1980年9月宋平同志向中央关于《甘肃农业问题的汇报提纲》)。“休养生息,大地春回”。这就是这条甘肃农业生产方针受到农民欢迎的症结。

3被极推广科学技术依靠科学进步发展农业

宋平同志对依靠科学进步发展农业生产一直非常重视,1987年1月10日我去看他,他曾对我说:甘肃农业要搞上去,传统的经验要总结,但光靠老办法不行,要学习和推广科学技术,实行科学种田。比如,当前正在普遍推广省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增施化肥,使用农膜,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采用新技术、新经验,要想使农业攀登新的台阶是困难的。要为农业科技普及创造条件,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切实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困难,要改革、要发展、要创新,不能停留在现有水平上。

在有条件增产的地方,要多增加投入,大力帮助他们推广科学技术,使他们能够实现增产再增产。比如河西是灌溉农业,生产条件好,但产量不算高,年平均亩产才达到500斤,潜力还很大。要舍得集中财力、物力,增加对这一地区的投入,鼓励农民努力再努力,增产再增产,潜力还是有的。对农膜、化肥、农药、良种等,要多给他们一些,不要撒胡椒面。多投入,就能多产出,在大旱之年更应当这样。只要河西多增产,河东因旱歉收,就可“以河西之富济河东之贫”。如果河西不增产,河东又歉收,那问题就大了。所以在给河西增加投入的问题上,不论有多少困难,这个决心还是要下。

在生产条件差的地方,长期被粮食问题所困扰,温饱问题仍然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各级干部为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整年忙于向国家要粮,拉运回来再送到群众手里,疲于奔命;特别在大旱之年,更是如此。在这些地方,即使多给他们一些化肥、薄膜,也不可能增产,因为农民拿到化肥、农膜后,因无雨、无水用不上,只有把这些东西拿到市上去卖,用以赚钱买粮。如果把这些化肥、农膜分配到能增产的地方,就可立竿见影的收到实效。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撒胡椒面,不要误了农时。为此,一定要加强对化肥、农用薄膜等紧缺物资的管理。今年化肥供应各地都很紧张,短期内不会缓和。当前对这样奇缺的物资实行放开的政策还没有条件。有的同志听说风就是雨,在报上看到要放开的宣传,就丢掉主渠道,搞多渠道经营,结果使很多化肥都跑到外省去了;本来想的是要减少环节,结果给投机商以可乘之机,使农民吃了大亏。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志没有经验,要学点经济学,搞点调查研究,然后再发言。有实践经验的干部不会这样做,他们对这些物资都适时的采取了保护政策,首先满足本省农业生产的需要。指导工作不能光看报上说的,主要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农用薄膜已经成为增加生产的重要手段,同化肥一样,也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便首先满足本省生产的需要。

4笨购悼乖质怯篮愕闹魈庖多找门路积极防范

甘肃干旱多灾,特别是中部地区“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自力更生抗旱抗灾夺丰收的精神和措施,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抗旱救灾的基本功和成功的经验。这是宋平同志从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说:一九七三年,甘肃遇到了旱灾,当时我到定西、会宁、通渭、秦安一带去调查过,(他指着我说:“你也参加了嘛。”)那里庄稼大都绝收,草都旱死了,确实是“赤地千里”,群众生活很困难。遇到灾害,一定要多找门路,抗旱抗灾,生产自救。要集力量,全力以赴,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遇到了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只要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夺丰收,即使减了产,群众也会谅解的。

甘肃是干旱多灾的地方,群众积累了许多抗旱抗灾的经验,可供后人借鉴。我们亲历的有:

(1)四手准备,四套子种。这条经验,我们用了多年,有备无患,收到很好的效果。真正做到:年年要力争多种、种好,春耕开始,能种的都要种上;夏粮种不上的就种大秋,大秋种不上的种小秋,小秋赶不上就种蔬菜,以秋补夏。中部18个干旱县年年都是这样做的,收到很好的效果。

