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菊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数学活动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效率意识,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一、活用教材——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支撑点
“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本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动和重组,敢于批判和超越教材,以创造的精神来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教“活书”和“教活”书。
如“认识小数”一课的教学,我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课始以某个小朋友喜欢喝的酸奶价钱导入,由不同形式的数表示价格,很自然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课中以学生的身高情况为线索,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发地以相应的单位的小数来表示9分米、5分米、1米2分米等长度,从中自主领悟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同时,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零点几都比1小,几点几都大于1,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练习中又首尾相应,让学生阐述一盒酸奶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如何改写成小数,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内在的思考过程。整个过程自然和谐,亲切生动。学生感觉自己不再是研究与自己不相干的东西,很轻松地获得了本课中关于小数的许多认知。
二、妙设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但是,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创设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情境。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王明同学打算请一些好朋友到家里聚会,于是他在4月1日——爸爸妈妈都休息的这一天和他们商量这件事。爸爸说:“我当然欢迎你的伙伴来我们家,不过最好选择我和你妈都休息的日子,这样就可以招待大家了。”王明问:“那你们下一次哪一天同时休息呢?”妈妈笑着说:“我每工作3天休息1天。”爸爸说:“我每工作5天休息1天。”王明挠着头,一时搞不清哪天爸爸、妈妈都休息。同学们,你们能帮王明找出这些日子吗?这样,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借助“日期”这具有实际意义的“数”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倍数”实体模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形成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在有趣且现实的情境中投入到新知的探究过程。
三、善设活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9根小棒摆成任意多位数,看是不是3的倍数,如72、117、5112都是3的倍数,观察摆的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再用8根、6根、3根小棒摆一摆,发现8根摆的数不是3的倍数,6根、3根小棒摆的数是3的倍数——提出猜想(小棒的根数,即各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探索验证(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各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实际应用(判断某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样的学习学生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因此,数学教学不应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应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四、巧设练习——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练习作为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的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真正把数学练习变成学生发展的助推器。一是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量采纳身边的素材,进行合理补充;三是针对问题,强化练习;四是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五是鼓励性的选作题。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加入到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