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有关问题探讨

2009-05-21 08:53王青山郭东强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知识管理

王青山 郭东强

摘要:知识管理是当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演进而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活动。而虚拟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实体企业,其特点是竞争优势来源于成员企业的互补性资源和集成功能。文章对当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并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一、引言

当前,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性资源、产品价值的主要体现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本所在。而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需求的多变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单凭自己的生产能力及资源已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及保证自身的生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顺应趋势,选择参与虚拟企业的方式与他方合作生产。

一位学者说过,由于21世纪竞争具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本质,两种管理的趋势将根本改变企业创造可维持的竞争优势的途径:知识管理和虚拟组织。因而,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虚拟企业的涵义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一词是1991年由美国里海(Lehigh)大学的普瑞斯(Preiss)等三位学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而对于虚拟企业的研究至今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就关于虚拟企业的内涵、外延及理论框架等均未形成一致的观点。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合作的方式层出不穷。如小企业集群、企业并购、契约式企业集团、动态联盟、敏捷制造、外包、企业联盟、企业共生等。它们与虚拟企业的关系如何?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令人无所适从。如关于战略联盟、企业共生这两种方式,李琪认为这二者是虚拟企业,包国宪等则认为二者不是虚拟企业,而叶永玲则主张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结合已有相关文献,将虚拟企业定义为: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市场机遇,实现成本及风险分担及资源共享,由两个或以上具有价值链不同环节核心能力的企业。以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契约方式所构建的一种有时限、非固定化的合作组织。可见,为了共同的利益,虚拟企业的每个成员只作自己专长的工作,成员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一旦产品或项目周期结束,虚拟企业则自动解散或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动态组合过程。依此定义,虚拟企业主要属于功能虚拟(或称内容虚拟),单个企业只能完成部分功能,却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来拥有一个实体企业所具有的完善功能。因此,虚拟企业的发展将使实体企业趋于“小型化”,并专注培育自身的优势职能:组织管理方式也由传统的命令式、纵向、静态的职能管理转向协商式的、多线程横向、动态的项目管理。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另一类型的虚拟企业也悄然出现,即形式虚拟(或称物理虚拟),形式虚拟是指实体企业把有形的企业组织形式放到网络上运作的方式,如网络销售公司、网络旅行社、网上银行等,也被称为网络经营。一般把功能虚拟企业与形式虚拟企业统称为广义的虚拟企业。而把功能虚拟企业称为狭义的虚拟企业。本文所探讨的是指狭义的虚拟企业。

三、关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

李贺等人认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由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及成员企业间的网络知识管理两大部分构成。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及创新,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企业间网络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的整合、重组、激活、转移、评价及保护。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为了便于知识在虚拟企业中的交流与使用,有必要在二者之间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仓库”,形成“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一‘虚拟企业知识仓库一网络知识管理”的三层模式。陈兴淋等人则对野中郁次郎(Nonaka)的SECI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SECIS模型,认为虚拟企业若由N个成员构成,就内含有N个独立的SECI模型。N个SECI模型在整个虚拟企业的“记忆系统”里一起独立平行运行,并按需求相互进行知识的交换、转移。但对SECIS模型具体的运行机理并未进一步作具体的研究和阐述。李志宏等人认为,在虚拟企业知识仓库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知识迁移的两个特性:层次性及双向流动性。层次性指它的建立途径为:个人知识集一企业知识集——虚拟企业知识库。个人知识集转化为企业知识集时,可循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换模式进行。在描述企业知识集如何转化为虚拟企业知识库时,作者使用了“知识聚变”一词。类似于核子聚变反应,“不同来源的知识相互碰撞、叠加、延展而产生出新的更高价值或边缘性知识。释放出无限的知识创新能量,组织间的知识发生质的变化”。可见,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并不只是各成员企业知识与信息的简单综合,它已经产生了“共生放大”的反应。在量变的同时也发生了质变,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新知识。双向流动性是指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在使用过程中,内存的整合知识会依照原路径回流,惠泽各成员企业及员工个人。提升他们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周而复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知识的持续更新与累积。