(2)继续抓水,抓出成效。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努力把水利工程促上去,但是千万不能破坏水源,不能破坏植被,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方面我们既积累不少经验,也有沉痛而深刻的教训。今后不论有多少困难,甘肃还要继续解决水的问题,有水就有粮。过去西岔、兴堡子川、白草原都干旱得厉害,水利工程搞上去后,情况大变,生产搞上去了,群众生活也有了改善。所以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搞点水利工程。

搞水利工程,上一个要成功一个,然后再上一个,不要一下子上的很多,上多了资金、原材料都有困难。引大工程要坚持搞,不要轻易下马,每年给点资金,细水长流,要加快工程进度,力争早日建成。

看来黑河莺梨联合工程以后还得上,但设计听说还有些问题。如果将来要上,设计要认真审查。

在河西,“有水就有地,有地就有粮,有粮就是商品粮”。河西目前水不够用,要在节约用水上下大功夫,实施节水农业。有人主张喷灌,这个办法不仅花钱多,而且这里能否实行喷灌也得考虑。河西蒸发量大,喷出的雾,有相当一部分要蒸发掉,是否可行还得研究。当前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改漫灌为畦灌,大力节约用水,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不论河东、河西,只要有资源、有技术、产品有销路,就可以上,用以增加群众投入。中部地区资源少一些,但只要发动群众,门路还是有的。甘肃这几年乡镇企业发展得比较快,但潜力仍然很大。

(4)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在中部地区和一切能搞劳务输出的地方,都要想方设法多搞一些。对外出的人,要作分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凡外出的人,都是出去讨要。他着重指出:去年我曾和你说过这件事。实际上,外出的人,有做小买卖的,有包工干活的,有当农民工的,有投亲靠友的,有“背粮”救助的,总之,大都是自动找生活出路的,不能一律都说成“人口外流”或出去讨要而加以阻止,这样把能找到的生活出路都堵死了。这方面我们甘肃接受的教训和付出的代价太多了。因此,凡有门路的,要鼓励他们走出去,多方面找生活门路,这样总比坐在家里等待国家救济好。

(5)要下决心尽可能地搞好移民工作。会宁有个乡,地是红土,干旱多灾,十种九不收,农业搞不上去,搞工业又没有资源,像这样的地方,还是搞移民好,要下这个决心。

总之,抗旱救灾,要多找门路,这样就搞活了,就可以减少损失。

5奔纫总结防旱抗旱的经验,又要有防洪抗涝的措施

1987年7月,我省河西的金昌市、民勤县过去年年喊缺水,这年却罕见的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不仅庄稼淹没,金昌镍都的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陇南的文县、武都也遭到洪、雹灾害的袭击,为此,省政府派我去国务院水利部汇报灾情,请求支援。我立即带上灾情报告和灾情录像带赴京汇报。7月4日水利部长钱正英等领导同志听了我的汇报和看了录像带后,立即答应拨款支援。钱部长说:“我们年年帮助你们防旱、抗旱,没有注意搞防涝建设。像民勤、金昌这样严重缺水的地方发生了洪灾,实属罕见。我看过凉州和民勤县志,没有看到有这方面的记载。今后甘肃既要重点防旱、抗旱,也要有防洪抗涝的措施。”

1987年7月5日晚,我和国家计委外事局局长于永平同志一起去看望宋平同志,并向宋平同志汇报了我省金昌、民勤、文县等地发生洪雹灾害和向水利部钱正英部长汇报请示的情况,宋平同志听了汇报后作了重要指示,他说:“甘肃先旱后涝,灾情确实严重。你们对抗灾工作抓得比较紧,已到北京来了三趟了。告诉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要尽可能给予支持。甘肃是个穷省,困难比较多,多给些支持是必要的。

