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产业集群作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现已成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在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从一种集群类型向另一种集群类型的更替。可能向更高级的产业集群演进,也可能衰落、退化甚至消亡。如何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准确定位产业集群,合理布局产业集群,科学整合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辅助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044-05
1.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已拥有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产业集群数千个,而所涉及的行业更是包含了方方面面,尤其在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电器、机械制造、家具制造、医药等产业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产业集群不再是少数地区的特殊现象,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集群特色初显,主要表现为:
1.1产业集群跨区域性特征明显(大地理范围集中)
许多集群开始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的界限,由过去的圆点状态变成现在的区域长廊。以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为例:河北保定为能进一步产业集群资源的区域整合,于2008年7月《保定市“一主三次”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把“白沟•白洋淀温泉城”作为次中心城市进行规模建设:具体而言把白洋淀温泉城省级开发区政策覆盖到白沟镇;把白沟•温泉城建设成为以现代商贸、物流、轻工业、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北方著名商埠、京南陆港物流区和旅游休闲产业带。不同产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大白沟的概念开始形成,带动三个县50多个乡镇,150万农民致富。白沟开始由过去单一产业向着全球商贸采集中心、箱包制造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和区域商贸经济中心的目标迈进,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2网络化——内在关联性加强
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和竞争,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雏形。如河北白沟的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使得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了良性经济循环,产业之间形成了互动,促进了效益的提升。产业链条开始从简单的箱包生产发展为制革、小五金、拉链、箱包辅料、电脑制版、印花、包装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同时带动加运输、住宿、餐饮、房地产、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1.3产业链增宽加长
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实现了产业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品牌的建设,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河北省经过纵向横向的全方位整合,初步形成了以安平丝网,武邑柜业,辛集、肃宁皮革毛皮,白沟箱包,香河家具,唐山、邯郸日用陶瓷,大名粮油,保定曲阳雕刻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2008年底河北省产业集群中被国家有关部门、机构、协会等命名的“国字号”区域品牌69个,中国名牌产品11个,驰名商标8件。特别是区域品牌中,涌现了一批如“中国皮都”(辛集)“中国丝网之乡”(安平)、“中国药材之乡”(安国)、“中国羊绒之乡”(清河)、“中国北方家具商贸之都”(香河)、“中国毛毯之乡”(高阳)、“中国合成革产销基地”(高碑店)、“中国男装名城”(容城)、“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宁晋)、“中国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桃城区)等知名度很高的大品牌。
1.4产业集群进入转型升级期
主要体现出三个方向: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由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块状集群向链状集群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产业集群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产业集群化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影响着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政府引导力度薄弱。
产业集群是不同的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果,目前世界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生态化、集群化和融合化是一个大的趋势。目前来看一方面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草根经济,靠自然力量发展,速度滞后,需要政府宏观引导与政策的支撑。如河北白沟产业集群最初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形式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今生产作坊及个体加工户则高达7 000多个。尽管在产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家庭小作坊以其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家庭自营经济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后来由于政府及时引导到位,才使白沟产业集群得以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又构建产业园区:“乡乡建区”、“镇镇办园”,出现了“百地争鸣,百业齐放”的现象。误将发展工业园区简单等同于发展产业集群,过分强调产业的地理扎堆。其实地理扎堆只是产业集聚,而并非一定是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强调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集聚,而产业集群的重点则在于不同产业的相互配合。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许多产业集群还要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而现今这些“产业园区”主要是相同类型企业聚集,由于资源需求的同质性,集群内主导企业的竞争属于“零和博弈”,很难通过相互合作和协调,达到双赢,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政府引导缺位的结果。
1.4.2产业构成以传统产业、低附加值生产活动为主。
产业集群发展层次还很低,总体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档次和质量不高,主要依赖国内外低档市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由此导致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容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低要素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难以为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较优势必然会逐渐消失。
1.4.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少。集群内企业基本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患。比如,在河北区域,各专业镇聚集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仿制现象严重,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事实上,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和产品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可以说,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所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譬如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合适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高度缺乏,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开发力度不够,等等。从技术创新投入来看,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内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低于3%的基本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还不足1%。
