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强
一、质性研究:教师权力策略研究的方法之镜
检视传统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力策略研究,不难发现理论研究者主要持一种静态的权力观,将权力策略理解为运用权力的类型,限制了研究者对教师运作过程的动态考查,基于师生冲突的质性研究则把教师权力策略融入师生冲突过程中进行剖析。正如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所强调:权力总是表现为不同势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寄寓于一系列事件之中,通过这些事件在互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因此,只有基于师生冲突的质性研究方可凸现教师的权力策略。
质性研究不仅仅关注教育的“理”与“逻辑”,更关注教育的“事”与“情节”,通过“事”的关注,及时提出教育的“理”与“逻辑”,使这种“理”与“逻辑”从具体的教育事件及情节中呈现出来,而教育事件及情节会对人们产生引导与启发的作用。显然,质性研究的优势在于借着对“教育事件”的分析,从具体的教育情节出发,来剖析隐匿在教育“情节”背后的“理”与“逻辑”,揭示教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师生冲突事件的过程为切人点,采用访谈的方法(本文的访谈案例资料来自江西某所中学),通过对这一教育事件的描述探析教师的权力策略,了解师生冲突过程的互动关系。
二、事件呈现:教师权力策略研究的感性之悟
一般说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前,会形成“权力定势”,并通过一种“不言自明”的“自然态度”指导自身的行为,同时这种“权力定势”在师生冲突中不断被维护和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权力策略也随之不断凸现。
案例:女老师的访谈录。
我上中学时,数学老师对我们管得很严,我的数学成绩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系,因此,我很感激我的数学老师。记得数学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次拿破仑外出打猎,忽然听到远处有人呼救。走进一看,原来有人落水。拿破仑举起猎枪。大声叫道:“喂,你要是不爬上来,我就打死你。”那人听了,用尽全力向岸边划去,经过多次挣扎,终于上岸。他气愤地问拿破仑:“为什么要杀我?”“我要不吓唬你,你就不会拼命往岸上划,这样。你不就死了?”拿破仑笑着说。数学老师以此故事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鞭策学生,逼学生学习,使学生克服自己的惰性。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数学老师。我认为我的老师讲得有道理,老师的任务在于督促学生学习。我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自己批改作业也很辛苦。我对学生一脸严肃,对没有做作业的学生批评得很严厉,学生很怕我,多数同学的作业都很认真,当然我批改得也很认真。班上纪律、学习成绩都很好。可有一次,我的权威被打破了。一名刺头的学生H没有做作业,我问他:“为什么不做?”“太多了,反正完不成。”他回答。“你不做怎么知道完不成?请你离开教室,到外面做完再进教室上课。”我面无表情地瞪着他。“我已进来了,就不想出去。”学生反驳说。教室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我一边吼道:“滚出去。”一边试图把他揪出教室,可这家伙力气特别大,他却把我掀翻在地,全班同学哗然。
后来,我要求学校开除他,可学校只是通报批评。这样一来,H更嚣张。上几何课时,我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说:“这个定理看起来简单,但你们没有真正搞懂。”“狗也搞得懂!”H声音虽不是很大,但班上同学都能听得到。我愤怒地质问他:“你骂谁是狗?”H说“老师你虽然懂这个定理,可狗也懂。不信,你手里拿一个肉包子让狗闻一闻,往远处一抛,狗是直着跑过去还是绕弯跑过去。”课堂内哄堂大笑。我简直无法容忍H的挑衅。我气愤地把书摔到讲桌上:“狗东西,你究竟想干什么?”H丝毫不示弱,回骂道:“你狗急了咬人。”我只好叫班长把政教处的老师喊来把H叫走。学校对H的处理后来又不了了之。
不久,我对班上管理失控了,许多同学开始公然和我对抗。为了避免和学生的冲突,我基本上对他们采取放任的态度。学生的作业想交就交,不做我也不追问。上课学生说话我装没听见。课堂上有时乱哄哄,瘫痪得像一盘散沙,一小撮学生在说话,一些爬在桌上睡觉,还有一些心不在焉看着窗外。课下一些学生说:“老师,班上太吵了,坐在后排听不清;个别学生太不像样,一点纪律都不讲。”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含糊道“我知道了。害群之马!你们也可以制止他们。”
现在,我一进教室,就有一种灰心的感觉。心理很烦,很乱,也很失落,失落得令我害怕走进这个教室。我常常想哭,觉得自己很委屈。课堂上面对学生时,我又不得不竭力做出不屑的样子,目光里射出冷漠与鄙夷。我只想这学期快点结束,换个班级,最好换个学校,不然心中太多的压抑和忧郁会使我垮掉的。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教师“权力定势”的形成往往是个人经历的内化。女老师“权力定势”的形成与其数学老师有关,在其成长过程中,她就已经认同了自己数学老师的权力策略,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权力定势”,即:学生应服从教师,教师具有监管学生,逼学生学习,克服其惰性的权力。但学生H打破了女老师的“权力定势”。在“权力定势”被打破后,女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采取了一些应对的权力策略。
1.采用强制性手段阻止“权力定势”的打破
女老师把与H学生的冲突视为对教师的不尊重,对秩序的冒犯。所以她对学生的“冒犯”采用了惩罚的手段:“请你离开教室,到外面做完作业再进教室上课。”当这一惩罚手段不力时,便采用责骂和暴力的办法,“一边吼道‘滚出去,一边试图把他揪出教室。”这些行为可视为女老师维护其被冒犯的“权力定势”的权力策略。
