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英
摘要 重点介绍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5个基本程序,通过学生的成功性体验,让学生重拾对数学的兴趣,走出成绩差、不愿学,不愿学、成绩更差的怪圈,从而达到从“拒学”到“好学”的转变。
关键词 中职数学;任务驱动;操作程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9-0048-02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个体的学习模式正在受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未来的终生教育、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1]。
然而,目前中职生不但学习成绩差,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也不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经过调查分析,职高生之所以讨厌学习数学,成为数学学习困难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应试教育中马太效应很突出。实验证明,学生长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就会产生自卑、过分焦虑的心理,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数学教师应该更多为他们营造成就的机会,让他们拾回学习的自信心,走出成绩差、不愿学,不愿学、成绩更差的怪圈[2]。
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04年6月申报一个市级课题《中职机电专业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的研究》。经过半年的实践,发现“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让职高生重新找回原有的“兴趣”,抬起头来上课。所谓“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基本程序分为5个步骤:感官性导入、简洁性讲解、系统性呈现、应用性巩固、欣赏性评价。
1 感官性导入、驱动学生走进数学
感官性导入是“任务驱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含义在于:其一,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强调新课导入时,其导入内容的教学情境要能充分让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的作用。
感官性导入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的知识设置成一个个教学情境,通过各种具体的、多元的任务驱动学生运用“口”“眼”“手”等器官来获得感性知识。它主要是利用中职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童心”“好奇心”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活”起来,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为教学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笔者采用以下3种方式。
1.1 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动口”例如,在上“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上课伊始,笔者给出这样一题:猜一猜1)1+2+3+4+…+100=?2)1+2+3+4+…+57=?3)2+4+6+…+100=?让学生乱说、乱猜。
而后,再猜猜1)7+8+…+87;2)2+4+…+96;3)5+10+…+535这些数列各有几项?经过“说”,课堂气氛变得很热烈,慢慢地学生掌握了其基本规律。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变得有自信,驱动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的知识。
1.2 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动手”例如,在上高二“三垂线定理”一课时,在新课引入时,笔者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一小组发6条电线。任务一:让学生尝试将这6条电线当作6条线段(长度不限),最多能排出几个三角形?(经过学生的共同努力,有二组排出4个,四组排出3个,其中4个的如图1所示)任务二:最多能排出几个直角三角形?(经过努力,有二组学生排出3个,四组学生排出2个)任务三:能否使4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给学生一定时间试验、讨论)
1.3 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动眼”例如,在讲“向量”的概念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来演示过程。上课时,笔者说:“昨天我和儿子看了一则动画——《猫和老鼠》,其中有一段我录下来了,想让大家也看看,但有个任务,要求大家说一说猫为什么抓不到老鼠?”(动画中主要是演示两个小故事:第一段由于猫运动过烈,造成速度减慢,从而抓不到老鼠;第二段由于猫方向性错误,导致老鼠逃回洞中。)
当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帮助的导入方式都可采用。
2 简洁性讲解、驱动学生走近数学
简洁性讲解指的是,在感官性导入学习的内容以后,学生对数学知识只是有了一定的感觉或者是不完整的表象。现代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讲解。
3 系统性呈现,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外,还必须帮助学生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数学知识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很强。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把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结构,提高记忆的效率。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知识,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每一节课的新内容都不会是全新的或是独立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把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结构性学科来研究,体现数学教学是为了形成数学认知结构,即把数学知识通过“内化”,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式,并在数学认知结构的更新、发展中不断地促进智能的发展,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良好心理素质,使“知、能、情”三者并重、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4 应用性巩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笔者通常的做法是,结合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事物,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1)找一找,做时操时的“伸长运动”中,“两手前伸,再向两边分开”存在一个角度问题(即一个+90º,另一个-90º);2)建筑工人在建房时,绳子起什么作用?
5 欣赏性评价、运用情感,驱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生命是独特的。课堂中教师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时时欣赏着生命的灿烂,这是进行有效的课堂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作为一位职高教师,要注意通过教学的多样化情境(如引进媒体、动手实验等师生活动)来“激趣”,同进对学生成功体验给予欣赏性评价来“激情”,以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鲜活的生命个体,自然会有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存在,再加之过去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就在所难免。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学会耐心,允许多元理解,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善待他们的不足。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同一标尺去度量、截取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服务于他们的发展,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属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说出理由吗”“别急,再试试,你能行的”。从而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因素的评价文化,使欣赏性评价成为习惯化行为,体现在学生日常、微小行为的关注上,体现在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呵护上,让他们展现生命的光彩,对未来充满信心。
感官性导入、简洁性讲解、系统性呈现、应用性巩固、欣赏性评价这五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任务驱动教学”基本教学结构,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教学程序。“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学生对数学抽象难懂的观念,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一课题还在探索之中,有几个方面还不是尽如人意。这一套教学法,其特征是让任务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小步子前进,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江平.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