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利君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中国电视的一种节目形态,在中国起步虽晚,但是发展却很神速,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经验,对电视谈话类节目出现、发展以及要求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 社会真实资源 挖掘 主持人素质
谈话,这种古已有之的人类交流方式在二十世纪有了新的载体。电视的发明扩展了人际传播的途径,使古老的谈话走上了大众传播的道路;使本来属于个人的交流变成了在公共视野范围内的表达。因此,谈话潜能被重新挖掘。目前,作为中国电视的一种节目形态,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虽晚,发展却很神速,而且还呈“方兴未艾”趋势。那么,电视谈话节目是如何契合了公众心理才兴盛起来的呢?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健康发展是对社会真实资源的挖掘和梳理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在创办之初迅速获得观众的认可,也许主要是满足了一种“饥渴”——人们对说真话的需要。这曾经是我们非常稀缺的东西。所以,与以“搞笑”、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港台“脱口秀”不同,内地的谈话节目大多不是作为娱乐节目出现的。“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出结论,而是隐藏着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交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学会说话,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交流,尤其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当社会与理论的宽容可以达到电视谈话节目所要求的基本要素时候,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时期便到了。支撑整个节目形态的的内在特征是严格遵循纪实的电视理念。虽然对纪实的理解可以多层面,但谈话的纪实最基本的则是让人开口说话,而不是不见真理不罢休的论战姿态。谈话节目最能保持大众传播背景下人际传播观点差异、交流探讨、激烈交锋的原貌,并营造出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谈话氛围,即谈话场。信息与情感的不断流动、补充、逐步积累,又不断地寻找释放途径,以便激活富有生命力的话语机制,引起观众更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反馈的欲望,也即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
目前,众多的电视谈话节目大体分两类。第一类是名不见经传的百姓谈自己的事。当然,这是老百姓的人和一定符合新闻价值: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间或看有某领域专家的注释。从中央电视台看:不论是新闻频道的《实话实说》、经济频道的《对话》、科技频道的《人物》都属于此类栏目。第二类是人们熟知的各路明星、名将的现身说法。例如:央视的《艺术人生》地方台如上海卫视的《杨澜访谈》、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凡是收视率能呈上升趋势的谈话节目都是那些真情动人的话题。我们大同电视台《中华大同人》也是较受地方观众喜爱的一档访谈类节目。忠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倾诉是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石。观众感受的活跃的气氛和具有原生态的思维冲击,或多或少会对深厚的社会性格构建发挥作用。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健康发展含有对节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与历练
英国国家称主持人为archor,为什么?就是因为策划、编委、嘉宾在流动,只有主持人是一个成功节目不动的定心。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其风格与成败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风格和魅力。欧美的谈话都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优秀的主持人常常能使一档节目持续数十年。我国的电视节目虽然诞生时间较晚,但随着经济飞跃发展,文化事业的逐步繁荣。电视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类似《杨澜访谈》、《鲁豫有约》等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较平和,朴实,时尚而且还受观众喜爱,尤其是一批青年群体的追捧。当然,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实践,世界发展的规律我们也不可逾越。
这里,我们不能谈崔永元,崔永元的成功曾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论外在形象,任何恭维的语言都显得虚假,大家都能接受的唯一的一个说法是“小崔你长得挺群众的。”的确,形象不是崔永元的优势,但他自由观众喜欢。街头巷尾的大妈大叔觉得他像邻家的二小子,年轻观众就当他是儿时的玩伴。校园里的同桌,当兵时新兵连住的战友;单位里的同事。如此,看上去就感到亲切,想起来感到心态平衡。为什么?在崔永元主持近十年,几百期节目后,我们该来仔细分析了,可以说,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幽默感是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必备的素质。崔永元在这三方面是有综合实力的。首先,崔永元在做了十年的广播记者,他走遍了做过的五湖四海,大好河山,碰见了无数让他愤怒或感动的人和事。“我不认为自己是演艺人士,我认为自己一直是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是作现场采访。只不过,以前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一对一,一对二地采访,现在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一对五十,一对一百地采访。”他的职业状态是良好,无论做广播记者时不出名,还是做电视节目时出名、众人关注,他都对节目负责,对被采访者负责。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他可以感知万事万物,并恰当地对待这个世界了。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审美趣味的逐步提高。电视观众已不再满足于茶余饭后的一般消遣。而是渴望欣赏到即有格调高雅,又通俗易懂的电视节目。从此意义上说,电视谈话节目要雅俗并存,多远融合,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完美结合,更好地体现主流文化。今后,愿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引导和制造文化的道路上一路走好,力争把每一个话题真正变成做透视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一个窗口,以反映民族的精神面貌,代表名族文化的整体水平,形成新的流行文化,不断为观众提供精神的依托!
参考文献:[1]柴如瑾.从《名声大震》看选秀节目的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