“甘肃是个干旱多灾的省份,有抗旱的经验,防涝、抗涝方面的经验少,河西地区降水量少,几乎没有什么防涝设施,排洪能力很差,房屋都是土打墙,一遇洪涝就垮。金昌、民勤这次降水超过全年降水量,受灾比较严重,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尽快告诉有关部门给些资金、物资,帮助他们开展生产自救。

“钱正英同志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今后甘肃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防旱、抗旱上,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但是也要有防涝抗涝的措施,有备无患,才能夺取农业的丰收。”

6北匦爰涌熘彩髟炝指纳粕态环境

宋平同志常说:“我很喜欢植树造林工作,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从1984年6月起,宋平同志就兼任国务院“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我是领导小组成员。所以我每次去看地,他都牵挂着甘肃林业的发展,并且先后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他每次的指示我都及时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并且先后发了两期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的《送阅件》和两期省委绿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绿化通报》,下达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宋平同志在这方指示的主要精神是:

第一,要坚持“以营林为主”的方针,逐年减少采伐量。1984年7月5日我去看他,在谈到甘肃连续三年大旱之后又发了涝灾,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时,他说:有些科学家说“林业是农业的保姆,砍伐森林无异于弃母扶孤”,这话很有道理。我在甘肃工作多年,深有体会。今后乱砍滥伐、乱垦乱牧、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再不能继续下去。有人说甘肃毁林有五路大军,其中毁林量最大的是森工采伐。1980年9月,我们向中央汇报甘肃农业问题时,就曾“请求国家减少对白龙江林区的采伐和调出任务”(详见宋平同志1980年向中央汇报《甘肃农业问题汇报提纲》第12页)。1984年春我在石家庄主持召开的国务院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也曾建议国家减少对白龙江林区的采伐和调出任务,真正实行“以营林为主”的方针,逐年减少采伐量。为此,白龙江林区的职工,要设法调出去一部分,至少再不能进人,要“只出不进”。这方面你们要研究出个办法来,不然包袱会越背越重。

河西的森林都是水源涵养林,祁连林区一定要保护好,搞自然保护区是个好办法。祁连山是河西的“天然水库”,是河西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河西商品粮基地夺取丰收的保证。甘肃的商品粮70%是河西提供的。如果河西特别是祁连山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就等于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饭碗!决不能再做这些蠢事了!

康南林区,既然已分林到户,就不要简单地收回,一定要稳住,鼓励分林到户的农民都要好好经营,切实搞好护林工作。如果现在急于收回,林子就保不住,国家和林农都要受损失。但要建立严格的制度,谁砍树就惩罚谁。

第二,要以南北两山的经验辐射全省,加快全省造林绿化步伐。

1992年9月,我在哈尔滨参加全国绿化办公室主任会议,回来时路过北京,于9月11日晚去看望了宋平同志。当我简要地汇报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发展的情况后,宋平同志听了非常高兴。他说:“南北两山绿化成绩很大,我听了很高兴。我很想回去看看,一直未找到机会,以后一定想办法回去看看。南北两山绿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很显著,人们再不会说一到兰州两眼都是光秃秃的荒山了,职工‘东流的情况也会大大好转。一定要继续加强领导,坚持搞下去,不要松手。如果两山的绿化搞不好,走了下坡路,全市乃至全省人民都不会原谅的。甘肃省委提出:“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南北两山”。这个提法很好,要以南北两山成功的经验辐射全省,真正做到“墙里开花内外红”,加快全省造林绿化步伐。

要想办法降低两山植树的成本。两山森林面积已发展到十万亩,这样大的面积,用高扬程提灌植树,成本太高。今后,一方面要多种灌木,如红柳、黑刺、柠条等,定西华家岭的经验值得借鉴,那里就有不少黑刺,可以移植;另一方面,在灌溉上,一定不要搞漫灌,如果有条件最好搞滴灌,既节电省水,不致引起滑坡,又可以降低成本。

