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莉
【摘 要】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体育的必然选择。高校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途径应注意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构建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新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并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关键词】 大学体育;终身体育;途径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体育思想是这一时代背景下所提倡的全新体育观念。大学体育乃是社会体育的基础,是联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大学期间的教育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生活中一旦形成健康、乐观、积极的体育观念,并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很容易融入个人一生的生活,形成终身的生活方式使其终生受用。高校体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通过体育课程改革,重视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充分实现“学习体育、学会体育、会学体育”的发展型目标,即终身体育目标。因此,高校体育要紧紧把握这一目标,始终为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服务。
一、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体育的必然选择
1、 终身体育的产生
在现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法国著名学者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应该是每个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的过程。随之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早川大芳首先提出:终身体育为“生涯体育”,它是终身教育的延伸,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教育与培养的总合,即要在人的一生实施体育。
2、终身体育的内涵
从终身体育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结论:终身体育指出的是人在一段时间内与体育的关系问题。这一时间是人的一生,即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体育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把两者结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其次,通过欣赏体育,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学会体育,从而形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3、 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的必然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的这一哲言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人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的改变,这些致使人们的身体机能退化,出现所谓的“现代文明病”。怎样去避免这种趋势,去消除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于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时代潮流。而这些反应在学校体育上,就是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就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了解保健和科学营养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充分实现学生“学习体育、学会体育、会学体育”的发展目标。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应该坚持终身体育的方向,按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设计课程,架起学生通向全面发展的桥梁。
二、实现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途径
高校体育必须根据我国当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
体育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当我们确定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时,我们就应该深刻认识到,不但学习技能是学习的目标,而且使学生形成认识规律和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是更重要的目标,即“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2、 建立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
终身体育就是使体育伴随人的一生,实现对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发展、文明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必须围绕这个终身教育的目标来设计和营造教学的模式、体系和方法。体育课的内容应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方法要以启发式和引导式相结合。大学体育教学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及自我锻炼能力的培植和养成,也就是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体育运动,享受其中乐趣,并不断提高,持之以恒,直至终身。
3、 构建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新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对系列课程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安排。它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必须符合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育课程不再是被人们误解为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是体育课程更倾向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因此,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生物、哲学、健康等学科。可针对大学生终身健身的基本条件,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体育俱乐部,体育知识讲座,训练队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发运动者的爱好情绪,并使之上升至理性。
4、构建有利于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教学评价体系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的评价体系应具备全面、积极、有特点的特征。第一,对学生要全面整体的评价,既考察知识,也要考查技术和能力;既考查学生学习结果,也考查学习过程;即有主观评价,也有客观评价;即有定性评价,也有定量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第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大量的运用准则参与评价,这种评价将学生的成绩与事先制定好的目标和标准进行比较。即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按提高的幅度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第三,要有特点的进行评价,它是指在对学生评价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改变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5、 终身体育目标下整合教师的素质,根据需求转变自身角色
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终身健身思想的形成及终身体育能力的获得,教师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摒弃传统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养生体育理论的教学,引导学生具有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和养生科学保健常识,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师应不断地研究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新问题,从生理、心理主客观多方面启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兴趣。掌握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特点,以助于学生对运动保持良好的兴趣。
同时为了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把“强学”变为“乐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与知识的关系上,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向情景意义的构建者和阐释者角色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从塑造者和雕刻者向对话者和合作者角色转变;教师在与教学情景关系上,从管理者向参与者和引导者角色转变。
体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生活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终身体育是一个客观现实和客观需求,是学校体育不可回避的一个走向,是现代化社会要求着终身体育,终身体育又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
【作者简介】
林 莉,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讲师,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