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下独酌》看诗歌翻译中宗教信仰意识的亏损

2009-05-08 10:0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亏损

郭 飞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李白名作《月下独酌》几个不同翻译版本的对比研究,结合文化语境这一博大范畴,指出由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环境形成的宗教信仰意识在诗歌翻译中,会出现亏损,并且这种亏损可以从语言角度进行解释。

【关键词】 文化语境;宗教信仰意识;亏损

当前,国内翻译领域对文化语境的广泛,多视角的探讨使文化语境这一概念呈现出丰富而生动的内涵,博大而深刻。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被从一种语言传递到另外一种语言,总是会出现由源语言的文化独特性造成的各种亏损,本文试图从李白《月下独酌》的几个不同译本中来探讨文化语境中宗教意识角度衍生出的亏损。结合翻译,比较两英汉的区别和不同。《月下独酌》原诗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中华传统信仰意识的流失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比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要复杂的多,宗教对文学产生影响,“宗教意识作为一种厚重的精神文化积淀,渗透与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207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根据传统的宗教意识来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是作品本身展现出韵味的途径之一,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中充斥着我国古代丰富的中华信仰意识,《月下独酌》也不例外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信仰意识。“月”字在全诗中出现四次,月亮成了全诗和“我”相当的主角。但在这首诗中,月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天体而存在,其更寄寓着大诗人李白的老庄虚无主义的情素,整首诗,尤其是最后两句点尽了诗人的悲凉之感。“月亮”在浩瀚如烟的中国文学中被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文化内蕴,《月下独酌》中,“月”被大诗人披上了神秘而模糊的纱衣,变成了一种理想的意象。这种意象缘起于诗人的宗教意识。《古风》五十九首中的李白是个典型的游仙派诗人,行文中处处折射出他的信仰意识。《古风》十九中,“百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莲花山”,名叫“明星”的仙女,“芙蓉”,“太清”这些有着特定意象的词语体现了老庄的虚无,表达了诗人向往那空朦没有边际的仙境,而在《古风》三十一中,“一往桃花园,千春隔流水。”这里的李白是个道者,表现了他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同理,《月下独酌》里的“月”在诗人的宗教意识里幻化成了一个理想的客体,是不沾尘世的朋友,是虚无超脱的友人,是另外一个华严灿烂世界里的一个高人。是仙境里的永恒。这个仙境里的意象从庄子虚无主义出发,被诗人寓上了浓重的宗教意识色彩。

Amy Lowell 对该诗的翻译如下:

A pot of wine among flowers.

I alone,drinking,without companion.

I lift the cup and invite the bright moon,

My shadow opposite certainly makes us three.

But the moon cannot drink,

And the shadow follows my body in vain.

For the briefest time are the moon and my shadow my companion.

Oh,be joyful ! One must make the most of Spring.

I sing,the moon walks rhythmically;

I dance,and my shadows shatters and becomes confused.

In my waking moments,we happily blended.

When I am drunk,we are divided from one another and scattered.

For a long time,I shall be obliged to wander without intention:

But we will keep our appointment by the far-off Cloudy River.

Arthur Waley的译文如下:

A cup of wine under flowering trees;

I drink alone,for friends is near.

Raising my cup,I beckon the bright moon.

For he,my shadow will make three men.

The moon,also,is no drinker of wine;

Listless,my shadow creeps about at my side.

Yet with the moon as friend and the shadow as slave.

I must make merry before the spring is spend.

To the songs I sing the moon flickers her beams;

In the dance I weave my shadow tangles and breaks.

While we were sober,three shared the fun;

Now we are drunk,each goes his way.

May we long share our odd,inanimate feast,

And meet at last on the Cloudy River of the sky.

在以上两个翻译文本中,明月都被翻译成了 “bright moon” 从字面上解读“明”为 “bright” 却是十分对等,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的那种深沉而虚无的宗教意识却出现了亏损,因为“月”在特定的文本中的寓意消失了。关于明月的诗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随处可见,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月”共出现了七次之多,该诗中有诗句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个迷人的宇宙之谜,它是那么神秘而虚无。“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这里的明月具有象征色彩,晁衡的高洁品质如同明月皓洁,而此处的艺术境界清而幽婉。苏轼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的诗句。这些“明月”在博大的中国文学土壤里浸染了别样的宗教色彩,附丽着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哲学和宗教信仰。Amy Lowell 和Arthur Waley的翻译文本有助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的传介,但在源语言(source language)到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转换过程中,这种奥妙的哲学与宗教意识是否能够被西方读者觉察或者理解?而两位西方译者对明月的的翻译 “bright moon” 似乎有些简单,“举杯邀明月”这个“明月”是个冷月,又有古人云“对月须结冷友”,而“bright”一词则侧重的物体的光芒上,突出月亮的皎洁光亮,所以这里的 “bright moon” 应该是汉语中的“皓月”更妥帖。翻译大家林语堂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翻译如下: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亏损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