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春
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提出问题,给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结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出问题,创新之说也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新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和进行各种评价,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引导”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项目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引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项目引导”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项目”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项目在探索中学习。“项目引导”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基础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项目设计原则
1.科学性
项目的科学性体现在,项目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合理安排,项目要有针对性,切勿过高,过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但也不要过低,让学生感觉太易。
2.教育性
项目的教育性体现在项目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能包含所学专业的典型任务,能够让学生在思想教育、技能素质教育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在项目的教育性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具,它的应用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项目的设计不仅要融合计算机的知识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处理数据时会涉及到会计统计学的知识,也可直接从现实生活或者其他学科中挑选任务作为项目设计的素材。
(2)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积极性影响
一个专业素质优秀但道德败坏的人往往比专业素质一般的人更可怕,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承担育人的工作。所以项目的设计,要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计算机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汲取,还要积极与其他同事进行有关的探讨,形成合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3.层次性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是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总体目标,结合所用到的教材、课时安排,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好教学项目,同时为了便于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最好是以每二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一个项目。
项目的设计注意课程有关知识的递进性,新项目中既要有以前项目中已经使用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必须加入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必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实用性
项目的确定,可以来自现实的生活,与生活相近或相关,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解决项目的冲动。当然项目又要适当高于现实生活,可以涉猎他们可能的社会实践以及将来的工作需求,或者是现实社会中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为项目而项目”的倾向,项目引导教学模式中,项目的设计要求突出计算机基本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本人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word教学时,发现虽然有的同学已学过相关的内容,但以前学的内容都只是点到为止,因而进行word教学项目设计时,拿出一些广告纸让学生来进行处理,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而发现学生对贴近生活、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还是有很大求知欲的。获取知识的目的不仅是“知道”,更重要的是能够被运用到实际环境中,教师所教的知识与真实环境中的应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教师应明白教学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会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广延性
项目的设计,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项目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设计项目的“可扩展点”,使项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在完成项目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与需求,可以由项目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
二、教师应注意事项
在在项目引导的教学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但是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项目引导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
1.角色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为学生搭起支架,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二是从讲台上不停的讲解,演示,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师不能总以师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发展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教师更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不耻下问”,不要以长者自居,要“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谦虚,能者为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
2.项目的设计与执行
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中,项目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必须详细了解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精心制定教学计划,针对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将目标巧妙地蕴涵到具体的项目中,项目要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项目要富有挑战性,以凋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针对项目的难点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加以恰当的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应该看到因客观条件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学生之间学习程度的差异,鼓励相互帮助、协作学习。教师还应尽可能为个别学生单独设计相应的学习计划。
3.项目的评价与激励
项目完成后,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中评价,评价的的标准和内容可以参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师生共同制定,教师要通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点评学生作品,完成较好的作品要给予展示。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让展示者进行操作说明和创意解释,这样会对学生好的作品进行肯定和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然,有时也可分小组进行互评、自评,将互评结果收集,从而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喜好。另外对完成好的任务也可适当增设物质奖励,发一个奖状、证书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4.信息的反馈
信息的反馈是项目引导法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只进行项目任务的布置,不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引导就会失去监控。除了每节课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的课堂反馈外,本人尝试给每个学生在布置项目以后,发给他们一张项目进程情况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按照顺序有效地进行,也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检查反馈表后,根据反馈情况调整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因为虽然是同一教师,同样的教法,但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对于不同学生应采取分层教学法。对于学习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应适当增设一些较难或有提高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进一步的提高;对于那些学习困难,不能完成项目的同学,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或者对其加以辅导,不要让其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有一定的收获。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