2.寻求协助试图恢复被打破的“权力定势”
当H学生的行为达到了女教师无法控制的程度,女教师便开始寻求学校的干预“开除H学生”,“只好让班上的学生把政教处的老师喊来把H叫走”。但当这些干预无力时,她甚至寄望于一些学生,“你们也可以制止他们。”这些行为可视为女教师通过渡让自己的权力,来恢复自己的“权力定势”的权力策略。
3.发泄情绪来表达对打破的“权力定势”后的不满
发泄情绪是女教师的情绪失控的表现。权力定势被学生打破后,女教师简直无法容忍H的挑衅。“气愤地把书摔在课桌上:‘狗东西,你究竟想干什么?”女教师这种行为可视为报复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权力策略。
4.放任、漠视和逃避来面对无法恢复的“权力定势”
师生冲突的加剧,使女老师对恢复自己的“权力定势”开始失去信心。“我对班上管理失控了”,“我一进教室,就有一种灰心的感觉”。为了避免“权力定势”的进一步瓦解。女老师采用放任、漠视与逃避的策略。“为了避免和学生的冲突,我基本上对他们采取放任的态度。学生的作业想交就交,不做我也不追问。上课学生说话我装没听见。”“课堂上面对学生时,我又不得不竭力做出不屑的样子”,“我只想这学期快点结束,换个班级,最好换个学校”。这些行为可
视为女教师在其他权力策略失效后的无奈选择。
从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女老师的权力策略并不成功,但在师生的冲突中,仍能体现女老师的一系列权力策略。大量的事实表明,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一系列权力策略来谋求自己的“权力定势”,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当然,适当的权力策略是保持教育教学秩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也为师生相互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教师在权力运用中过分强调了权势的份量,而对策略缺乏必要的检视,这种“权力”便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权力的丧失。
三、检视权力:教师权力策略研究的理性之析
美国学者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一个案例,正确理解的话,不单单是一个事件或事故的报道。称某事为一个案例就相当于作一个理论断言——断言它是某事的一个情况或者更大类中的一个案例。”…
师生间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面对师生冲突,如果教师一味地在师生冲突中“维护”自己的权力定势,师生间冲突不仅不能得到解决(如案例),而且会使教师本人处于尴尬的地位。
化解师生冲突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检视自己的权力策略。
1.摒弃师道尊严的旧传统观念
“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这种“师道尊严”的权力观念在许多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过分强调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和服从,在师生冲突中惯用压、罚等强制手段,其必然是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使师生在冲突中人为地处于“屈”与“从”的地位。如案例中女老师存在着试图使自己角色神圣化的权力定势。这种权力定势常常是隐形的、情境化的,随时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教师个体的教育行为。为此,教师只有善于反思与澄清植根于经验定势中缄默的权力思想,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的基石,学会接纳学生的观点、立场、兴趣、情感等,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化解师生冲突。
2.教师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
在师生冲突事件中,教师必须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与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规规定了教师拥有进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等权利。因此,教师理性地行使教育权力在于面对冲突事件时不是责怪、体罚学生,而是首先将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教育水平问题,继而和学生一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这样,权力不再是支配、控制的代词,而是“用来肯定而不是否定别人,它是一种沟通、一种建设。”
3.尊重和恪守学生权利
教师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必须以尊重和恪守学生权利为前提,而当前的师生冲突往往在于教师忽视学生权利的需要,权力策略存在着妨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流弊,因此,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与主体需要,是教师行使理性教育权力的正确策略。诚如日本学者尾关周二所言:“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能够形成教师和学生,以及同学之间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交往空间。为此,首先教师自身必须从管理主义的意识中解放出来,并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加以尊重。”也就是说,在师生发生冲突时,教师不再是权威者与主宰者,也不再是学生的对立面,而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