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霞
摘要:回顾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方法的教学等。很少站在我们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以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丰富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品味生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就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记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回顾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方法的教学等。很少站在我们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以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我们也都知道,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从课文中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的生活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探索生活、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生活的主人。
一、让语文走向生活——观察、思考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其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有着很大的时空距离,学生无法一下子理解;有的课文内容上的一些想法,学生没有经历,无法真正明白;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这时候就非常有必要,让我们带着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在语文教学时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于学习上的一些疑问也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在观察、了解中找到答案。例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大量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当时的背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对一些疑问更多的内容从生活中寻找到答案。带领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录像,更多地融入当时的生活中,找到理解的共通点。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长征途中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课文中所隐含的思想启迪。让课本走向了生活,学生也更多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再如,教学《广玉兰》时,学生应该是很熟悉的,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但是能够主动认真地去观察它的学生是很少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广玉兰,观察它的花有哪些不同的姿态,它的叶片又有些什么特点等。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二、让语文走近生活——再现、认识生活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能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课本再现生活,从而更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藏在蜡烛里的情报面临着被发现的危险,在这样的紧急时刻,一家三口是如何镇定地分别与敌人周旋的。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好好地去体会对话,体会对话中的话外意。其中的隐含意、潜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去领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慢慢地进入这个故事世界,再根据课文的内容,把它编成课本剧。学生分组进行排练,让语文走进生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紧张,在台下都捏了一把汗。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中三个主人公的机智和镇定。还有学习了课文《早》,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鲁迅桌上那个“早”字的来历这一部分排练成课本剧,让同学们走近生活,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同学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鲁迅桌上“早”字的深刻含义了。
三、让语文贴近生活——体验、感悟生活
俗话说得好,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教学《石榴》这一课时,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去看校园里的石榴,感受那石榴挂满枝头的美景。再自己亲自尝一尝石榴的美味,学生对课文就真的有了切身的体验,就非常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了。再如:教学《小镇的早晨》这一课时,在教学第二段时,带领学生观看录像。再现菜场的热闹景象。让学生自由发挥,把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菜场的情景运用进来,在课堂上自由地表现,学一学菜场的热闹,同学们分组进行合作,模仿农贸市场的叫卖,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好不热闹,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来到了农贸市场呢。这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更好地体验了生活,也从中感悟到了小镇早晨的热闹,明白生活的道理,学会了许多。
四、让语文抓住生活——丰富、开拓生活
语文的课本中往往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深思
的,值得我们在学完课文后还想进行研究探索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了解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很好地利用我们手头上的资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课外的延伸,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多的丰富我们学生的生活,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快乐。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进行课外的延伸,紧紧地抓住生活,开展一系列的与课文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开展“我和昆虫做朋友”。让同学搜集昆虫标本;开展“昆虫日记展览”,让学生坚持写对昆虫的观察日记,而后把学生写的日记展示出来;开展“昆虫世界读书会”,让同学们业余阅读有关昆虫的图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令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学得更加扎实。
五、让语文围绕生活——创新、改造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为了在生活中能运用语文,让语文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改造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语文能学以致用,运用于实践中。在教学中利用语文知识,围绕我们的生活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把积累的语文资料、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等运用到生活中,在语文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改造生活的能力。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里面介绍了很多现代的玻璃,为我们人类服务。在学完课文后,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尝试着联系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让学生也设计一些新型的玻璃,于是一系列的新型玻璃新鲜出炉了,“防盗玻璃”、“隔音玻璃”、“聚能玻璃”……真是品种繁多,不一而足。还有学习了《太阳城》这篇课文,笔者让学生展开思维,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让学生进行有关太阳能利用的设计。同学们非常兴奋,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如:“太阳能锅”、“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是林林总总,让人大开眼界,不得不佩服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构想。同时笔者还启发学生围绕现在人类的困惑,展开讨论思考,开展各类科学创意设计大赛活动。比如:现在的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环境,令人担忧,让学生进行“未来汽车”的设计、创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汽车越来越多,停车是个大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进行“未来停车场”的设计……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生活,运用课文知识给自己以启发,进行创新,改造生活。也许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不一定能马上实现,但是学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
总之,语文处处包含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源泉,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过程,更可以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1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