1.4.4产业集群辅助网络发展滞后。
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及服务配套能力与集群发展脱节,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太多,如河北全省产业涉及冶金、建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皮革皮毛、电线电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及配件等30多个门类,可谓是“星罗棋布,门类齐全”。目标过于分散,很多地方政府的跟进和服务没有到位,对企业间的技术、市场和经营上的合作重视不够,集群内同类企业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开展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社会保障措施发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产权信用环境较差,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不足,企业普遍融资困难等,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2.产业集群机制转型的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作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其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要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通过国内外产业集群机制转型成功经验的路径看主要由集群创新网络、构建区域品牌和提升集群外向度等因素决定,其中集群创新网络是最关键因素。
创新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我国多数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单个企业因资源的限制,很难单独在企业内部完成创新的全部活动,必须把众多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实现创新功能的集体内部化。所以要使产业集群保持创新的活力,关键是构建和完善集群创新网络。构建和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应抓好如下几点:
2.1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
集群创新网络是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导向,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和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关系的综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由各个结点组成的大系统,结点由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中介组织、政府及公共部门等要素构成,而且各个结点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关系链。在搭建正式关系网络的基础上,更应重视非正式关系网络的维护,通过社会网络的接触有时比正式的研发合作更为重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历或社会化文化背景以及彼此的信任基础上的网络关系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加速知识创新速率。为此集群应提供各种环境和营造融洽的氛围,如服务机制要创新,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系统,发挥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成立产业俱乐部,增强产业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产业区的学习和研究,促进产业区之间的合作。
2.2完善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机制
集群网络一般由核心集群创新网络(企业)和辅助创新网络(公共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两部分组成,核心集群创新网络中又分为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集群网络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对集群创新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为此需要持续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集群学习能力,同时完善集群创新分工机制、创新溢出保护机制、激励机制。
2.2.1学习能力是集群持续创新的关键。
从成功集群的经验看,集群本身就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相对庞大的企业网络,其中每个企业几乎都可以在集群边界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源,能否依托集群环境,不断充实自身的技术能力,还要看企业自身学习能力的强弱,构建学习型组织成为首要环节,提升企业学习的能力,近而整合各种知识,加快知识经济化的进程。
2.2.2集群创新的分工机制。
集群内部学习是企业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但不应该放弃利用集群边界以外的知识资源,这对于整个集群技术能力的更新对增长有着重要意义。由于集群中企业在经济实力和吸收能力上的差异,集群企业必须进行学习分工,强势企业积极向集群外部高新知识进行学习,而弱势企业则从这些知识在集群内部的后续扩散中学习,形成“外部引进—内部扩散”型的知识流动。
2.2.3集群创新激励机制。
集群中的技术学习主体在进行外向型学习活动时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追求,外向型学习活动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很大,但收益并不能独享,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必然会扩散,这是集群创新的必然要求,那么强势企业有无动力进行外向型学习取决于付出代价和收益之比。促使高位企业积极参与外向型学习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政府服务的角度看: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补偿机制,使得企业创新的边际溢出能在边际上得到相应的补偿,其中一种思路是帮助其降低学习成本:如采用当地政府的补贴、奖励或者优惠等政策来实现,即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学习成本。另一种思路是支持企业学习过程以增加学习产出:通过公共服务部门为高位势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比如学习对象搜索、学习项目谈判、高难知识解码等服务。
其次从改善市场的角度入手:首先可以调整市场定位,使高位势企业与低位势企业服务于不同的细分市场,可以有效的避免模仿效应挤压高位势企业的利润空间;其次设立某种治理机构来防范恶性竞争以保障先进者的利益;再次建立集群内部的公共质量信息,客户比较容易就能甄别出技术含量不同的产品。
2.3强化辅助网络的创新机制
辅助网络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化条件,是促使企业从聚集到集群的关键,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基础。主要包括为集群提供劳动力培训和教育、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等类型。
2.3.1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人力资源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就一般而言,在某地存在大量的某个领域的专有人才,就有可能产生相关的产业集群,硅谷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的先进性,硅谷内拥有8所大学,9所社区大学和33所技工学校,其中斯坦福大学是著名的电子学研究中心。
