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2009-06-01 09:27陈艳静王红霞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扬雄尔雅方言

陈艳静 王红霞

(1.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2.宝鸡文理学院 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西汉扬雄所编纂的《方言》与《尔雅》的异同,认为《方言》与《尔雅》有传承关系。即在体例上参照《尔雅》,但《方言》部分是杨雄个人对当时全国各地民间的活语言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攥写的,开拓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扬雄;《方言》;《尔雅》

人类文化之所以在不断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者们能善于继承。历史上优秀的学者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的创新精神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善于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尔雅》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第一部专著,也是我国古代训诂学的第一部专著,在我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影响很大。西汉扬雄的《方言》就深受《尔雅》的影响,但《方言》虽受《尔雅》影响,却又有自发展,别开蹊径,开拓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方言》对《尔雅》的继承

扬雄,生于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天凤5年(公元18年),字子云,成都人。他是西汉末年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为人口吃,讷於言辞,以文章名世。扬雄在语言学方面,仿《尔雅》体例,而又别开途径,创著我国古代语言学重要著作《方言》一书,记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方言》是扬雄辛苦之作,这部书包括了西汉、东汉之间许多方言材料,十分宝贵。它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有人称之为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

今本《方言》共分十三卷。各卷的区分大都没有严格的标准。前十一卷的体例基本一致,十二、十三两卷,在体例上与前面的十一卷大不相同。除十三卷的个别条目有方言词的比较外,其它一律是以一个单词释一个或两个单词,其性质与《尔雅》的《释言》相类似。《方言》在体例上仿《尔雅》。因为《方言》共十三卷六百七十五条。每一条都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雅语,后面一部分是方言。方言部分我们都知道是作者调查研究得来的,那么前面的部分我们就会想是从哪儿得来的呢?早在明朝陈与郊的《方言类聚》就曾以《尔雅》的编排形式,作《方言》内容的分类。我们也可以用这两本书上的一些具体内容的排比和对照来加以说明。

1、雅诂内容相比

第一种,雅诂完全相同。

烈,孽,馀也。(《尔雅》卷二)

烈,孽,馀也。(《方言》卷一)

第二种,雅诂部分相同。

始,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卷一)

嫁,逝,徂,适,往也。(《方言》卷一)

2、雅诂形式相比

《尔雅》的雅诂编排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下面的三种:

第一式:如、适、之、嫁、徂、逝,往也。(《释诂》)

第二式: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第三式:鬼之为言归也。(《释训》)

《方言》的雅诂组织形式,归纳起来也可分为下面的三种:

第一式:党、晓、哲,知也。(卷一)

第二式:迹迹、屑屑,不安也。(卷十)

第三式:张小使大谓之廓。(卷三)

3、相同母题的对比

《尔雅》卷一《释诂》一百五十条,《释训》一百十四条,《释言》二百七十二条,一共是五百三十六条。《方言》十三卷中,我们取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等八卷,总共是五百二十八条。我们可以把《方言》五百二十八条与《尔雅》五百三十六条母题进行一下对比研究,就可以发现母题相同的有六十八次,共计二百二十八条。

综上,不论从编排形式来看,还是从母题雅诂对照研究来看,都清楚看到了《方言》与《尔雅》的关系,即《方言》一书的雅诂本之于《尔雅》。

二、《方言》对《尔雅》的发展

《方言》也有所创新。《尔雅》只是训诂字的罗列,只是将同义词或近义词放在一起,而《方言》则能进一步指出,这些词汇,有的是不同地点的方言,有的是通语,有的是古语,并指出这些词汇到了西汉有哪些发展变化。其实,同时《方言》还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小学”范式,这个范式,既是《尔雅》的继承,更是《尔雅》的超越,因为它对周秦以来的语文研究传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第一,口语语言观的确立

周秦时代的方言调查,属于“采风”的范畴,即在观览风俗的同时采集方言。但其目的在于使周天子“不出户牖,尽知天下”,而不在于语言的研究。语言学者需要通过书面语言文学看到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从“故纸堆”性质的“死”语言观中解放出来,树立“活”语言的语言观,以“通方俗之殊语”来“释古今之异言”。纵观中国文化传统,以雅言为贵、以文字典籍为贵、以古代为贵,几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西汉的扬雄在这样一种语言价值取向上于一干多年前就以科学的品格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科学的口语观和方言观,难能可贵!扬雄所创立的语言学范式的独特意义正是于《尔雅》五经训诂之外独树方俗口语一帜。

第二,纵横类比法的建立

在扬雄之前,《尔雅》的释义方法是一种同义词的类聚。这种方法对于先秦时零散的“随文释义”是一种条理化的进步,但它又忽视了同义类聚中的时空层次。扬雄在他的调查中发现,汉语同义词之间既有古今之异,又有地方之别。只有“即异求同,条分缕析”,即在时间和空间中求词义的同条共贯,才能厘定每一个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准确涵义。因此《方言》对词义的训释是在时空的纵横类比中展开。

第三,《方言》的经学超越

《方言》是在我国古代第一次全国性的个人方言调查基础上成就的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欧洲语言学直至16-17世纪才开始注意研究民间活动语言,而扬雄却在公元初就创建了方言词汇研究、比较的范式。这部《方言》在扬雄的时代就被称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我们可以说后世语言学中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方言》中求得渊源。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方言》对经学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使《方言》在理论和方法上获得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三、《方言》的贡献和影响

扬雄的《方言》作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方言的著作,它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一本书,也是第一次对全国的方言和共同语进行科学分析和描写的一本书。

第二,《方言》不仅描绘了当时的方言情况,还描绘了当时的共同语的情况,这就为后人了解汉代共同语的情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扬雄在书中明确提出了“通语”,又叫“凡语”“ 凡通语”“ 通名” 这个概念。

第三,扬雄研究方言,是从人们口头中活生生的语言着手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语言研究只是注重典籍研究的状态,为人们开拓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总之,扬雄和他的《方言》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和影响是开创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创建了一门新的语言科学—方言学,丰富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内容,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开.《方言》总体结构及其对《尔雅》古今语的记述[J].古汉语研究,1990,(4)

[2]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陈艳静(1981-),女,汉族,山西中阳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王红霞(1981-),女,汉族,山西中阳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字学和汉语方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扬雄尔雅方言
“童乌”未必是人名
隐微写作者扬雄
永远的毛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21世纪以来《尔雅》研究综述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一代大儒扬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