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坡
阅读中学历史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只有在科学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得到发展。要读懂、读通中学历史课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例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节中关于民族危机加深的内容:《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论)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外,又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利权和扩大投资办厂。(史)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论)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必须梳理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培养史论结合的阅读能力。
二、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以事为主。自成单元,前后史实环环相扣。历史事件层次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结局(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三分法”安排层次。教材大多数章节的课文都是用“三分法”安排层次的,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2.按问题性质分类安排层次。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就是按“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特点”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特点”不同性质的两类层次叙述的。
3.按教材确定的主题安排层次。例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一节,就是按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即商品输出的方式和早期的资本输出的方式来安排层次的。
4.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例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节,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的。
三、提炼和概括要点
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
四、仔细推敲词句
阅读中学历史课文,必须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中的有关词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进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1.抓关键的字词。如教材中的“文景之治”、“天京变乱”、“光武中兴”、“开元盛世”等,其中“治”、“乱”、“兴”、“盛”都是关键性的词。看见“治”、“兴”、“盛”即能联想到太平盛世的内容,看到“乱”即能预想到它的严重后果。仔细领会关键字词的意义,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抓表示事物发展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19世纪束“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萧条下去”。抓住以上关键词句,就可理解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3.抓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五、圈点批划
所谓圈点批划,就是做记号(圈、点、划)和写批注。它的作用是:①可经常提醒我们细心读书,用脑思考,加深印象,帮助记忆;②可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难点、疑点随时标记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精华;③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理解和“再创造”,使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创作出新东西。总之,圈点批划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对教材所作的不断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也是把书本知识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步骤。
六、编写读书提纲
这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分析综合方法的具体运用,它不仅能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获得系统和深入的理解,而目也是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关于“殖民主义的罪恶”,可列出以下提纲:
抢:抢夺财富、资源和劳动力。
杀:屠杀印第安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贩:贩卖黑人奴隶,罪恶的奴隶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