要大力推广会宁县劳动模范郭富山深沟植树的经验,他栽树挖的沟大约有一米多深,能保墒、蓄水,提高成活率。他在干山上能用这个办法植树成林,南北两山我看也可以使用,你们可以试验一下,如果郭富山的经验在南北两山扎根,不仅能扩大植树面积,还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推广中要因地制宜,先行试验。

要敢于创新,探索科学灌溉的新途径。滴灌是一种更为省水的近代灌水技术,在现有的灌溉方法中,滴灌用水量最省,它可将地表流失、深层渗漏及棵间土壤水分蒸发等水量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滴灌技术七十年代已引进我国,现已在滴灌的设备研制、滴灌田间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且已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使用。各地使用的结果表明,滴灌比地面灌溉可节水70%以上,节能50%以上。在甘肃水资源紧缺地区、发展地面灌溉难度大的山丘地区、渗漏大的砂土地区以及实现种植业集约经营地区,都可因地制宜积极地稳步发展滴灌。我看在兰州南北两山就可以设法推广滴灌,逐步做到环山栽树,层层滴灌。目前,在世界各地,以色列的滴灌发展的最快,搞得比较好。你们可以找刘恕同志(原甘肃省副省长,时任全国科协副主席)谈一下,她有这方面的知识。根据各地使用滴灌的情况,它不仅可以节水、省电,而且适应性强,省工省地,保持水土。滴灌能适应各种地形条件,不要求平整土地,尤其适应在山丘坡地和难以发展自流灌溉的地方推广使用。省地、省水、省电、省工,就能有效地降低灌溉成本。南北两山采用高扬程灌溉,成本高,要想方设法降低灌水成本,这样有利于南北两山经验的推广。一定要改变漫灌,它既浪费水,又提高了成本,而且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在两山推广滴灌,一定要先行试办,逐步推广。可以考虑先在经济林特别是果树方面推广。

第三,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要生搬硬套外地的植树经验,要立足于当地,着眼于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造林的路子。

1992年9月11日我去看他,他曾对我说:“你们一定要注意搞适地适树,品种不要单一。现在甘肃也是种的杨树多,一旦发生黄斑天牛就很危险。我曾对黎中同志(甘肃农委主任)讲过,品种要多一些。混交林的好处很多,可以防治病虫害,有利于促进林木的生长。由于杨树成活率高,长得快,所以各地都喜欢种它。根据多年的经验,搞绿化不仅要考虑绿化的要求,还要注意绿化植物的生态习性,以便根据不同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和绿化、美化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树种。要多向专家请教,可以少走弯路。”

1993年9月3日他到兰州视察工作时又对原省委书记李子奇同志和我当面提到这个问题。他说:“我过去曾对定西的同志说过,在定西不能光栽杨树,品种要多样化。在南北两山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混交林的好处很多,最大的好处是能防止病虫害,有利于促进林木的生长。中川公路两旁的树就比较好,树的种类比较多。白银等地都在搞大环境绿化,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既要搞速生林,又要栽植常青树和经济林,要乔灌草结合,多种灌木和耐旱的植物,如红柳、沙枣、黑刺、柠条等,我在甘肃工作时,还主张多种些骆驼蓬。大面积的种植灌木很合算,可以省水、省电,降低成本,一年浇一次水就能成活。只要能栽活,就能发展起来。可以围山转、围墙转,沿河两岸栽,大量发展灌木。树多了,草多了,就能保持水土,涵养水分。1972年兰州南山曾发生过一次泥石流,损失很大,绿化搞上去了,就能防止泥石流。”

第四,要切实注意防止病虫害,措施一定要落到实处。

宋平同志非常注意防治森林的病虫害,而且还多次和有关专家共同研究防治的办法。他说:在防治病虫害中,要根据目前杨树多的情况,集中防治最可怕的害虫黄斑天牛。如果发生了黄斑天牛,不及时防治,就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这方面教训很深刻,他们属于三北防护林区域,国家花了很多钱,栽的树大部分是杨、柳,发生黄斑天牛后,未及时防治,结果受到毁灭性的损失。南北两山栽植的杨树也很多,一旦发生黄斑天牛,要立即采取措施,制止蔓延。定西栽的大部分是杨树,过去我曾对定西的同志说过,一定要注意防治黄斑天牛。甘肃农大有这方面的专家,我曾同他们谈过,他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要多向他们请教。要设法繁殖啄木鸟,它们能捕杀黄斑天牛一类的害虫。

