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生
摘要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这需要通过课内外长期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激发 课堂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瞌睡,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
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但一些小的技术问题,也影响教学效果,倘在这些方面下点功夫,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高涨一些,课堂效果能好些。
1 “入”要得法,“导”要有趣
1.1 随心而动,谈天说地(课前五分钟)
实践证明,课前的五到十分钟的谈论是很好的,它是一种多功能的语文自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的这几分钟,可以是自由谈论,也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篇课文进行。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前进行谈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他们很快就能理解这是几种动物的脚印,学起来容易,记起来也不难。由于兴趣浓厚,他们就会自行拓展讨论范围:还有哪些动物的脚印像这些?其他的动物脚印像什么?这样,一节课的内容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样的谈论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他们观察和寻根究底的好习惯。
1.2 随兴而至,相机导入(新课导入)
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趣导入法有:
(1)活动激趣导入法:在新授之前,教师先公布今天这节课来开展一个什么活动,同学们一听说活动,兴趣马上就上来了。如:我教《小壁虎借尾巴》,课始我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开个小小故事会,让大家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好吗?”学生很兴奋,立刻就有人跃跃欲试。
(2)情景导入,以歌煽情法:利用小学生爱唱歌的特点,先播放一段有关的音乐或唱一首有关歌曲,把学生的兴趣召唤出来,再导入正文。如教《快乐的节日》,我先放一首音乐《快乐的节日》,小朋友会跟着音乐唱起来,然后以快乐的语调导入正文。
(3)出示照片,实物等法:如上《松鼠和松果》时,先出示“松鼠”的挂图,因为课前都有让学生收集有关松鼠的资料,所以图片一出示,大家就活跃起来了,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2 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3 利用竞赛活动激趣
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功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开展一些课内竞赛活动,如要常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朗读、回答问题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教师的一次高分,一句赞美之词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有些甚至影响终生。对于后进生,更应注意给予鼓励,奖其助学所长,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当然竞赛不能太多太滥,要根据需要灵活组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赛的胜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避竞赛的不良影响。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的理解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精心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例如通过情景画面、动听的音乐等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下转第80页)(上接第73页)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例如我在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松鼠》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始上课,我通过动画演示,带着孩子们进入森林乐园,让他们和松鼠打招呼。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可爱的松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学生畅谈对松鼠的印象,表达对松鼠的喜爱。又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5 利用想象扩充激趣
有的课文仅仅靠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学这类课文时则要引导学生联想,通过想象扩充和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如课文《艰苦的岁月》一课,最后一句:“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个句子通过写小红军听笛声的感受,不但写出了在艰苦的岁月里红军战士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揭示了红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原因,理解较难。因此,教学这个句子除了联系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未来”和“希望”是什么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怎样的情景?看到的“希望”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想象扩充和激发情感,加深体会,理解句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内容。
兴趣虽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之”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之以恒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