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赵 楠
(注:作者简介:王志敏(1948- ),男,汉,天津宝坻人,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美学,艺术学,电影美学,电影学。)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学系,北京 100088)
摘 要:中国的影视教育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步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是影视教育深入发展的核心环节。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涉及专业定位(包括界定、地位、框架等)问题,而且涉及课程的层次、结构、形式、数量等问题,同时包括处理好专业院校与各类高校、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等关系的问题。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影视的独立学科地位,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强化课程建设的力度,建设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国;影视教育;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影视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来只是近十几年的事,相关的研究比较匮乏,不少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总结和归纳梳理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的文章中或者是在一些研讨会上,经常会有人提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多少所学校开设了影视专业的具体数字。在影视教育还没有一个清晰外延的情况下,这样的提法实际上是非常笼统的,这里的“影视专业”具体包括哪些方向,在什么意义上使用,都是不明确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数据上也是难以一致的。因此,在明确影视专业概念的基础上,勾勒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影视教育的基本轮廓和发展现状,进而对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比较可靠的交流基础,就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异常紧迫的了。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两套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操作程序。一套是国家规定的学科专业系统;另一套是各高校在申请了专业名额后将该专业置入现有的院系专业建制之中的做法。在置入的过程中,各高校往往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学科基础、发展定位及现实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专业形成了在内容上涉及艺术、中文、新闻、传播、广告,乃至计算机、文化管理等多学科交互渗透;在建制上包括了学院、系所、专业、方向等多层级交叉建构的复杂局面。而且,这种局面还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动态的局面。前一套操作程序有统一的固定专业目录,统计起来比较方便,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化的问题,难以比较全面地反应现实情况。即便如此,这种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应被忽视的。后一套操作程序的统一则比较麻烦,由于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变化,需要定期重新进行认定。看来两种情况兼顾,互相认定的方法比较可靠。目前,北京电影学院正在进行的“电影学创新研究团队”的“中国影视艺术高等教育现状调研”项目就是在这一方向上有所努力的尝试,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上看,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包括11个学科,71个门类,212个专业。目前,影视在本科层面没有专门的学科门类设置,设在“文学学科”之下。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最新发布的“2008年普通本科学科专业目录”,①文学学科的专业设置格局如下:
在这样的学科专业格局中,影视教育主要涉及“新闻传播学”及“艺术学”两个门类。其中,传统的电影专业,包含“编、导、表、摄、录、美”,即戏剧影视文学、电影导演、表演、摄影、录音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电视教育中的专业,包含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两个方面被纳入到影视专业的范畴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另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门类范畴的专业应该被排除在影视专业的范畴之外,其中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绘画、雕塑、美术学、舞蹈学、舞蹈编导、戏剧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也可以排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存在一定争议的专业:动画、艺术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
本文注意到各高校影视教育的实际状况:在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之间,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之间存在交叉互融、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近年来,影视教育研究领域“影视合流”、“大传播”的呼声四起,使得电影和电视教育变得难解难分;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开设了动画和广告学专业,并将动画作为“4个重点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当影视理论界还在就电影、电视界定的问题聚讼纷纭、各执一词的时候,影视教育领域已经率先开启了视听媒介融合的进程,对现实做出了更为迅速和直接的反应。只要以发展的眼光稍稍突破一点儿眼前现实存在的行政区隔、媒介区隔来看问题,以数字为基础的各种视听媒介融合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认为应该把动画、艺术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几个专业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影视专业范畴。此外还要提到的是,影视教育新近衍生的一个专业——影视管理专业,在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属于“管理学”学科下“公共管理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牵涉面较广,在此暂不做统计。因此,本文提出的作为高等教育的影视专业范畴涉及13个专业。
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8年4月8日,2008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计233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共1070所(此外还有“普通高职院校”1169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95个),包括独立本科艺术院校33所。②另据教育部提供的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招生专业数据,属于本文界定的13个影视教育专业范畴的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总计810所,占1070所普通本科总校数(含独立学院)的76%。其中,即使是除去艺术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这4个专业的校数总计也达到351所,占1070所普通本科总校数(含独立学院)的33%。
