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提 郑承阁
(1.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体育部安徽合肥230022; 3.安徽省砀山县第四中学安徽宿州2353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特征,其次考察了中小学生武术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种类与危害,最后提出了预防措施,主要是严格遵守教学原则,重视易受伤部位的强化训练与安全训练,加强运动医务监督与科学的训练的监控等。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损伤;预防
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是承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思想文化、道德素养的高低,与祖国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小学生又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与普及,数次把武术内容写入教学大纲和实施纲要。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与各种器械结合的一项技术动作复杂的体育项目,损伤的发生率也较高,其损伤患病率为67.59%。如何预防损伤及其受伤后的及时处理和治疗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应掌握和关心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特征分析
1、骨骼的特点
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柔软、骨骼短细、软骨较多,骨化尚未完成,与成人相比较,骨质含有机物较多而无机物较少,其比例为5:5(成人为3:7)。因此,相比较而言中小学生的骨弹性和柔韧性较好,不易骨折,但坚固相差,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能力不如成人,容易在过大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和变形。
2、关节的特点
由于中小学生的骨头尚处在生长发育之中,构成关节的关节面之间的差度比成人相应的关节要大、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比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由于这些特点,关节活动幅度比成人大,灵活性和柔韧性均比成人好,但关节的牢固性与稳定性则比成人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位。
3、肌肉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肌肉的发育尚不完善,肌纤维较细,含水份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较多。与成人相比,肌肉的横断面积较小,肌肉収缩的有效成分也少。因此,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也比成人差,容易疲劳,但恢复较成人快。
二、武术教学中的常见损伤
武术两大表现形式无论是套路还是搏斗其核心都是技击,其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还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的运动特点。故结合中小学生的身体机能特点,常见损伤较多表现为:
1、扭伤
关节的被动活动超越了正常的解剖学范围(可动区域),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受到牵拉而被撕裂、甚至断裂,被称为扭伤,如足的内翻或外翻造成踝关节的扭伤,多出现在武术动作中的跳跃和平衡中。
2、拉伤
拉伤是指肌肉、筋膜、及肌腱附近的组织因受牵拉性外力所致的组织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肌肉拉伤主要发生在肌—腱移行部位或肌腹,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肌纤维或肌-腱结构的损伤。轻度肌肉拉伤,仅有少量肌纤维断裂,最主要的是肌纤维被过度牵拉引起的反射性的肌痉挛和收缩;中度肌肉拉伤,为部分的肌纤维断裂,肌力可能无明显下降;重度肌肉拉伤,指肌肉断裂、肌—腱移行部的分离、腱止点的撕脱骨折,多有肌肉功能的形成与吸收,也可能由于纤维肉芽细胞的再生而形成瘢痕组织。多出现在一些腿法演练过程中。
3、挫伤
体表受到钝性器械的打击或其他外力直接作用下,使皮下软组织、肌肉韧带或其他组织受伤,而伤部皮肤往往完整无损或只有轻微损伤,称为挫伤。挫伤的程度根据组织所受的压力、内出血的程度来判断。临床早期表现为伤处肿胀、局部压痛,之后逐渐出现皮肤青紫,皮下淤血,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组织的损伤和深部血肿。多出现在武术对练的演练的形式中。
4、骨折与脱位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遭到破坏。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成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两种,后者包括一般骨折和疲劳性骨折。
脱位是指构成关节的骨端对合面的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改变,发生移位。通常伴有关节辅助装置(如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的损伤及关节功能的障碍。根据关节的移位程度可将关节脱位分为全脱位和半脱位。全脱位指关节面完全移位分离。半脱位则为部分移位,通过x线检查有助确诊。
5、浅部软组织创伤
(1)擦伤。跌倒时,皮肤擦过粗糙面可造成擦伤,检查时可见明显皮肤擦痕及散在的小出血点,受伤面积较大。
(2)裂伤。皮肤收到钝性暴力打击,出现不规则的皮肤裂口,可直达深筋膜浅面,有时亦可合并肌肉组织损伤和出血。
(3)割伤。快速运动的肢体遇到锐利的物件,造成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或粘膜裂开,伤口边缘较裂伤整齐。腕和手指部割伤常可伤及深部的肌腱、血管、神经,出血较多。
(4)刺伤。这是尖锐的物体刺中身体的某一部位而造成的损伤。此类伤口多不大,但部位较深,深部的重要器官组织也可能被刺伤;若有异物折断于伤口,则更应引起重视。
三、武术教学中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1、加强教学工作,严格遵守教学原则
首先普及运动损伤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损伤的机理与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损伤,减轻损伤所带来的后果。作为教学工作者,应注意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训练强度并课前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及注意检查场地、器材及学生服装。
2、重视易受伤部位的强化训练与安全训练
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生理解剖及结合武术运动专项技术特点,做些专项辅助训练,以加强易受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和强化训练,同时还要在意外损伤多发的动作和技术上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从而减少受伤机会。
3、加强运动医务监督与科学的训练的监控
注意了解和明确学生的身体现状,有条件的可通过学校安排体检,结合武术运动特点,对于不适合做一切相关动作的就可结合条件针对性的安排教学训练内容或强度,从而避免出现损伤。
人体的生长发育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连续的统一过程,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发育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时而快时而慢呈波浪式的增长,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变化也有连续性递增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小学生和成人相比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特点与不同,故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特点,结合武术运动特点,合理安排练习的内容和强度,才能更有效的促进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佳等.运动床上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
[2]刘国涛、姜浩: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排球运动损伤与预防 [J].福建体育科技,2003.3.
[3]王宗洪.青少年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与预防[J].安徽体育科技,2007.2.
作者简介
杜卫提(1982-),男,助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体育部,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