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09-05-08 10:0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陈 冲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人际关系敏感、情绪起伏等种种挑战,而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改革的情况不甚理想,存在着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长足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重视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完善大学生心理监督体制。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确保校园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甚而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因而从实际出发,研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我党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之一。

一、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

近期,对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新生进行的一项心理健康测试显示:平均有2.0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1)人际关系敏感。这一问题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开始历年都居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首位或者前三。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

①自我中心主义。80和 90后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长溺爱、过分关心等原因使得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进入学校,尤其是半开放性社会——大学校园中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心理状态以更好地融入现实状态,从而造成心理的极大落差以及失落感,以至于和周围的朋友、同学难以融洽相处。

② 自我封闭。大学生们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原因,必然形成多层次的性格差异。在不同性格的摩擦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群体,难以融入大学生活以及周围的同学圈。与前述的自我中心主义群体不同,这个群体不是出于过多的重视以及保护,而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以及缺少关爱。他们拒绝旁人的走近,对他人有敌视或者不信任感,从而造成了自我封闭。

除了上述两类人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本身性格开朗,没有很大的性格障碍,但是仍然会不定期地感到人际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来自变化中的环境和心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除了纠正学生性格因素外,因时因地的利导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方面是需要教育者平时给予大量关注的。

(2)情绪起伏问题。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变动期,青年特有的冲动和困惑交织在一起,因此较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为一次成功而沾沾自喜,同样也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又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群体性的这种负面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3)感情问题。大学生对于感情,尤其是爱情的态度可比为一座火山,经过小学、中学的情感压抑再到大学的瞬间爆发。这其中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学老师、家长对于情感管制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到大学的宽松环境,以及学生本人的情感起幅较大,最终引发一系列感情问题。由于感情疏忽学业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因此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样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也是不胜枚举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本人在中学到大学的过度期中滋生了种种心理问题,而学校教育又没有很好的渠道进行引导。

(4)学业工作压力。大学生的发展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早熟”,这个“早熟”是指对于自身的前途和未来考虑的越来越早,考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引发的,因此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身为学生的学业压力,更多的还要为毕业后前途的担忧。考研、出国、考公务员还是工作?这些本该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才考虑的问题已经蔓延至大二甚至大一。

除了对自身的担忧外,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也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比如当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在考证书时,出于群体压力他也会去考,而不去衡量这个证书对于自身的实际价值。学生往往很容易在这样无意义的攀比中失去了自身的定位和目标,迷失自我,最终自暴自弃,引发心理疾病。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已非一朝一夕,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有一些对策出现并且得到了实施,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可以说目前的改革情况还是不甚理想的,很多地方亟待完善。主要存在的问题叙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性不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论文为数不少,但多较为分散,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的教育体系,多数以建议的形式出现,也只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某一部分问题或者某一个群体提出的,不具普适性。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有待加强。很大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习惯于“纸上谈兵”,教育论文发表的数量众多,而探讨的问题却始终是一成不变的几个旧话题,这些纸上的问题转化为现实有很大的难度,撰文者的不积极实践給论文的可操作性带了很大的障碍。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比如在互联网普及前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普及以前,虽然有不少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交际困难,但是主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调整积极性,而互联网普及后,这一部分群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产生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这时候的教育难度更加大了,而不少教育者往往懒于求变,不肯重新思考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一成不变,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最终导致心理教育问题在实践中的失败。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和谐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必要保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总结,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统领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同样具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特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人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坚持发展依靠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又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价值引导。

再次,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准则。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生动体现,是对发展的要求有了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坚持和谐校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提出了更加科学的要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变革中的社会引起了学校教学机制、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显著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普及,大学生面临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也日渐显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心理影响。因此,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契机,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体制。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结合学生当前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讨论等,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教育措施进行心理引导。

2、重视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认真做好新生、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以及失恋、精神语言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学习、工作、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要通过个别辅导、网络辅导、班级联系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提供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利用校报、院报、校园电台等媒介渠道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力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学生的交流机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4、完善大学生心理监督体制

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在校党总支部的领导下,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定期开展党员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积极和群众联系、交流,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个体,并且联系有关人员进行及时疏导。

树立人才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全面、科学、人性的人才标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上海企业,2007.12.

[2] 苗菊芳.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理论界,2005.10.

[3] 黄枬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5.

[4] 李春晖、于文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8-01.

[5] 易显飞、傅如良.科学发展观及其发展价值取向的协调与整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03.

[6] 史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理论前沿,2007.10.

[7] 胡锦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19.

【作者简介】

陈冲(1980-),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大学在读硕士,浙江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