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红
前不久,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来访,给我讲了一则笑话:她去工地采访一位外国老工程师,因为是第二次见面,老远那位外国朋友就用生硬的中文给她打招呼,她灵机一动也用“生硬”的英语回应他:Hi,Old Black(你好,老布莱克),让她没想到的是,布莱克的脸色马上晴转多云,冲着她连声嚷嚷“NO!NO!”说着还用拳头拍打了两下自己的胸部,随即趴在地上做起了俯卧撑,要不是翻译拦住他,真不知道他还会做出哪些举动。看到朋友惊诧的神情,翻译笑着解释说:布莱克是在表明他身体很结实,还不老。
我听后笑了,告诉她这都是中西文化差异所致。
中国人对老同志的称呼,习惯在姓氏或身份前加上“老”字,或表关系融洽或表尊重。比如“老张”、“老王”,再比如“老同志”、“老领导”、“老教授”。叫的人彬彬有礼,必恭必敬,听的人也喜上眉梢,乐不可支,一副坦然受用的样子。但在讲英语的国家里,却比较忌讳别人说自己老了。因为他们认为称“老”就意味着“衰老”、“不中用了”。所以,他们在称呼时通常是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或Miss以表尊敬,如果关系比较好的就直呼其名了,甚至晚辈直呼长辈名字的也是很平常的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尊重与不尊重。
其实,我这位朋友在大学里也是学过英语的,她之所以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只是平时对外国语言禁忌方面了解的比较少,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这样小儿科式的错误就都会避免的。
我们知道,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因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某些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文化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赋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厚重的文化色彩。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要求人们在与人打交道时要尽量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
随着中外文化、社会、经济交流的日益加深,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外国人,甚至采访对象本身就是外国人的事儿已非鲜见。所以,不管是用英语直接采访还是通过翻译来采访外国朋友,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文化语言禁忌,对新闻记者顺利完成涉外采访不无裨益。
那么,采访中应注意哪些语言禁忌呢?这里仅就日常生活中的见面问候、数字、颜色以及个别词汇的委婉表达等方面对记者朋友给予简要的提醒。
1问候禁忌。中国人见面喜欢嘘寒问暖,比如,“你吃了吗?”“要去哪儿呀?”“你最近胖了!”“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似乎越问得多越显得亲热、友好。但这些话在西方人听起来却觉得很别扭、不舒服。他们会认为这是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privacy(隐私)。他们认为,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被侵犯就如同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一样。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他们所谓的隐私都包括哪些方面?一般来讲,主要有年龄、财产、恋爱、婚姻、家庭、工资、收入、信仰等。所以,新闻记者在与外国朋友接触时,无论关系多么友好,都不要探问他们这方面的问题,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2数字禁忌。不同的国家,对数字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人对数字“十三”就十分忌讳,住宿、选车号、电话号、手机号都不愿意选与13连着的号。西方人在生活中都极力避免与13发生关系,13人不同桌就餐、开会、出游,高层建筑、旅馆等隐去13编号;医院更不敢设立13号病房和病床等。重要活动不安排在13日,约定时间不安排在13日,如果是13日,又适逢周五,那就更避之唯恐不及了。请客避免宾主13人人席。追根溯源,主要是耶稣受难前夜,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师徒13人中出了一个叛徒犹大。所以,基督教和信仰基督教的民族都认为“13”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就像中国人不喜欢数字“4”一样。当然了,外国朋友也有喜欢的数字,那就是“7”。“7”在他们眼里是一个幸运数字,能带来幸福,欢乐和好运,所以他们经常说“LuckySeven”(幸运7)。正像中国人喜欢数字6、9,意味着顺、多,喜欢数字8,谐音“发”一样。类似这样的小常识,经常参加涉外采访的记者朋友不能不知。
3颜色禁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颜色存在不同的禁忌。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的红色,则是泰国人最忌讳的颜色,他们在记录丧事的文字时都用红色的纸和布;日本人视绿色为不祥之色,伊拉克人视蓝色为魔鬼,印度人最忌讳的颜色是白色,法国人连黄色的花都讨厌,认为那是不忠的象征。中国人结婚时喜欢穿红颜色的服装,以示喜庆吉利。而西方人只有再婚时才穿红色婚纱。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而re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也就意味着生命之花凋谢。所以,red容易让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复仇和危险,成为一种颜色的禁忌。而红色则是中国人的基本崇尚色,和“红”字联系的美好词汇几乎无处不在,比如“红火”、“红娘”、“红妆”、“红包”、“走红”、“红人”等,单位开会要挂红横幅,搞庆典要铺红地毯,剪彩要剪红绣球。尽管这些和外国人没有多大关系,但记者在这些场合采访时,却要充分考虑到颜色禁忌,采访时要尽量考虑周全。
4接触禁忌。不同的民族崇尚不同的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又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接触文化”。遇到朋友,如果朋友带有小孩子,中国人为表达喜爱或者善意,常喜欢用手轻轻地抚摸小孩子的头;而对于泰国人来说,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简直就是一种罪过;这在西方也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为这种举动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不安全感;而在穆斯林民族来看,用单只左手去触摸别人(握手除外)简直就是一种羞辱。因为在他们看来,右手是用来进食或做愉快的事情的,而左手则是大小便时才用的。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禁忌是因某些词汇过于直白容易使人难堪而采取的一种委婉的表达手法。这和我们中国有点类似,比如,我们去解大小便的时候,为避免过于直接,经常用“去方便”、“去解手”、“去厕所”来代替,有些年轻人甚至用“去WC”来调侃。
西方人的不少用法也是这样。下面以“怀孕”、“死”等几个词为例简单加以说明。
1在西方许多国家,对于女性“怀孕”绝不可以用“pregnant"这个字,而要换一种说法:
she is"expee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in a delicate e6ndition",(她正在“怀孕”。)
she is"well-along",(她“心满意足”。)
She i8 about to havea“blessedevent",(她将会有“喜事”。)
She is about to be“in a familvway",(她很快就要走向“家庭之路”。)
另外,虽然同是“怀孕”,但未婚的女性在不希望的情形下怀孕时,会说:I am"in trouble",(我“有了麻烦”。)
当然,in trouble也是和一般的苦恼通用,但对年轻的女性说in trouble,大多都当作“怀孕”来解释。就像中国女孩子来例假时经常说“我又倒霉了”一样。
可见在形容微妙(delieate)的事情时,不管中外都会采用拐弯抹角的说法。
2对于“人死了”,英美人也很少说:He died,他们会说:He went to his re—wards,(他去领奖了。)
He fell asleep,(他躺下长眠了。)
He passed away,(他离去了。)
He breathed his last,(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如是军人就绝不会说:
He was killed,(他被杀了。)
kill是禁忌词。他们会说:
He fell in battle,(他为国捐躯。)
关于“溺死”也避免使用drown,而形容说:
The sailor was"lost at set",(海军士兵“沉没在海里”。)
3在语言禁忌中,西方也有一些比较浪漫的说法。比如,当走在辽阔的山野时。如果女性说:I want to pick flowers,(我想去摘花。)实际上就是想去“方便”的意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禁忌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这种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礼仪和交际。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交际规则。新闻记者在开展涉外采访活动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的敏感区域,采取合适得体的交际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采访对象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在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