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琬媛 董良杰
(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确“解释世界”,以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改变世界”的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オ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誉为孕育新世界观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当那些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哲学家们“笨拙得可笑”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时候,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哲学家则不仅仅满足于正确的“解释世界”而积极“改变世界”。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还要以“改变世界”的哲学自居呢?区别“解释世界”哲学和“改变世界”哲学的关键在于:“这两种解释原则和功能在一种哲学中总是要有一个主从关系问题、谁为谁服务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确“解释世界”的哲学
早在1846年,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已经揭示了这种以“改变世界”为使命的哲学的“解释世界”的正确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经过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详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了建立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的满足那些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国家的理论。他鲜明的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因此提出一定要废除这种旧的生产关系,而废除这种生产关系就必须打碎这种旧的国家机器,因为这种国家机器是这种旧的生产关系的庇护所,从而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获得更快和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相对应的掌握这种生产力的人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要打破旧的生产力,打破生产力我们只能回到原始社会,因此生产力不能打破,而只能积极扶持和培养,使其获得发展,从而使生产力也不是原来的生产力了。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这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依赖于人存在,而人却要依赖于自然获得发展,取得自由。“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正是这种生产力,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少数科学家(近代唯物论者)在中世纪后期已经不需要从“上帝”那里得到启示、进行行动了,而是以靠自己进行试验和观察考证。由此哲学由本体论转向为认识论,“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这是对“世界何以可能”前提的进一步追问,而不是对它的完全否定。于是随着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尼采不得不感慨“上帝死了”。上帝确实死了。在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上帝已经不存在了,早已变成了“绝对理念”。黑格尔的学生费尔巴哈首先看到了老师的这一谎言,于是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变成了“感性的人”。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盆中的婴儿也给倒掉了”。正因为此,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史比喻成为“堆满死人的头盖骨的战场”。这个战场表面上是一种哲学对一种哲学的否定,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实质上是新的生产力对旧的生产力的否定,因此可以这么说,整个哲学史也就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的哲学概括。
由于费尔巴哈抛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他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不充分的,有的地方也是错误的。“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黑格尔——他对自然科学的广博的概括和合理的分类,是比一切唯物主义的胡说合在一起还更加伟大的成就”。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以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目的积极“改变世界”的哲学
列宁说过:“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但是辩证法却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因为在黑格尔那里,世界是头足颠倒的。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并不是绝对地否定一切和改变一切,而正是站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扬弃。“解释世界”的作用是发现“必然性”,而“改变世界”的作用则是在这种“必然性”的基础上支持、扶植那些积极的、向上的、进步的、发展的符合必然性的事物和现象,从而获得“自由”。
发现“此岸真理”与批判“彼岸真理”是同时的,于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出发,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进而对这种法哲学所维护的经济基础进行批判,即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批判的结果就是这个世界是头足倒立的世界。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阻碍人的解放和自由的最大障碍就是当时的生产关系——这个人类社会的产物。马克思在社会领域的这一巨大发现,使他成为第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于是为了“改变世界”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且在由强大的旧的国家机器保护下的生产关系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不得不呼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变成物质力量”,打碎这个旧的国家机器及其保护下的生产关系,从而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于此同时人也研究自然和社会的“必然”,进而使这个大写的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己的根本目的,使人成为自己的最高本质。这个“必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客观辩证法,人在以往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这一“必然”进行研究,客观辩证法也就成了主观辩证法。
马克思提出的“改变世界”的任务没有解决,因为世界还没有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剩下的主要任务就是我们如何改变世界(辩证法是“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 “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理论思维形式”,因此它的“解释世界”的功能也永远不会消退),首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怎么能打碎这种旧的国家机器呢?
马克思就在这个旧的国家机器的对立面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无产阶级就是这种旧的国家机器的对立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著作中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掌握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统一的原理。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共产党宣言》明确的提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因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的工人运动”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因此,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句话是说是不是需要革命,完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不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能忘记要根据生产力的要求,适当的调整生产关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前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在国内生活的各方面实现直接改革,后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总结经验,使更广大的阶层掌握这种经验,使这种经验深入到所谓底层,深入到各阶级的落后群众中去。不仅如此,而且要“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发展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这一切都是为社会革命进行斗争的基本任务之一。任何单独存在的民主制度都不会产生社会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民主制度永远不会是‘单独存在,而总是‘共同存在的,它也会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改造,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辩证法”。因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改革就是革命。于是,我们可以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改革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按照我们已经掌握的“必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32.
[3]列宁选集.(第2卷).55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
[5]列宁选集.(第3卷).181.
作者简介
秦琬媛,海南大学2007级思想政治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