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化梅山武功的社会价值

2009-05-12 09:47魏志英陈永辉谭克理
体育学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社会价值民族传统体育

魏志英 陈永辉 谭克理

摘要:以湖南新化孟公村武术文化为考察对象,对流传在当地的梅山武功进行实地研究,认为梅山武功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朴实、强悍、“蛮横”的个性,具有民俗事项的特点;展现了当地村落的俗文化,着重分析梅山武功对孟公村村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梅山武功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目的是希望让更多的本地村民能客观认识梅山武功的社会价值,并积极参与到梅山武功的活动中来,以传承本土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文化;梅山武功;社会价值;孟公村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91-05

Social value of Meishan Wugong in Xinhua Hunan

WEI Zhi-ying1,CHEN Yong-hui2,TAN Ke-li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0,China;

2.Department of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Changsha 410138,China;

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s,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7,China)

Abstract: Basing their research subject on Wushu culture in Menggong village in Xinhua Hunan, the authors made a field study of Meishan Wugong passed on locally,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eishan Wugong include primitive, powerful and “tough”; Meishan Wugo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folk custom, embodying local village folk culture. The authors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Meishan Wugong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enggong village, and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Meishan Wugong in local new rural construction, hoping to let more local villagers know about the social value of Meishan Wugong objectively, and participate in Meishan Wugong activities actively, so as to inherit local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Wushu culture;Meishan Wugong;social value;Menggong village

梅山武功是流传于武术之乡——湖南新化农村的民间武术拳种。它具有乡土文化特色,有广泛群众基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一些村落盛行,对当地村落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21世纪是追求文化价值多样性的时代,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时代。江胜信、孙家正[1]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如何开展有关梅山武功的活动,合理运用梅山武功这项文化遗产,对当地村落建设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提高人们对梅山武功社会价值的认识,促使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有关梅山武功的活动中来,“在原始氛围内保存民族传统活动,使其充满活力”[2],使梅山武功这项文化遗产能有效地为构建当地和谐村落社区服务。

梅山武功主要在当地村落流传,为当地村民练习、娱乐,因此把它置身于“村落体育”的范畴来研究其社会价值,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选择新化孟公村为考察对象,是因为孟公村是新化县有名的“武术之乡”,是梅山武功发源地,有悠久的尚武传统,梅山武功在该村落的群众基础扎实,选择其为考察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1梅山武功的地域文化特征

1.1梅山武功具有朴实、强悍的个性

梅山武功有77个拳械套路[3],拳术套路有丁字桩、田字桩、工字桩、梅花桩、大红桩、小红桩、五点梅等;棍术套路有烂草缠麻、老子撑伞、观音扫殿、金鸡啄米等;对练有棍对铁尺、铁尺对櫈、梭标对刀等;功力功法练习有练单操、举石担、打千层纸、站桩等。梅山武功套路虽多,但都短小、精悍,直来直去,演练中动作紧凑、豪放、勇猛、刚健有力、朴实无华[4],操练时,要求桩功稳固,多在坐桩、箭桩、丁桩的基础上,配合各种手法动作进行劲力、技法练习,同时注重引力,讲求以气助力,要求把全身之力注于每一动作上,使得从动作演练形式来看,给人一种朴实、强悍的感觉。梅山武功招招式式讲求攻防含义,无虚招和花架,特别强调手法多变和下盘稳定。在实际对抗中,讲求近身快打,以功力取胜,常用抓、牵、带、压、封、闭等手法控制对方身体部位,或利用冲、砍、劈、叉、撞等手法击打对方身体部位,继而靠身,封闭对方。当地一些老拳师在描述过去拳师交手时,强调最多的就是功力和手法,这种打法带有“蛮横”风格[5],也体现出了村民在技击对抗中的一贯作风。

1.2梅山武功相关活动具有村落民俗事象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梅山武功是当地村落村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反映了当地一些民俗特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6]。孟公村在民间有“设厂习武”传统,村落拳师常在农闲之际开厂授徒,当地许多村民会自发组织跟随本地村落拳师学习梅山武功,有些拳师以教打(传授梅山武功)为谋生职业。每年的传统节日,孟公村一些有威望的拳师常组织武术表演和舞龙武术活动。每年春节,当地村落龙灯会通常会组建一班拳套人马(会梅山武功的村落拳师或村民),每当开展舞龙活动时,就穿插梅山武功表演。80年代当地许多民间武术社团纷纷成立,80年代初期,孟公村成立了新化县第一家私人拳社,随即又成立武术站,一些拳师也纷纷开办私人武术馆,这些武术社团为梅山武功在孟公村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3梅山武功展现了当地村落俗文化

