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思考

2009-05-22 06:33李玉珍
消费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构建思考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由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多方面造成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实现观念转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完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体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构建 发展式 就业体系 思考

本文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会计专业“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及实施模式的思考》 (项目编号:2008Z002)

作者简介:李玉珍,出生年月:1966年3月,女,学位:硕士学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形势直接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水平和数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因素。 目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正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不能随经济结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变化而创新,而且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以统一的模式培养人才。尤其是师资建设不足。最后,目前就业教育停留在“成品包装”阶段,当前高校就业教育主要是在大四进行。而到了大四,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已基本定型,对未来的就业期望值基本确定,各门主要课程已修完, 从而衡量他们专业掌握程度的分数已成定局,这时再想通过次数不多的讲座、报告会就想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谈什么转变就业观念,再谈什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已是收效甚微或为时已晚。这时对毕业生有效的往往是诸如面试技巧、就业策略、形象设计、推荐书的设计等一些外在的东西。所以,我们称这样的就业教育为“成品包装”。因此,就业教育应该及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开始, 并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此外,高校主要领导重视招生对就业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导致就业出现困难。在择业观上,首先,忽视就业现实。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在观念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和精英化教育的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过度追求个人价值取向。表现在选择职业或工作岗位时对个人需要考虑过多,而忽视了社会现实形势,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①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估计和判断, 将往年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自己择业的标准, 不能准确定位。②就业期望值过高。待遇低了不去, 行业不好不去, 条件艰苦、地域偏僻不去, 缺乏“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③乡土观念强,不愿离开本地到外地就业。④缺乏较为全面的竞争能力。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劳动者,非常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一些大学生的诚信也开始出现危机,一是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和资格证书;二是不断出现违约事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措施

(一)政府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政府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基本条件。加强高校扩招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扩招的规模和速度、扩招的对象和扩招政策倾斜的方向及程度,防止对扩招及扩招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的失控。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在全国形成有序、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深化人事、户籍、工资等制度改革,放宽户籍限制,加大毕业生择业的地域上的自由度。

(二)学校进一步面向市场为毕业生构建平台

1.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对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金融、贸易、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人才的培养,调整一些市场需求不旺的专业。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就业指导教育。高等学校在所开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讲明各门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使学生理解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也可开设“专业就业指导”、“转业导论”等课程,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历史、现状和前景、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去向,使学生在就职前有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善于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提高,使高校毕业生有较坚实和宽广的基础,学会创业本领。积极推进和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符合未来发展需要。主动及时地调整学科结构,如财经专业应增加理财、就业指导课内容,精选和培训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建立实验、实训、实习 “三维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创新型和开放型实验,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引导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2.完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体系。就业教育的课程应涉及到成功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伦理学、哲学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 养成辩证思维、科学分析、进退有度的习惯; 学会依法维权, 树立职业道德; 善于学习与积累, 勤于实践与创新, 长于信息的捕捉与综合; 独具抓住一切机遇的慧眼,造就不怕吃苦,永不言败的精神。具体而言,就业教育应包括以下课程:第一、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方面的课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第三、就业的技巧方面的课程; 第四、就业法规方面的课程;第五、就业市场信息方面的课程。

①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人员、场所、经费等方面给以充分保证;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做好毕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设立教学目标。

②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根本,帮助低年级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大学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系统介绍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确立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侧重如何根据自己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和对自己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大学四年级进行职前的培训,主要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③以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机制。积极推动网络建设,建成可提供包括信息发布与查询、网上咨询与指导、就业推荐与招聘、职业评估等丰富内容,实现信息发布、采集、交流、管理、统计和分析等诸多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成为对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就业服务的有效载体。争取与国家网、省市网、和其他高校网互联互通,加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交互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快捷的信息服务,使网络招聘常年化,使完善就业服务真正做到“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再如建立QQ群联盟,传递就业信息,也可利用BBS获得就业信息。实现信息共存,力争使就业信息服务网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④创新方法,建立活档案,提升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具体可信、更个性化的学生评价材料。高校学生档案建议采用开放式管理,为校外各单位选拔人才提供条件。建立高校学生档案站,实行多部门联动,即是在网上建档归档,动态的记录每个大学生的成长进步的历程,除纸质文档外,还能够提供电子、音像的档案记录资料,以便用人单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知识技能、性格特征和成长情况,使学生档案真正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之源。

⑤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构建预就业工作体系。

积极主动就业,例如财经院校的学生大四可安排顶岗实习,有意识将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边定岗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边接收用人单位的考察。在毕业生预就业阶段,实行以用人单位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机制。“预就业”有助于毕业生完成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换。缩短择业期;通过校企对接,促进产品、产业升级,培植新的就业机会。

⑥进行创业教育,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辅导,需要建立由教师、企业家等组成的创业辅导队伍,可建立创业基地、设立创业基金、实验室、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园、孵化器等,借助各类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活动还可以是“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活动。通过实践性教育产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进一步起到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高校毕业生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下移就业重心。毕业生应该以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工作岗位上有长远发展空间为原则,踏踏实实从基层、从小公司做起,着眼于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积极投入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素质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学校应通过多种生动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在学生中树立“大学生是社会普通劳动者”观念,其次让学生逐步认识基层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基层是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认识到个人的成才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使学生能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自我,合理定位,掌握就业基本技能,培养就业基本素质,顺利实现就业。

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事、做人和终身学习。学会做人也是从事一切职业的前提。大学生应从社会要求、自身生存、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自觉陶冶自己的情操、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又学会做事,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充分发展个性特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开展社会调查,深入理解社会需求,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要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自如,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 教学研究,2005(4)

[2]贾文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 成人教育,2006(4)

[3]刘建国 徐炜,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1)

[4]易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

[5]姜维,张玉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猜你喜欢
构建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