第五,要注意防止森林火灾。目前,我们还没有先进的扑灭森林火灾的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兴安岭发生的森林火灾就是一个严重的教训。所以要以防为主,千方百计制止火灾的发生。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要落实到人。

加强党对农业的领导是我们一条最根本的经验。

宋平同志曾多次指示我们说:“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结合甘肃实际,认真总结了‘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历史经验,坚持把搞好农业生产当作安定人心、繁荣经济的基础,摆到全省经济工作的首要地位。现在看这样做是正确的。”1987年7月6日,我去看他,他向我询问了甘肃农业的情况后又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话说的十分准确和深刻,农业搞不上去,局势就稳不住,干部、群众情绪就不安定。多年来,甘肃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不能忘记。要教育干部明白:要把农业特别是粮食搞上去,就要有得力措施,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当前,首要的是加强对农业的领导,这是我们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在加强党对农业的领导方面,甘肃有经验的干部不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我们加强党对农业的领导必备的条件。转告子奇、志杰同志,农业部门的干部要相对稳定,不要频繁变动,农业知识,特别是实践经验,不是一朝一夕能积累起来的,要爱护这部分财富。对确有领导才能和有实践经验的干部,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不要光看文凭,要着重看政绩,谁能在工作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做出成绩,做出贡献,谁就是有才干的干部。

要把农业搞上去,还要同时加强党对林业的领导,林业和农业的关系太紧密、太重要了。宋平同志兼任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所以他对林业特别予以关注。1993年9月,他在甘肃视察工作期间,由原省委书记李子奇、副书记李虎林、兰州市长柯茂盛和我陪同宋平同志视察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工作,他这天特别高兴,一面看两山绿化后的巨大变化,一面对我省的绿化工作做了许多重要指示。他说:甘肃植被稀少,干旱多灾,人们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绿化的重要。现在甘肃已经有一支强大的热心搞绿化的队伍,这是一笔很大的宝贵财富,有了这支队伍,甘肃的绿化就大有希望。甘肃省委成立了绿化领导小组,由子奇同志牵头来抓,加强了党对林业的领导,南北两山和全省的绿化就一定能发展得更快。绿化对人也能“潜移默化”,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重视绿化,有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人们得到绿化的好处,就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入绿化运动,加速绿化步伐。过去,有些人一下飞机,看到干山枯岭,就说“可怕、可怕”!现在有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单位已开始有了经济效益,到兰州来的人看法就不同了,都说“兰州变化很大”,其中有一条就是兰州的绿化搞得好、变化大。

南北两山已发展到10万亩林子,植树3 000多万株,实在不简单。兰州党政军民,从50年代背冰上山、植树造林开始,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战,才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个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一定要坚持下去。

南北两山实行绿化开发两手抓,发展一些养林企业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为两山绿化积累资金,逐步减少国家投入。但必须明确,绿化和开发,绿化是主要的,是中心,一定要抓住不放,要把人力、物力重点用到绿化上来。同时,必须保证把养林企业积累的资金真正用到发展两山的绿化上来。兰州是个工业城市,需要统一规划,加快绿化步伐。要以两山为基地,向全省辐射。现在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搞上去了,将来如果能做到像你们汇报的那样:向东将三台阁与兴隆山相连,向西延伸到吐鲁沟,逐步建成森林公园;白银的大环境绿化,要和景泰连成一线,建造一条林带,抵御腾格里沙漠的袭击,那就更好了。一定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现在植树技术没有问题,电要有保证,只要水能上去,就能加快发展。引大工程上水后,绿化的步子可以大一些,那时种地、植树、移民都有条件,要搞综合开发,充分发挥优势,使子子孙孙受益。引大上水后,还可设法将水引到北山搞绿化,北山的地要平整,要年年搞一些,为引水创造条件。