统一的虚拟企业知识库建立起来后,就该考虑如何运用,发挥其效用的问题了。齐二石等人提出了一个四层次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从最底层开始依次为数据层一功能层一应用层一表示层。数据层即已建立好的虚拟企业知识库:功能层包括知识的各项具体管理流程,如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共享、创新及应用等;数据层与功能层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底层。应用层则由知识和业务的具体功能模块构成,包括整合管理、分散决策、知识分类论坛、网络培训、信息管理、沟通协同管理等;处于最上层的表示层则是虚拟企业门户入口。提供一个统一的用户接口界面。罗国峰也提出了一个三层的系统架构,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及资源层。表示层与上述模式的表示层功能类似。业务层与上述模式的应用层类似,资源层则对应于上述模式中的数据层及功能层。并提示知识资源有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之分,虚拟企业知识库不仅应包括通用的关系数据库,还应包括半结构化的数据库系统,如文件资源库和多媒体资源库。

基于使用的便利性和成员企业的异地分布性,齐二石等人还提出建立的知识管理平台应该是基于Web的。此外,为了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我们除了要重视虚拟网络的沟通建设,还要积极创造让不同企业员工共同工作、学习、生活和交流的机会。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涉及多个企业,投资较大。且生命周期相对较为短暂。通常随项目的完成而结束。因而由谁来承担该平台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杜娟等人认为,最佳选择应该是由虚拟企业中的主导企业负责。原因在于建设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主导企业一般实力较为雄厚,从平台中获利最多。也是最稳定的一方。这样,即使非核心成员退出虚拟企业时,也不至于对整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造成较大影响。笔者认为,还有另一考量,即知识管理平台一般都可重复使用,在今后组建新的虚拟企业时往往可重新派上用场,并可不断优化改进,使功能更加完善强大,从这层面来理解,知识管理平台的生命周期将会大大延长。由于主导企业能从中获取较多的长期持续利润,其建立和维护知识管理平台的积极性也会较高。此外。主导企业也应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起表率促进作用。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免费向合作成员开放其先进的经营运作知识和知识储备,条件是该成员也必须自愿向其他成员开放,从而有效促成知识共享的氛围。

综上所述,虚拟企业必须以全盘、系统的观点来构建一个以主导企业为主的知识管理平台。该知识管理平台应由2部分构成,一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管理平台,即人际交流网络。让成员企业员工有一起学习、交流、工作的机会,增加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及友谊,有利于“知识溢出”及更好地合作;二是基于Web的虚拟知识管理平台,此平台一方面要重视以虚拟企业知识库为主载体的编码化显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成员企业及员工个人隐性知识沟通工具于手段的开发及使用,如知识地图、专家黄页、虚拟社区及网络论坛等。在平台中,员工间的交往既可是正式的,也可是非正式的。夏敬华等更一步提出,以门户、内容管理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第一代技术只是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交流和共享的环境;它应该不断与ERP,CRM等价值链与供应链集成,由目前的“Finding”环境转变为“Do-ing”环境。成为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四、虚拟企业知识转移中的问题

按照波兰尼的理论。知识可二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可编码、易于沟通的知识。可通过文本及数据库等方式直观交流;而隐性知识,则是隐于人们头脑中,难以清晰表述的知识,往往须依靠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约占10%,隐性知识以及基于隐性知识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基础。

杨玉兵等人依照情感的密切程度、互动的频密程度及相互信任程度,把交流双方的关系划分为“弱”联系和“强”联系。认为虚拟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交流。通过“弱”联系即可实现。但“弱”联系对于隐性知识的转移所起作用非常有限。必须加强成员企业及个人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相互信任,以“强”联系的方式才能进行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Savage博士则提出了一个知识回报率公式,即:知识回报率=建立在他人知识上的能力/不信任水平,该公式较为形象地说明了信任程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程度及重要性。关系资本(即组织、个人间的信任、尊重和友谊)是知识转移成功的基础,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可见,如何建立乐于分享的虚拟企业文化及增强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纷纷从社会心理学、制约与激励理论及博弈理论等视角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虽然虚拟企业是临时组建的、是动态的。但成员企业应以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眼光看待并珍惜彼此间的合作。不图一时一己之私,讲求公平与公正,培养彼此的默契感、信任感,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做到“好聚好散”。当新的合作机会来临时,才能“不聚不散”。共同再创辉煌。