过去孟公村传习梅山武功的人基本上没有条件接受系统文化教育,而且传授方法是口传身授,因此在清末民初出现了许多拳谚、歌诀,当地一些俗言俚语出现在拳谚、歌诀中,这些拳谚、歌诀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理论,但体现了当地民间文学色彩。孟公村一陈姓拳师保存“拳谱”中,就记载了有关梅山武功一些套路、动作名称以及有关技击要求,如“一要打、二要练、三要打人心莫善”、“九打九金刚,十打十金刚”、“上打雪花盖顶,下打雷火烧天”、“双来力转手,阴阳转手扒”、“二龙戏珠是好打,徒子徒孙莫乱传”等[7]。从这些拳谚、歌诀不难看出梅山武功作为俗文化在当地民间流传的痕迹。至今,这些口头文化仍然为一些村落拳师教育徒弟的手段。另外村民学梅山武功时,通常要写“投师约”,不得背叛师门,逢年过节要看望师傅。拳师在演练功夫时要束腰带和行拱手礼,这些都是当地先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习俗和礼节。

2梅山武功对当地村落社会发展的影响

2.1满足了村民精神生活需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公村的尚武之风进入鼎盛时期。孟公村的拳师经常在寒暑假或农闲之际开厂授徒,学习时间为30~40 d,村里许多村民都来习练梅山武功,在那个精神活动相对单一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机会聚集到一起,促进情感交流,极大的满足了村民的娱乐需要。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通过自己操练,磨炼了意志品质,通过观看他人演练,感受娱乐氛围。春节期间,孟公村常进行舞龙武术活动,这一年一度的春节舞龙武术活动,增加了村民生活的娱乐性,村民的“团龙”(一个村落进入另一个村落舞龙时,常会遭到对方村民对龙的围困,并提出演练梅山武功,进行比试)和拳师的功夫表演让村民感受到了节日气氛;每当孟公村进入邻近村落舞龙时,村落龙灯会负责人会先组织好会拳套的人手,以备对方村落村民“团龙”,对方村落村民往往会困住进来的“布龙”,要求演练拳套,这一方面让村民体验到了更多的节日乐趣,另一方面促进了村民荣誉感和耻辱感的产生,激发了村民的斗志和毅力。这一时期,村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生活逐渐好转,使得村民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但由于经济还相对落后,文化活动过于单一,村民没有更多其他文化活动选择,因而梅山武功满足了这一时期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借此活动宣泄情感,调节心境。

2.2促进了村民善打好斗习性的形成

梅山武功历史悠久,且具有较强的技击价值,在梅山武功的流传和发展演变过程中,习武者往往容易形成善打好斗的习性。追溯历史,清朝末年,在新化当地涌现出一些有名气的拳师,据李抱一所著《湖南技击纪闻》记载:“伍再明坚绳其能,相室中一桌,桌系坚木所造,铺至地面,骈五指扦之,洞木入土”。足见其劲力之大。罗云卿在贵州为烟贩保镖,未曾失事,绿林皆知[8]。民国期间,新化县举行了3次功夫擂台赛,其中每届比赛冠军得主都为新化本地会梅山武功的拳师[9]。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一些村落拳师也经常相互间进行以武会友,交流技艺,比试功夫。七八十年代,随着一些相关活动的开展,梅山武功在当地进入了鼎盛发展期,传统习武氛围更加浓厚,传统的尚武风气促使许多村民学习梅山武功,受传统观念影响,村民习练梅山武功,除了维护传统的家族、村落利益外,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抵御外来风险,在村民潜意识中,学梅山武功以防身自卫也是为抵御外来风险的个体生活需要。因此每年寒暑假,孟公村许多村民就把自己小孩送到当地一些拳师办的武术班去习练梅山武功,以求能学点防身本领,不遭欺负。而80年代梅山武功在孟公村的盛行使当地村民善打好斗的习性得以突显。

2.3增进村民归属感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一直处在一个生存危机不断凸现的社会里,个体必须依附于某一集团,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他的归属意识是十分强烈的”[10]。梅山武功有关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村民的文化归属感。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不会梅山功,愧为新化人”的说法,当地村民很大程度上,已把梅山武功和身份标识确认联系在了一起,梅山武功成了新化的标识性文化。在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都是人们生活的总结[11]。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梅山武功,其演练、技击风格、拳谚和歌诀、尚武思想在孟公村的一些中老年村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已成了他们作为新化人的标志性文化归属。在村民的生活交往中,很多村民就是通过参与梅山武功的有关活动来寻求自己的生活伙伴,构建自己的生活社交圈子,并通过这个圈子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地位。另外村落之间的舞龙武术表演活动则强化了村民对村落地域的归属,村民通过舞龙武术表演,从对方村落对龙的围困和武术竞技,在情感上加强了实现族群、村落的归属认同。

