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健康教育理念的传递

2009-05-21 08:08陈永存黑晓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师生

陈永存 黑晓虎

经历漫长的社会发展,人类的本能活动形式不断进步,其功能也由原初的生存技能扩展到身心并需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赋于它丰富的精神意义及社会意义,后来人们称这种文化形式为体育。体育教学传递的就是这种身体运动文化,在人类生命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体育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健康教育的背景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体质教育思想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点,即使到现在,这种思想仍然被相当多的体育工作者推崇。1952年,为庆祝全国体总二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明了新中国体育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体质不仅是作为客体的体育对人的最为本质的作用和规律,而且也是建设强大祖国的迫切需要。1979年5月在江苏扬州会议上,徐英超先生做了题为《两亿接班人的中小学体质教育需要调查研究》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体育就是体质健康的教育”,“一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一条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扬州会议后下发的“会议纪要”和随后制定的《学校体育暂行规定》(试行草案),都正式提出了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1983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1990年3月,原国家教委与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发的《学校体育条例》,再次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近年来的几次全国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状况非常不理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及相关体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体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和技能,淡化竞技技术教学,呼吁体育教学由技术为中心向体质为中心转换。体质教育思想关注生物规律对人体体质的影响,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造,坚持生物学评价标准,推崇“负荷量”,试图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从生命意义上考虑,增强体质主要指向人的自然生命,显然,体育锻炼具有增强身体的功效。探寻增强体质的科学原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学不能回避传播体质知识的目的。当然,想通过一周二次或三次的体育课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现在的体育课在时间、空间的安排上都不太完善,在不合理的时间或空间内进行体质锻炼,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另外。如果一节体育课反复进行体质锻炼,并不间断地测试“脉搏”,也势必会使体育课显得呆板枯燥,从而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生命的需求是多样的,自然生命的发展只是一种外在表现,生命的本质在于其精神性及社会性,体育教学除了承担传播一定的体质知识外,更多时候还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营造一种氛围,使生命的激情、灵性、创造性得以张扬。

二、体育健康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生命内涵

教学的主体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各种学科类型越分越细,学科教学类型也越来越多,我们认为任何类型的教学都不应忽视生命的存在。教学与生命的关系,已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张向葵指出:“课堂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生命成长直接有效的手段。”叶澜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构成部分”。璐守轩认为“教学乃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类生命之间的生命交融与共契,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拥抱中实现生命完整、自由地成长与发展,师生的生命活力与价值得以充分的张扬和体现”,并指出“教学源于生命一教学之基点;教学循于生命一教学之道;教学达于生命——教学之目的”。丁留国认为以生命为本义的教学秉持这样一个理念:教学从未脱离过生命,即没有无生命的教学。生命也未曾远离过教学,即不存在无教学的生命,教学在生命中,教学通过生命,教学为了生命。

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体育学科教学的生命特征更明显,也更完整。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指向生命的某一个侧面,一般将目标定位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指向精神生命层面,现代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抗挫折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等。也就是说,学生的社会生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关照。但是,师生的自然生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是很难兼顾的,自然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只有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才能得到切实的关注。体育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其实践性,身体运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是在动态互动中进行的。“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智慧在“动”中得以张扬。

三、体育健康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生命意义

其一,开放动态的教学环境。生命来自于自然,能在自然中呼吸自由的空气,是生命发展的最基本需要。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室外,没有封闭的围墙,没有整齐的桌椅,师生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运动的美感,体验征服技术难度后的愉悦感,体验与人协作的重要性。如果再配有精选的音乐,和运动的学习、练习相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最理想的体育课。生命的自由性、生命的激情也只有在这种开放、动态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得以真正张扬。

其二,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不管教学目标如何宽泛、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静态的体育课永远不会是一堂好课。身体活动是体育课的最基本形式,体育教师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精选整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价值,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唤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通过讲解、示范或者借助教学媒体的协助,激发学生运动学习的动机,在师生互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运动习惯,交流身体养护运动保健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讲,教师的指导及学生的模仿、练习都是动态中进行的,学生借助于身体活动,逐步使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价值,为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奠定资本。

其三,体育课程教材的弹性化。体育课程教材是联系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体育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于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是许多体育人士运动体验的升华,并蕴含着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医学、测量学等)的智慧。但体育课程教材不是僵死不变的,其内容是随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体育器材、场馆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学化训练不断深入。一方面给体育课程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原有的体育知识、体育运动原理、体育运动原则等不能和当前的体育实践相适应。因此,体育教师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教材,借助于现代媒体(电视、网络等)获取最新的体育信息资料,分析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对体育课程教材进行升华,要做教材的主人。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智慧超越体育课程教材的局限性,教材的领悟要体现生命创造性特征,不是年复一年重复固定的教学内容,而是赋予每一堂体育课生命的意义。

其四,体育学习的动态体验性。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自于实践,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必须走向实践,在运动实践中领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生命价值。以篮球课学习为例,学生要掌握篮球的传接球技术、比赛的基本规则及基本战术配合等,而这些知识的学习,离开学生的运动实践是很难达到预想目标的。生命在于运动,在运动中体现生命的激情和价值。以运动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学习,体验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组合,追求的也不仅仅是健康的体质,应该体验更深意义上的生命超越,激活身体构造的每一部分,保持生命思维的活性,体验生命的激情和生命的创造性价值。体育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挫折,技术难以攻克,战术难以领悟,比赛被对手掌握控制,运动中损伤,等等。体育学习体验的不仅仅是成功,也要品尝失败。生命是丰富的,挫折、失败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价值的生命在挫折、失败中不会黯然失色。失败是超越的平台,挫折、失败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体验,生命的意志、韧性也只有在挫折、失败中才能得以锻炼。可见体育教学和生命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生命教育层面来看,体育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师生生命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

教育教学因生命的存在而存在,随生命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指向生命是教育本义的一种回归,但这种回归不可能是简单的回归,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生命本质、天性的一种思考,思考的深度及揭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这种回归的合理性。当前,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学、生命课程”等词汇可谓众所周知,但究竟这其中的“生命”指什么,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生命内涵是否统一等问题,我们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去探究。

责任编辑张茂林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师生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