加强党对农业的领导,说到底是党政一把手带头抓农业,首先从省委第一书记宋平同志做起,率先垂范,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地在抓农业工作中多做得民心、顺民意的事。1977—1980年,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还没有复苏,产量低而不稳,全省上下都在为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疲于奔命,其他工作由于农业的拖累而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宋平同志果断地决定:省委抓全面,重点抓农业。首先从宋平同志做起,着重研究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制定,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恢复与发展生产;省长冯纪新和省政府着重抓农业生产计划和增产措施,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密切协作,党政共下一盘棋,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当时,千头万绪,困难很多。广大干部、群众都知道,宋平同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带头苦干,战胜困难,给广大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特别是中部地区18个干旱县都有他调查研究的足迹,他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促膝交谈,群众都说:“宋平是个好书记,是个大清官。”所以大家心里的话都愿意找他说。“文革”结束后省委接连出台的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让农民休养生息的各项政策,都是宋平同志亲自带头参与调查研究制定的。在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中,他不仅亲自调查和制定政策,使甘肃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迅速走上全国先进行列,而且他到中央工作后仍然还牵挂着这件事,他根据甘肃送去的文件材料和前往看他的同志的反映,对甘肃在这方面工作进展情况一目了然。1993年我去看他,他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注意掌握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甘肃农村的包产到户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省委和省政府根据农村形势发展需要,对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加以完善,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近几年,在完善土地承包制中,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农村多年来土地承包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处理了乱占滥用耕地,实行了土地有偿承包、土地进等升级、联产联投和奖罚制度,使土地承包制度得到完善和巩固。省委、省政府又根据中央政策,结合甘肃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先后制订了“双层经营机制”、“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收购一定几年不变”、“农民直接参加流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都很好,都是行之有效的,要抓紧实施,真抓实干,抓出成效,使家庭承包责任制越办越好。

宋平同志勤于读书,刻苦学习。他不仅注意向书本、向实践学习,而且善于学习兄弟省、市、自治区党委的先进经验,用以推动甘肃的工作。特别令我难忘的是:他为了学习兄弟省、市、自治区党委的工作经验,在1980年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他亲自记录与会同志的发言,他记得很快、很详细,我与他的秘书杨立同志跟随他一起赴京,任务之一是帮助他整理记录,每天上午的发言,我们二人得整理一个下午;下午的发言,我们得整理到深夜。他说:“这些经验都很宝贵,比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经验来得快、学得扎实。”

宋平同志在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时亲自带头、真抓实干、给广大干部树立学习榜样的事太多了,他以其宽容胸怀、睿智卓识、杰出的才干和功绩赢得了甘肃人民的信任。特别是他调中央工作后,他每次的指示和教诲,都真实地再现他心系甘肃、情洒陇原的爱心。“洒向陇原都是爱”,这就是宋平同志对甘肃的情怀,令人永志不忘!

注释:

①休养生息,大地春回 ——1980年9月随宋平同志赴国务院汇报甘肃农业问题纪实(原载作者2000年10月出版的《走进春天》上集)。

②向宋平同志汇报防汛救灾的情况(原载1987年7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送阅件》第115期)。

③要树立艰苦奋斗长期作战的思想——宋平同志对我省抗旱生产工作的指示(1987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送阅件》,原载作者2000年10月出版的《走进春天》上集)。

④宋平同志对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作的重要指示(1992年9月甘肃省委绿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绿化通报》第4期,原载作者编著《陇原大地的绿色干革命》上集)。

⑤宋平同志视察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作的指示。

[作者简介]邹雅林(1929—),男,中共甘肃省委绿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原省政府副秘书长),高级编辑职称,主要研究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收稿日期]2009-09-10

(责编:梅文;校对:黄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