当然,一方面,信任的缺乏可能造成“知识共享不足”,使虚拟企业面临无法达到预设目标的绩效风险: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知识共享过度”的倾向。否则有可能引发成员核心能力丧失及成员关系破裂的风险。在虚拟企业中,成员企业是不一定也不需要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核心能力和资源的。成员企业首先自身应该明确哪些知识是属于本企业独有的核心保密知识,哪些是可以与其他成员共享的知识。而虚拟企业中也需要建立知识共享的权限契约,对于项目所涉及到的信息性知识要积极共享,而各成员企业的核心知识以及非项目所涉及的其他优势知识则要有效保护。

知识的吸收是要耗费时间精力成本的。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存有厌足点,在知识超载的时代,应有目的性的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徐和平等人认为,一个虚拟企业成员无法获取其它成员的所有知识。应有选择性的吸收那些能增强自身核心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知识和最佳实践经验。杨玉兵等人还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观点。即虚拟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增进内部成员“强”联系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放宽至外部环境,建立广泛的外部“弱”联系,从而及时了解外部动态。当发现外部存有自己需要的知识时,可加大投入,变“弱”联络为“强”联系,把相关知识吸纳到虚拟企业中来。

在知识管理中,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螺旋理论,有助于人们了解知识的转移升级过程,但不足之处在于它只阐述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移过程,却未表明组织之间的知识是如何转移和交换的,因而引起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揣摩、改进;SECI模型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知识源于个人。这一基本观点也遭到质疑,Nancy Dixon认为,与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同。现代的许多工作都是基于项目。基于团队,一项技术或发明,都是由团队合作完成的。并由该团队共享该成果,很难说出谁是最初的提议者。Wenger也说过;“割裂一项创新,把它指派到某个人头上。很容易起相反的作用”。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在虚拟企业的环境中,情况变得更加复杂,项目团队往往由不同成员企业的员工共同参与。新知识一经开发,将呈一种类爆炸散发性的传播。迅速而多方位地辐射。为各成员企业所掌握。将不再遵循“个人—团队—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传播模式,旧有的传统理论将受到挑战。所以。如何建立真正的虚拟企业的知识转移扩散模式也许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知识管理在虚拟企业中的作用

首先,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独立化或神圣化,捧上“神坛”是不对的。知识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的全局战略。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一样,是盈利性组织。谋求经济性的收益。往往是其优先考虑目标和终极的目标。对于一些基于市场机遇而成立的、生命周期较短的虚拟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现实商业社会中,知识自身提高的重要性在任何虚拟企业中都不会是排在第一位的,即使以研发为重心的产学联盟与科技联盟也不例外。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服务于经济目的。因而,组织中的学习要有经济效益意识。David和Boktin在《The MonsterUnderthe Bed》一书中说过:“最不想要的是学习型组织,应该发展学习型事业。也就是把学习、知识和利润连成一气。”伍忠贤也认为,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是策略性资源和生产因素。因此,贵在运用。而不在于收集、拥有。知识具有无形性及间接作用性。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呢?马慧贤认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流程必须与具体项目流程有机化集成,要围绕着项目流程而存在。并依据项目流程的规划分解、项目运行和项目整合输出三阶段划分,对知识管理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进行了阐释。

其次,万伦来等人把虚拟企业称为学习型联盟,就是为了强调虚拟企业成员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虚拟企业如果只注重于产品及设备、劳动、资本等有形资产的合作,则只是一种处于低级阶段的“生产联盟”,应注重对合作伙伴的知识技能的吸收和积累。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建立联盟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只重视学习生产能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这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的症结所在。笔者认为,在现实的商务环境中。成功的虚拟企业应该短期效益(经济效益)与长期效益(学习效益)并重,是生产联盟和知识联盟的最佳结合体。没有经济效益意识的组织学习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唯生产论”的虚拟企业则缺乏壮大发展的潜力。

再次,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知识转化螺旋理论及由此衍生的“场”理论把企业知识转移的环境称为“场”,认为它是实体空间(Physical,如办公场所)、虚拟空间(Virtual。如网上社区)及心智空间(Mental,如共同愿景)的统一体。笔者认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建设与管理一个和谐统一的“场”,即如何创建一种使人们乐于分享的虚拟企业文化(心智空间),并通过信息沟通技术及有效组织,让成员企业及个人在工作场所及网络环境(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提升虚拟企业整体及各成员企业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多赢”局面。并为持续或下次更高层次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知识管理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