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作用机制与理性思考

2009-05-22 06:33蔡伟伟
消费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行为模式挫折教育

张 红 蔡伟伟

[摘 要]挫折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有诱导反省机制、建立有效行为模式、建立有效的动力定型机制、加强自我教育与管理机制、促成与完善心智健全等,以此更深入理解如何掌控挫折教育的范围与度量。

[关键词]挫折教育 行为模式 自我教育与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张 红(1980-),男,安徽颍上人,讲师,法学硕士。

引言

挫折教育早已被国际国内公认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当今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因囿于对其涵义及其作用机制理解的局限性或偏差,而往往导致“雷声虽大雨点却小”的并不乐观的局面产生。

一、关于挫折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遭遇挫折,个体却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是“愈挫愈勇”(良性循环机制),将处境转化为攀登高峰的阶石;一是“挫而则溃”,丧失信心和勇气,产生退避、攻击等不良心态与行为。原因在于从挫折情境到挫折感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而受到个体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尤其指内心深处寻找幸福的品质)及处境当时的身心状态等诸多中介因素的制约,其核心制约因素为包含认知方式、情绪情感自控力、意志品质、行为模式等构成的挫折承受力的强弱。

所谓挫折教育,也称抗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或创设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1]其目标为建立从正确认知、合理控制情绪情感、调动良好意志品质到采取合理有效行为模式的积极连锁反应模式,即积极的动力定型系统。其核心是培养一种面对生活挫折的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从方式手段上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之说。我们从外延上来解释,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充分理解挫折教育的作用就是因为仅仅看到了狭义的挫折教育,把“教育者”片面地理解为学校,把挫折情境的产生片面理解为单纯的“创设”。一方面忽视了学校之外还有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另一方面忽视了挫折情境的主要来源--成长过程中现实的阶段性的日常生活挫折情景的合理充分利用,因而让人产生“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二、挫折教育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反省机制的适时调动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尝试体验、反省学习再到尝试体验的过程,如果中间缺少了适时反省机制,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则退。挫折教育犹如把人推到了“成长尝试”列车轨道上,利用原本人应该经历的一切挫折(广义上说,未曾经历的一切都是潜在的挫折源)来造就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尤其是早期生活不能剥夺其体验尝试学习的生活过程,例如与同伴交往、不同年龄段的家政实践体验,否则同时就剥夺了其反省机制的适时调动体验。古往今来,人类一直都非常重视 “反省”品质。从“吾日三省吾身”的典型到陈安之的“检讨是成功之母”的说法产生着深刻的社会影响。然而,当今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养,却往往是一种溺爱式剥夺“成长尝试”,故而同时剥夺了“吃一堑,长一智”的犯错改错反省机制的养成及适时调动。剥夺了反省的“痛悟”,就失去了成功的“快乐”。

(二)积极动力定型系统的培养

挫折承受力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建立正确认知、合理调控情绪情感、调动良好意志品质到采取合理有效行为模式的积极连锁反应模式,即积极的动力定型系统的培养。包括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反应机制。毋庸置疑,这一系统的自然形成主要在经历生活挫折源中习得。如果父母和老师总是为孩子遮风挡雨使得成长过程呈现所谓的“一帆风顺”,其根本无法深入领悟人生的过程是不断遇到并解决各种选择困惑与困难的过程,也无法从中习得必备的心理准备、能力与技巧,尤其当步入脱离父母为进取不间断焦虑的高峰期的青年时就一下暴露其不知所措的无力。以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成长中的挫折,甚至以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心态面对成长,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成长中塑造品质。遇到挫折能够调控好情绪情感,分析主客观因素,调动自信、责任感、忍耐力、持之以恒等意志品质,采取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如升华、补偿、反省再修正、适当逃避等。在不断经历成长的过程中,化解困难与战胜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强,挫折承受力也越来越强,心理健康的免疫力随之加强。

(三)内在重要品质的稳步促成

经历挫折的过程正是学会学习、体验交往、学会生活、培养人格品质的过程。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挫折教育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挫折教育能够稳步促成社会人的内在重要品质。内在重要品质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也绝非是单纯说教能够培养的。博尔诺夫提倡非连续性教育观,认为教育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实施中时刻可能遭遇埋藏于人类存在本质中的干扰因素。一瞬间的突然影响有可能使学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挫折教育是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和运用”,教育者有责任因势利导,促进在非连续性发展中逐步形成内在重要品质,包括战胜挫折的自信心、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心与感恩之心、承受力、幸福品质等,也包括由重要品质派生出来的诚信、合作、沟通等品质与能力。

三、挫折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们在实施挫折教育中应把握如下原则:1、遵循非连续性教育规律,以利用挫折源及时开展挫折教育为主,以创设挫折情境的专项训练为辅。2、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全方位教育系统,青少年之前利用现实挫折源的“成长体验”教育最为重要,学校的挫折教育主要落实到具有较强社会性、针对性、阶段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上。

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几点设想。第一,挫折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挫折源。凡是人生该经历的体验(如适当的家政参予、与同伴交往与游戏等)都不应该以害怕孩子受伤害为理由加以剥夺,应该从中加以及时、合理的引导。如“家政教育”,在不同年级都积极开展家政学习并布置家务作业。在体验中培养“知、情、意”协调统一的有效应对挫折源的自我监控管理能力。如果能将生活中的挫折源善加利用进行挫折教育,将实现事半功倍的水到渠成的效果;第二,挫折教育的良好环境丰富挫折文化,加强文化渗透。挫折文化催化着自信、乐观、坚韧等品质与精神的内化过程。单纯的灌输式说教对内在精神很难起到深入作用,有时反而造成逆反心理。而一种隐性的挫折文化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优势,往往能强化乐观等品质起到激励和鼓舞的励志作用。故我们应重视“榜样效应”,宣扬挫折文化。第三,挫折教育的补充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挫折教育是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和运用,它属于危机教育的一部分,但危机教育不限于此”[2]。对危机的出现做出积极评价、干预及处理,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及机制,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并体现在教育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海洲 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易凌云: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EB/OL] 中国教育资源网

猜你喜欢
行为模式挫折教育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微媒体研究现状综述
浅谈中职学生成长教育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行为模式视角的步行商业街室外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自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几何
新形势下职工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