2.4促进当地村落社会的分化和整合

梅山武功有关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村民个体等级的分化。梅山武功常在村落中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村落社会等级制度、伦理、社会秩序的形成,如投师制度、家族制度、宗派制度等。在孟公村,徒弟学武必须写“投师约”,听从师傅教诲,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与徒弟的师徒等级关系明显。在当地,各村落拳师有自己的行武地盘,有自己的宗派,同为梅山武功传人,却有着不同派系。学武的村民、村落拳师必须在这些伦理、宗派制度中约束自己的个人行为[5]。在村落拳师间,功夫的强弱则可造成拳师个体身份、地位的不同,形成拳师内部秩序等级。“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自给与生活的雷同,使得群体的互补性、有机融合性较差,要将一个非有机的社区整合为稳定的群体,就需要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习俗与紧密的关系网络建构,需要诸多的活动来达到这些目的”[10]。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公村村干部常常会组织村民习武,春节期间带领拳师和习武的村民进行舞龙武术活动,常常会应对方要求而进行拳脚比试,这些活动促使着参与这些活动的任何一个人,在情感上实现着族群、村落认同,将不同的个体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面对生存环境,从而维系整个族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孟公村村民深受历史影响,凝聚力强,浓郁的尚武风气、尚武活动使得外地村民不敢轻易进入这一带活动。

2.5承载当地的民俗文化

传统的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稳定、坚韧的结构形态,世代传承[12]。梅山武功涉及的不仅仅是肢体活动,而且涉及与当地民俗风情、乡土文化有关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偏好。如当地拳师练武时的束腰带、行拱手礼,拳谱中的拳谚、歌诀,套路中齐眉棍、耙、釵、流星、櫈等器械套路,都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实践有关,隐示了当地村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自然哲理,不同程度地显示了当地民俗文化特征。梅山武功套路古朴、动作简单,演练时,给人强悍的风格,技击对抗时,注重手法多变,讲求靠身短打,以功力和手法取胜,给人勇猛的感觉。孟公村这种善打、好斗、强悍的民风,就是以梅山武功为载体,通过村民营造的习武氛围而沿袭下来的。居住在新化一代的远古居民——梅山蛮,自古就与封建朝廷对抗,加上当地险恶的地理环境,造就强悍、勇猛、好斗的个性特征,梅山武功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这些个性特征的沿袭,至今,它们还能在梅山武功套路演练和技击对抗中体现出来。

3梅山武功在孟公村和谐村落构建中的运用

3.1为孟公村村落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人们习练武术的过程,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梅山武功的开展满足了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村民的情感交流,加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展示了村落较好的精神风貌。今天,孟公村的生产条件、村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在丰富多彩的感官享受的刺激下,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削弱,特别是部分新生代村民受到一些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与影响,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当地村落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而梅山武功在提高村民精神文明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功能。梅山武功内容丰富,文化特色浓厚,可进行表演、竞技娱乐,可用来健身,也可作为文化教育手段。我们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与活动来充分发挥梅山武功娱乐价值,有效地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村民的情操。如开展以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武术比赛,以村为单位的乡镇武术比赛、中小学生武术比赛,结合舞龙进行的武术活动等;在当地春节文体活动中,可组织村民进行梅山武功表演,表演内容和形式既要适合现代村民的感官需要,又要结合梅山地域风情,可把梅山武术和当地原始的狩猎生存活动结合在一起,创编独特的武舞表演形式,给村民耳目一新的感觉;梅山武功套路短小,具有“拳打卧牛之地”特点,动作演练时要求融合精、气、神,讲求以气助力,因此可作为不同年龄村民健身的手段。我们可以采取“薪水供养”形式,鼓励、支持本地拳师“开厂授徒”,并通过各种活动的举行,引导村民习练梅山武功,通过村民的习练来充分发挥梅山武功的健身作用,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我们也可通过组织本地高等院校武术专家、学者对梅山武功文化进行挖掘,对套路内容进行整理、创新,对技击性能进行提炼,并撰写成专著或学习小册子,在本地村落中进行推广,以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如拳谚歌诀、投师约中所提倡的武德、演练中的抱拳礼、技击对抗中的勇猛风格、套路演练中的朴实、刚健有力风格等,有助于村民建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强村民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