据此,作为高等教育的影视专业设置现状如下(按校数排序):
在确定了影视专业的基本范畴之后,关于影视教育的专业设置的一些重要问题便随之凸现出来。
首先是影视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格局中的地位问题。影视在本科层面没有专门的学科类别设置,而是被置于文学学科的艺术类之下。在影视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全面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在影视类专业已进入76%的本科高校并涉及众多专业方向,而且作为课程全面进入高等教育并正逐步进入初中等教育的情况下,影视甚至没有能够在国家高等教育本科的学科专业格局中获得一个最起码的“名分”,这种情况应该改变。
其次是影视专业设置引起的学科专业的框架问题。可以说,目前的专业设置的框架已经明显脱离了影视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影视没有专门的学科类别设置,只有若干关系远近不同的专业置于文学艺术类之下,给各高校设立影视专业罩上了一个必须加以扭曲才能适应的框架,束缚了影视专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影视专业的内容、边界、定位相当混乱,在实际操作中更有诸多不便。特别是,按照传统行业分工设置的过于细致的专业,已经无法适应影视事业的现实发展要求,不利于社会及行业需要的综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的自主发展,更不利于影视教育的健康发展。
还有,影视专业设置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影视专业院校与综合大学影视专业的关系,如何认识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问题,都未能形成共识。厘清这些观念,仍是影视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目前影视专业已在各类高校中得到普遍发展,从国内普通高校的性质类别上来看,就有综合大学、理工学院、农业学院、林业学院、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12类。如果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与其它开设影视专业的高校的数量比例来看,是2:800的关系,其中综合大学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各类专业院校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据中国教育统计网站发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701所,其中综合大学占146所,艺术院校29所,其余各类专业院校489所。③影视专业教育在各类专业院校中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在影视专业院校与综合大学中都有哪些不同,都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各类高校在影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研。
一般认为,目前国际上影视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与“美国模式”,国内的影视院校基本上属于前一种模式,其特点是以专业为核心贯穿教学;而美国的影视院校基本上属于后一种模式,其特点是以跨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学习阶段后期再分专业,学生的素质比较全面。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的关系,实际上集中体现了目前影视院校在课程安排方面的核心问题,这就是高等院校的两类主要课程,即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设置问题,具体涉及课程的范围、数量、结构、形式等方面。
从公共课来看,一般来说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一部分课程,以及各高校可以自主安排,学生也有一定选择自由的一部分课程。我国高校中,公共课一般包括三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教育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基础教育课,大学语文、艺术概论等人文素质教育课,其中前两类一般为“必修”或“指定必选”。而美国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哈佛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类,即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哲学分析、外国语文和文化,普遍作为影视专业“必修课”的是写作及外国语。各高校可以自主安排的作为“选修”的“人文素质课”的情况,最能够体现目前影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特点和问题。比较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和数字媒体系、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的“人文素质课”,在范围、权重方面都有很大区别。④
在课程的内容范围上,一般说来,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学校和专业型的院校本身资源、职能和分工不同,学科多的学校自然底盘较大,公共课的范围较广;专业型院校资源有限,非专业课程也与专业联系较紧。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专业院校,人文素质课的设置涉及大学语文、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形体、艺术概论、社会学、宗教、信息检索等,基本上都是艺术方面的课程,范围相当有限。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情况或许稍微好些。而在美国,从事专业电影教育的专门院校很少,绝大部分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影视系科,他们的普遍做法是通过调控选课范围来使得学生对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一定学习,在天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人种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
在课程的可选范围上,北京电影学院要求的3门课程只有21门可选,而且基本上一个方向的课程只有1门。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系要求的10门课程则提供了138门可供选择,并且几乎每个方向都有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艺术和哲学要求5门课程,有包括艺术史、世界艺术和文化、非洲裔美国人研究、拉丁裔美国人研究、民间传说和神话、音乐、人种音乐学、音乐史、哲学等在内的4组58门课程可选,要求每组选择不超过2门;社会科学要求3门课程,有包括各国语言、名著研究、传播研究、历史、政治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3组39门课程可选,要求每组选择不超过2门;科学要求2门,有包括天文学、大气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细胞和生物学、生物生态和环境等在内的2组41门课程可选。
在课程的学分权重上,北京电影学院人文素质课的学分仅占总学分的4%,即使在侧重制作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个比例也达到了20%,而在侧重理论研究的纽约大学,这个数字则是31%。
