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静
摘要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学校中保尖子而敷衍大多数的现象多数都与在教育价值认定上缺乏一种尊重、缺乏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有关。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主动在师与师、师与生之间架桥铺路,解决矛盾,协调关系,使学生在统一的目标下真正得到教育。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发展、生成、创新和飞扬,彰显人性的完美和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排斥 逆反心理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上,老师又把那几个好学生挨个问了一遍,剩下的都不正眼瞧一瞧,更不用说我们这几个被老师视为坏学生的人了。唉,也难怪,谁让咱不如人呢? 但我不明白的是,大家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可为什么老师总是把几个好学生挂在嘴上,好像我们这些人就不是他的学生似的,这也太不公平了。”这是一位学生的日记,记录的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学习生活,诸如此类的事情如果任其发展,“排斥现象”就会出现在班级中出现。
所谓“排斥现象”,就是在一个群体当中,为了某一部分的利益而牺牲其他部分的利益时,会导致这两部分之间的矛盾积累,从而出现二者之间的排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都可能出现排斥现象,它随时随地、或轻或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教学活动,销蚀着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效果。具体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一:教师的注意力倾向于某个学生或某一特定群体对象时,所表现出的对其他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排斥现象。 “课堂是供给、交换、占有教育资源的共享空间,就一堂课而言,知识虽然是最主要的资源,但却不是唯一的资源;非知识资源常常左右知识资源供给的实际形态和结果。所以,课堂教学资源的供给,实际上是有限量的和非平均的。”谁最大化地占有资源?毫无疑问,最有能力占有教师注意力的学生,是资源占有的最大受益者。在每个教师的心里都有自己的审美习惯和善恶是非标准,教师往往将公共的资源供给给最方便他供给的对象,最能保障他们心情舒畅愉悦的对象。好学生或某些学生由于具备了教师所欣赏的基本要素,往往受到教师的厚爱,在各方面都能或多或少受到老师的关照。而其他学生由于不具备或很少具备这样的条件,很少受到老师的赏识,很自然被排斥在教师的视野之外,他们的学习活动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无形打了折扣。
“转差扶优”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在这方面许多教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看起来无可厚非,可对于班级中的大多数中等生而言,他们很少进入到老师的视野,很少获得老师供给的教育资源,基本上处于“自由无序状态”的接受教育,以至于期末给学生写评语时,优生、差生信手拈来,而对于一部分学生,老师脑海中却一片空白,无从下笔,他们真的成了被遗忘的“灰色群体”。
表现二:教师的注意力倾向于某个学生或某一特定群体对象时,该个体或群体遭受周围学生或其他群体的排斥。不公正,这是学生最反感的品质,一旦教师表现出不公正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师生间的排斥就会产生,受到教师关爱的学生也将受到牵连而遭到排斥。孩子们的心理是敏感的,老师哪怕对某些学生稍有偏爱,都会招来其他人的反感。一次,我在班上检查学具准备情况,凡未带齐学具者都要站起来等待批评,当我检查到课代表时,我发现她少带了随堂练习册,我轻轻地敲了一下她的桌子,递给她一个责备的眼神,却没有让她站起来,这时,我发现她旁边的男生噘着嘴白了我一眼,教室里也随即出现了窃窃私语声,我的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竟会招致这么多人的关注。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经常提问某几个学生,那么当他(她)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同学往往保持沉默(其实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能回答),或者对发言同学发出讥讽的声音,以此来表示对老师的抗议和对同学的不满;经常给老师套近乎或有事没事常往办公室里跑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冠以“跟屁虫”或“马屁精”的称呼,在班级选举当中,他们往往得不到较高的票数,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于此相反,而受到老师排斥的学生或“群众领袖”却能够赢得许多同学的信赖和支持,这可能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心理的反映吧。
表现三: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班主任的关注之下,该个体或群体表现出对其他教师的排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在家里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在学校里最听班主任的话。因为班主任所肩负的责任在学校里最为突出,对学生的影响要比一般任课教师强烈持久得多,因而,班主任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种人员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每个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教学风格、为人处事等各不相同,在学生眼中它就是标准,如果谁和它冲突,学生就会本能地去排斥,许多学生跟任课老师的冲突或不服从任课教师的管教多数缘于此。
长期以来这些表现一直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未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激变期,对身边和外界所发生的事情非常敏感,他们能为一丁点事情而激化矛盾,如果一个班级群体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殚精竭虑帮助他们度过这段时期,从而健康成长。那我们如何应对和解决在班级中出现的种种“排斥现象”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更新观念,让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在每位教师头脑中扎下根。陈旧的师生观把教师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主宰,对学生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学生被置于绝对服从的地位。但教育的本质是民主,师生间的交流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和教育功能。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这种表现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是他们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同教师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倾诉心声。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学校中保尖子而敷衍大多数的现象多数都与在教育价值认定上缺乏一种尊重、缺乏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有关。对学生的一种高尚的人道性的关怀和更为深刻更为稳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教师伦理道德境界的升华。
第二,加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力量的整合,形成教师集体影响力。现在的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马卡连柯也说过“无论哪一个老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不能作个人冒险,不能要求个人负责,而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在这里所说的就是教师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具体的策略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要有意无意地弱化自己的权威,对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要努力融洽关系,在学生面前宣传老师的长处,提高任课教师的威信和影响, 及时与科任老师交流班级情况,学校实行分科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把教育对象“分割”开来。即使是一门具体学科的科任老师,“给予学生的也应该是一种整体世界的图景,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系统思维模式”,“不论哪门课的教师,他不仅应当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而且完全可以结合教学去这样做”,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的排斥心理。
第三,注重课堂观察,及时反思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反思被认为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前的反思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学中的反思主要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性回忆。由于师生认知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是很正常的,但处理不当,就会给教育对象造成无形的“内伤”,使其产生逆反情绪,以至于从排斥老师的课发展到厌倦学习,给学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要有意识的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意识课堂发生的事情,这就可能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感知学生差异和变化的敏锐性,使他能在教学中及时创设和调整各项教学环节,为体现教学主体提供充分的空间,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努力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下去。
第四,认真研究学生,加强理解和沟通,共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皆有被人理解、认可和肯定的需要,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常常因为教师不能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蹲下身子,虚心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内心感受,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营造宽松、宽厚、宽容的心理氛围。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有他(她)的可爱之处,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庄子对生在广漠之野的散木都能拥有一种欣赏的态度,只要我们不要太功利,散木未必不是风景。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活动,也会经常产生各种矛盾,如果教师没有尊重关爱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
“教育者的自觉是教育者个体生命更新的唯一途径,教师是人,但非常人。所以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自觉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及自觉地维护教育的伦理本质”。我们要努力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不断发掘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发展、生成、创新和飞扬,彰显人性的完美和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这样的教育,更具有生命意义上的平等,更近教育平等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2]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 著.透视课堂.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教师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