3.2为孟公村村落社会体育发展服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农村社会体育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制约,要认真“反思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文化并予以发扬光大,服务于人民群众,形成多元一体的具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民族休闲文化”[13],要借助健身性、趣味性、竞技娱乐性较强的本土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来促进农村社会体育的发展。梅山武功是流传于当地村落中的民间体育项目,今天虽然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但其表演、竞技娱乐性能仍然存在,当地村落尚武氛围也仍然存在,我们要依托当地尚武风气,以梅山武功丰富内容为基础,对梅山武功表现形式、活动开展形式、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使其朝着娱乐、健身、较技等休闲方向发展。我们要利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组织专家、学者做好梅山武功的申报、开展工作,既为梅山武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也为梅山武功在村民中的活动开展服务。梅山武功已入选湖南省第2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当地政府更应重视其发展与运用,并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积极采取措施,使梅山武功服务于当地百姓生活。我们要根据村民精神需求,开展不同形式活动,并进行必要创新,可针对老年人身体和运动特征,在高架势的基础上,把梅山武功的一些常用手法和步法进行新的组合,以满足老年人为健康而运动的需要;可针对新生代村民感官需要的加强,对梅山武功的经典套路进行整理和创新,去粗求精,并适当汲取外来武术动作,增加一定动作难度,提高观赏性,并组织一些比赛,以促进这些套路在村民中的推广;还可针对广大村民对技击的爱好,对梅山武功技击性进行提炼,并制定技击竞赛规则,在村落开展一些技击对抗竞赛与活动,如以梅山武功为主题的武林大会、梅山武功擂台挑战赛、梅山武术文化节等;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争取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本地区武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对梅山武功价值开发的研究和活动开展上来,要借助宣传工具,加强宣传力量,如电视、广播、书刊、墙报等,特别是村委会要加强对书刊、墙报的利用。

3.3为推动周边农村学校体育开展服务

新化是贫困县,许多农村学校无法开展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因此,从当地选择一些本土体育项目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可解决贫困带来的制约。梅山武功乡土气息浓厚,如果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经教材化处理后在当地中小学校推广,可使周边村落学生对梅山武功有客观的认识,可培养新生代村民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而且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在经历走进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和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学校体育方式而在社会广泛地流传开来的[15]。梅山武功作为孟公村主要的民间武术拳种,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本土文化的今天,要在当地得到更广泛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途径。新化县有关政府部门曾提出要在全县各学校提倡、推广梅山武功,要求各学校加强梅山武功教育与活动开展,但是有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对梅山武功知之甚少,这不利于梅山武功在学校开展。为了促进当前新农村建设,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在学校开展梅山武功教育的具体文件,并要督促各学校落实文件精神,积极在学校开展梅山武功教育与活动。孟公村为梅山武功发源地中心地带,其周边学校应该利用好梅山武功文化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体育建设服务,可选择一些经典套路作为校本体育课程内容在学校中加以推广,可组织学校体育教师跟本地拳师学习梅山武功,也可请老拳师来校举办培训班,同时还要积极在学校开展一些武术活动,如校园武术节、小型的校园武术比赛等。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本土武术教材,要把武德教育、反映当地尚武习俗的一些拳谚歌诀经教材处理后,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教材内容表现形式可多样化、趣味化,以适合学生的感官性,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中、小学生武术比赛,以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对梅山武功的喜爱程度。梅山武功引入当地农村中小学校,既是村落学校体育开展的需要,也是梅山武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过去,梅山武功为当地村落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它也应为当地和谐村落构建发挥应有的价值。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其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要针对梅山武功的文化特征及当地村落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梅山武功有关活动,使之最有效地为当地和谐村落构建服务。

参考文献:

[1] 江胜信,孙家正. 不竭的文化思考[J]. 新华文摘,2006(20):97-98.

[2]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世界文化报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湖南武术史》编写组. 湖南武术史[Z]. 长沙: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0:153,83-84,26.

[4] 《湖南武术拳械录》编写组. 湖南武术拳械录[Z].长沙: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2:38.

[5] 陈永辉,陈勤. 对一个地域村落乡土武术的考察与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43-45.

[6] 陶立璠. 民俗学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27,32.

[7] 陈福球. 打手歌诀(拳谱)[Z]. (手写本).

[8] 陈益球. 梅山武功[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9] 新化县志[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960.

[10] 罗湘林. 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 体育科学,2006,26(4):86-95.

[11] 谭志丽,饶远,刘定一,等. 外来迁徙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演进与发展的成因探析——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村落调查为例[J]. 体育科学,2007,27(4):72-75.

[12] 冯萌. 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34-37.

[13] 费孝通.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94.

[14]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EB/OL]. www.hunan.gov.cn/

tmzf/xxlb/tpxw/200903/t2.…….12K.2009-05-29.

[15] 冯胜钢. 黔东北土家族“金钱杆”的价值[J]. 体育学刊,2006,13(3):64-66.

[编辑:谭广鑫]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社会价值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