从专业课来看,美国的通识教育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前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学习,到第三年才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中国的影视院校则是公共课与专业课齐头并进,这样往往从第一年就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好处是学生的专业较为扎实。而与国外相比,我们的专业课程由于紧紧围绕划分非常细致的专业设计各自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有突出的系统性、指定性。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专业课全部为系定必选课或必修课,各系之间的差别很大,从十几门到三十几门不等。其中电影导演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就是贯穿2个学年的4个系列的课程:导演剧作ABC、表演ABC、视听语言ABCD、剪辑A。电影剧作专业方向的专业课则按照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配合设计了同为六个学期的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1-6、电影剧本写作1-6两门课,安排在一天上、下午上,前后由全系12名老师共同负责。
美国影视院校的专业课程则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而是建立丰富多样、细致灵活的课程体系,以选修课为主,对提供选择的课程分类分组,并对每类每组的选修数量进行规定和宏观调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以纽约大学影视学院为例,要求一年级学生在完成学校、学院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必修历史批评、剧作、技术制作、制作基础等4个方向7门课。其中,剧作方向要求3门课程,有11门可供选择;历史与批评要求3门课程,有19门可供选择;制作基础课程要求修4门课,有23门可供选择;制作技术课程更是有47门之多可供选择。在专业课外还经常开设内容广泛多样的各种课程,如各种片种、类型、作者、电视媒介、广播媒介、电影与社会、电视与文化等课程;并且会开设针对不同学生背景和创作需要的课程,如实验电影、移民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国际合作制片等。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系在学生四年级集中某一方向学习时,提供电影制作、电视制作、剧作、动画、批评研究等5个方向26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主攻方向,也可在本专业搭建的主修平台上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
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区分的重点,在组织教学的基本标准不同。前者以专业为标准,学校要依据指令性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组织课程,在专业设置上要求尽量全面且单个专业口径小,在课程设置上则易造成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通识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综合性很高,没有针对年级和专业贯通四年的教学计划,其教学质量的保证,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着眼于在课程的规格上进行严格管理,只在课程的组织上制定指导性计划。例如十分重视教学大纲的规范性,每一门课程都有详细、充分的教学大纲,对每门课任课教师的教学辅助资料的准备、学生作业的批改做出系统、严格的要求,每门课开课时,教师都要印发详细的课程介绍、影片观摩、阅读书目、教学进程、教学要点、作业考核方法及要求等资料,这些最终为学生、老师、学校提供了互相监督的评估依据。
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区分的实质是,在前一种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基本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的,而在后一种模式之下,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学习内容,授课教师,以及自主地安排学习进程。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学分制不仅作为测量学生学习、组织教学的量化标准,而且作为一种统一尺度,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使学生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规格的教育,实现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在美国的很多高校,学生可自选全校范围内的课程,并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课学习,高校间学分互认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我国近年来将学分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着眼于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发展。一些高校开始实行允许转专业,按大类招生等。
专业课与公共课的问题,实际上是所有影视院校都面临的,专业课较强的学校在公共课上的资源、精力投入就会相对有限,反之亦然。针对这种矛盾,国外的解决办法是,将专业影视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的职能相分离,独立的专业影视院校,一般只承担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任务,只教授专业课,不单独授予学位,而是与综合性大学合作,让学生去选修一部分文化基础课,由综合性大学授予学位;综合性大学的影视院系,自己开设专业课,学生同时到其它院系选修文化基础课。但我国的艺术院校都具有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双重任务,一方面在观念上总是以专业培养为唯一目标,人文素质课设置紧密围绕专业课进行;另一方面也还未在与学科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大学进行优势互补方面获得有力的支持、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总的说来,国内影视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公共课的设置上,无论在内容范围、可选择度、数量权重等方面都亟待拓展,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过多集中在影视专业及相关知识方面。在专业课上,我们有一些系统培养的经验和优势,但存在控制过多、不够灵活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所以本文认为,国内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借鉴通识教育模式方面,通过学分制量化课程标准仅仅是第一步,在进一步全面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关键还在于在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和方向上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内容,扩大课程范围,以便能够结合实际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可能。
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目前设影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艺术专业院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艺术院校的教学通常以艺术创作者、艺术作品研究和艺术实践内容的课程为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授有限,学生的理论观点多形成于不系统的经验总结。这其实是对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所以,艺术院校应该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权重的同时,考虑通过课程形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觉的理论意识、有效的理论转化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就没有任何探索和改革的空间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毕业生在刚刚参加了一些艺术实践之后,就控诉说自己在学校里从未听说过从未见过这些东西。这种司空见惯的情况绝对不能再容忍了。