2.3.2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除了向集群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和教育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公共服务机构与成员企业之间的互动程度对于集群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2.3.3加强正式沟通:由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公共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排学术论坛、专题会议、市场分析报告等多种集群学习形式,为集群成员之间提供交流条件,有利于集群成员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3.产业集群机制转型的对策
产业集群机制转变也就是集群素质的提升,重点表现为集群结构的演进。集群结构主要包括分工结构、产业链结构、服务结构和治理结构等方面,因此,产业集群机制转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对策。
3.1政府统筹规划,经营产业,培育集群基础资源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一种混合的治理结构,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有效地解决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问题,政府作为第三方需要承担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功能。当然不意味着政府经营企业,越俎代庖。政府只能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几点:
3.1.1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柔性化的地方政府。
各地方政府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逐步淡化有形政策,强化无形服务,以预防或消除地区经济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负效应为重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市场制度体系的建设,制定关于企业间网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研发集群政策等使市场规范有序。逐步做到“小政府,大服务”。主要负责加强沟通协调,优化空间布局,减少无序竞争,达到区域性产业集群整体转型升级。
3.1.2构建专业化市场,打造和提升工业园区。
利用工业园区应来加快产业聚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如果没有抓好园区这个载体,那么产业集群的发展只能是盲目、忙乱、曲折的,必定会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发展空间窄小、资源效益低下等“负产品”,最终制约发展。当然园区建设并意味着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园区投入自主增长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3.1.3培育核心企业和旗舰企业,打造产业龙头。
纵观各地产业集群发展实践,培育龙头是最终必须要走的路子。政府要有计划地在资金、政策、人才上扶持若干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区内区外联合,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壮大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和产业升级的带动力量。使其辐射、带动、聚合产业集群,引导分散的中小企业逐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
3.2完善产业链结构,加速产业融合化
目前世界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集群化和融合化是一个大的趋势。集群本身就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相对庞大的企业网络,在一个产业集群内,应该是不同的多个产业链的交融。上下游企业、同行企业之间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在价值链纵向(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产品流向)、横向(相似产品分享生产或渠道等共有资源)或斜向(在研发、流通或服务等方面互补的不同产品分享同一个共有资源)重新媾和与重构,结成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发挥集群效应,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当前发展的重点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成了集群发展的瓶颈,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投融资、研发、信息、人力资源培训、保险、咨询等服务平台,与制造业形成互动,打破行内行外、国内国外的界限,要有国际化眼光促进产业大融合。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融合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和创新。
3.3壮大非政府协调组织,完善行业协会和各类服务机构的职能
产业集群是企业和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首先要求承担中介协调功能的行业协会组织要从政府中彻底分离出来,合理定位其功能,使其在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必要时提供单个企业无力提供或不愿承担的、具有外部性的服务,使得商会组织真正成为桥梁和纽带。其次是成立或完善各种形式的咨询机构或技术服务中心等社会机构,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便利。最后就是成立多种形式的协会或俱乐部等公共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排学术论坛、专题会议、市场分析报告等多种集群学习形式,为集群成员之间提供交流条件,有利于集群成员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3.4打造社会空间,提升区域内信任度
产业集群从系统看是三个空间(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是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借助于社会空间而发挥经济空间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优势是核心,地理优势是基础,社会文化优势是促进。为此,首先必须在集群中营造鼓励诚信的人文环境,使企业违规经营的社会成本大大增加,从制度建设和道德氛围两方面约束企业的行为,各地应制定形式多样的诚信奖惩制度,烘托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氛围,增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使集群良性循环,跨越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做好对产业集群的整体筹划,以一个整体形象介绍给外界,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可以由政府、企业和专家等联合组织负责围绕着区域品牌的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和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维护等具体管理工作,把区域作为品牌来营销和运作,向世人推销品牌集群,扩大区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内融合化的进程,使产业集群长期可持续发展。
3.5转变观念,创建学习型组织
产业集群转型需要挖掘集群内部各类企业的创新潜力,培育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学习的能力,近而整合各种知识,加快知识经济化的进程,需要企业由事务型组织转变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领导的以身作则,在组织内部培养起良好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转变员工学习的观念;其次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利用,加强对学习的管理,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项战略优先任务排上议事日程。最后提升组织学习的技巧,多渠道、多方法的进行学习,开发各种适合组织自身情况的学习形式,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之中,学习不能是一项孤立的项目或活动,而是与工作紧密结合。同时还要注意成员之间分享知识,合作学习,提升整个组织的智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09BYJ0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珂.产业集群升级研究[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2]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尚云仙(1966—),女,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09-08-21
(责编:罗哲;校对: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