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贤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而采取过激行为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为了发泄一时不满杀死自己的老师、同学甚至亲生父母;有的学生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自杀轻生;有的学生为抢劫几毛钱就杀人害命……类似事件的屡屡曝光足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据报道:我国高中生中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心理障碍的持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严重者将难以自立于社会。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练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高中生心理教育的几种方法
1.加强师生交流。
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流。通过探索与实践,笔者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最有利于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调整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鼓励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和创新、不怕挫折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笔者所接触的学生中曾有一位因父母离异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在了解她的情况后,笔者积极鼓励她尽快走出阴影,回到学校正常学习,但并未从心理上更深入地了解她。她虽然听从我的建议,回到了学校,但是对学习和学校都充满了恐惧,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从不主动说话,不愿与同学交流,即使课间也不离开座位,看起来非常胆怯,眼神里夹杂着一些不安。几天后,她又请病假回家了,连续三天没有到校。在和家长的进一步交流中,笔者发现她因在遭遇父母离异这一突然的重大变故时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了逃避现实、逃避生活、惧怕交往的心理。在细致了解情况后,笔者果断地要求家长立即让她返校,并要求家长配合,坚持每天送她到校。同时,笔者还经常与她谈心,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开导她,使其逐渐摆脱抑郁和自卑心理。另外,笔者还积极通过各种方式肯定她、鼓励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当了解到她曾学过长笛时,在班会上,笔者特意把她的家长请来,专门为她安排了长笛独奏节目。事后,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吹笛子了!站在那里,我觉得自己找到了许久以前的那种自信的感觉。”渐渐地,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性格也活泼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2.课堂活动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应立足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渗透。比如,文艺活动课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观;科技活动课能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体育活动课则对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班团会活动课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当今社会和现代生活,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开展心理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保健课,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专门课堂,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常识和必备的心理自我保护方法。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保健课和心理素质讲座,为学生提供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是一种灵活、实用的教育形式,可使学生获得更广泛、更有深度的心理健康知识。
4.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孩子的个性培养方面更有显著作用,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从小形成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宽容豁达、明辨是非等良好心理品质。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被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五彩缤纷的社会里,学生要接受什么,摒弃什么。是不大容易分辨的,家庭教育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排除社会不良文化环境和不健康社会行为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只有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实事求是地来看待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才能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