这些问题不仅是实践教学的问题,同时也是理论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教学单元和实践单位的合作问题。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影视教育已经在各类院校中广泛开展的情况下,各类影视院校完全可以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探索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更加多元的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模式,培养技术型、专业型、学术型、复合型的多样化影视人才,从而推动影视教育和影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国内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还有极大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最主要的方面有:在原有根据行业分工设置的专业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进行更具综合性的分工;以传统的影视制作专业为核心,以包括广告、网络、媒体的艺术、技术、管理在内的影视传媒为依托,以文化艺术理论和教育为基础,建立相关专业的逐级发散体系;从对专业的行政管理转向对课程的规范管理,建立由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各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各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开发具有自身特色借鉴通识教育模式的专业教育,例如,综合大学中的影视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和其他系、学院联合授予双学位,而学科基础比较单一的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不仅可以努力发展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出与学科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大学优势互补的有效合作途径,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着眼于影视教育发展的未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面的变革将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首先,随着学分制的进一步发展,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缺乏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更高效率充分利用资源的教学方式,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努力将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影视专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双重特殊性。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新技术在广泛应用之前,总是先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电影的教学也同样如此。在我国,电影最初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就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高校:早在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苏南文教学院就开始了电化教育;1936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成立“教育电影部”,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电影专业。当前,与影视教育大发展几乎同步的另一个重要进程就是,影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及辅助内容日益进入大学课堂。现有影视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影视作品分析、专题讨论、现场拍摄,其中包括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视听作品的观摩以及现场制作观摩这些重要的影视教学方式,可以设想在未来逐步由影视媒体本身来进行。通过影视手段进行的影视教学,无论在优化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提升学习过程及效果的人性化程度方面,特别是在影视教育自身的战略性发展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
能否担负起影视教育发展的历史重任,最终取决于决策者对教育新理念的眼光胸襟与行动的勇气,研究者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理念和行动并重,并且从现在开始。(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参见中国教育在线网“全国高校本科专业介绍及招生代码查询”(http://www.eol.cn/html/g/gxzhuanye.shtml)。
② 参见“教育部公布2008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8-04-10/1441133388.shtml)。
③ 参见中国教育统计网2005年高等教育全国数据:普通高等学校校数(http://www.stats.edu.cn/sjcx.aspx#)。
④ 资料来源:谢晓晶、薛文波主编《北京电影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和数字媒体系网站(http://www.tft.ucla.edu/dof.cfm);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网站(http://www.nyu.edu/)。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Reform of Film
and TV Education Majors in China
WANG Zhi-ming,ZHAO Nan
(Department of Film Studies,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After 20 years' rapid development, Chinese film and TV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critical stage of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reform are the core elements. Solving this problem concerns not only the major identification (including definition, status, frame, etc.), but also the layers, structure, form and quantity of the curriculum, also including managing relations between professional universities and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popular education model, theory and practice, etc. The main tasks of the reform are to establish its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tatus, integrate resources, plan rationally, emphasize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set up scientific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China; film and TV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ajor curriculum setting; reform;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